心理和諧與言語交際中的“口是心非”
[Abstract]:In the social interaction, the self-expression of the communicant often presents the situation that I "and the heart" do not agree, to help the communicant to "show the spirit of altruism", the contradictory and complex psychology, to carry out self-compression efforts or money, and also to be used by other people to fight the opponent, And trying to avoid face-to-face swordplay. The "The mouth is not the heart of the heart" 's many language functions reflect the people's ability to handle and handle, seek the treatment of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pursue the harmonious state of the individual's internal psychological harmony as the center, and the human environment circle around it. The influence of the model and the basic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Chinese culture on the speech choice of the individual living in it is reflected.
【作者單位】: 廈門理工學院外語系;
【基金】:福建省教育廳A類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英漢語言人際關(guān)系信息傳遞與理解比較研究——社會心理語言學視角”(JA10267S)
【分類號】:H019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嚴新明;童星;;“心我”與“口我”:關(guān)于社會互動行為主體的研究[J];江海學刊;2008年02期
2 楊中芳,彭泗清;中國人人際信任的概念化:一個人際關(guān)系的觀點[J];社會學研究;1999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其海;;蒲松齡的德性品質(zhì)初探[J];蒲松齡研究;2010年02期
2 溫純?nèi)?黑格爾關(guān)于量與數(shù)學的無限性思想[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3 趙妙法;Metaethics(后倫理學)與Metaphysics(后物理學)——粗議中西哲學之異同及中國有無哲學的問題[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2期
4 李革新;;從自然王國到自由王國——論康德、黑格爾和馬克思的自由觀[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5期
5 郭桃芬;;方鴻漸的“圍城”與“圍城”中的方鴻漸[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6 郭樹杰;;馬克思早年美學思想的發(fā)展軌跡——從《手稿》到《神圣家族》[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1期
7 史鐵爾;高桂賢;;論社會工作的價值觀融合[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8 張傳開;必然與自由范疇在近代西方哲學中的演進[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9 魏名國;試論真理的模糊性和精確性[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10 張盛彬;評邏輯研究中的極左干擾[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曉銳;李敏勇;劉忠;張萌;;論宇宙認知觀——道是宇宙恒在的本原[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2 張振東;孫振;;馬克思主義視域下的學科交叉與方法論[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3 鄭兢晶;彭福揚;;彭福揚要素重組法:一種新的創(chuàng)新方法[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4 張曉銳;李敏勇;劉忠;張萌;;論宇宙認知觀——道是宇宙恒在的本原[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博士卷)[C];2008年
5 傅德本;;自然辯證法何以安身立命——讀劉嘯霆教授文章的幾點認識[A];第三屆全國科技哲學專家專題論壇“在為國服務中發(fā)展自然辯證法”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6 曹桂紅;;低碳創(chuàng)新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生態(tài)博弈論[A];經(jīng)濟發(fā)展方式轉(zhuǎn)變與自主創(chuàng)新——第十二屆中國科學技術(shù)協(xié)會年會(第一卷)[C];2010年
7 俞吾金;;論思維與存在的異質(zhì)性——馬克思哲學思想演化中的一個關(guān)節(jié)點[A];第二屆中國南北哲學論壇暨“哲學的當代意義”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8 李靜雅;胡榮;;城市居民社會信任的構(gòu)成及影響因素[A];福建省社會學2006年會論文集[C];2006年
9 孫正聿;;怎樣理解馬克思的哲學革命[A];第五屆馬克思哲學論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研究會議論文集(上)[C];2005年
10 張廷國;;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重讀馬克思[A];第五屆馬克思哲學論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研究會議論文集(下)[C];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金哲;平面化: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郝文斌;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實證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吳旅燕;論我國私有財產(chǎn)權(quán)的憲法保護[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吳波;共同犯罪停止形態(tài)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許青松;間接正犯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劉衛(wèi)先;后代人權(quán)利論批判[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7 盧迎春;論當代中國大眾傳媒的政治功能[D];蘇州大學;2010年
8 張潔;上海市郊公辦學校學生來源的多樣性對教育的影響與對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9 劉義;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研究:概念、歷史與實踐[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10 趙淑輝;當代中國交往理性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珊珊;馬克思實踐本體論問題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崔瑩;旅游學學科性質(zhì)的哲學反思[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王霞;青少年網(wǎng)絡(luò)生態(tài)文明教育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4 王天瑞;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5 黎益君;企業(yè)理念探析[D];湘潭大學;2010年
6 陽功慶;論特雷·伊格爾頓的文化批評觀[D];湘潭大學;2010年
7 黃華;災難新聞“英雄”原型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8 陳薪;論彭漪漣教授對辯證邏輯理論的新探索[D];湘潭大學;2010年
9 谷小科;長株潭區(qū)域經(jīng)濟一體化的系統(tǒng)論思考[D];湘潭大學;2010年
10 吳佩琦;馬克思需要理論的發(fā)展及其現(xiàn)實意義[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曹威麟;朱仁發(fā);郭江平;;心理契約的概念、主體及構(gòu)建機制研究[J];經(jīng)濟社會體制比較;2007年02期
2 楊中芳,彭泗清;中國人人際信任的概念化:一個人際關(guān)系的觀點[J];社會學研究;1999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邱志華;李暉;劉軍明;;模糊語言的言語交際功能[J];南昌航空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2 黃凌燕;;語用標記語在言語交際中的功能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8年S1期
3 丁厚琴;;從語言模糊性看女性語言的交際特點[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4 陳虹;;先例現(xiàn)象在言語交際中的功能[J];文教資料;2009年31期
5 謝智廣;許祥東;;再論性別差異在語言中的表現(xiàn)[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與教學);2009年03期
6 陳麗萍;;論語境在言語交際中的解釋功能[J];語文學刊;2009年21期
7 陳麗萍;;論社會文化語境對言語交際的制約功能[J];文化學刊;2010年01期
8 胡彥超;楊洋;;認知語境下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的言語理解[J];文教資料;2010年02期
9 尹丕安;李健;延宏;;基于效應決策模式的認知言語交際分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10 宋佳;楊躍;;言語交際中非真實性話語的語用新解[J];文學界(理論版);2011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聶焱;;論“文革語言”對言語交際基本原則的違背[A];語言學新思維[C];2004年
2 劉伊俐;;從關(guān)聯(lián)理論看書面語篇中的語境選擇[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1年年會論文集[C];2001年
3 沈祥和;;言語得體誰說了算[A];語言學新思維[C];2004年
4 沈祥和;;永不停息——評王希杰《漢語修辭學》(修訂本)中對得體性原則的詮釋[A];修辭學新視野——漢語修辭與漢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5 聶焱;;得體性原則兩題[A];得體修辭學研究[C];1999年
6 李名方;;修辭學:言語得體學[A];得體修辭學研究[C];1999年
7 聶焱;;得體性原則兩題[A];王希杰修辭思想研究[C];2004年
8 鞠玉梅;;中西修辭學傳統(tǒng)思考[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9 劉鳳玲;;論修辭語用中的適應原則[A];文學語言理論與實踐叢書——辭章學論文集(下)[C];2002年
10 李名方;;心理認同是檢驗修辭效果的惟一標準[A];文學語言理論與實踐叢書——辭章學論文集(下)[C];2002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張國功 百花洲文藝出版社;重構(gòu):邏輯起點的重立與內(nèi)涵構(gòu)建[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2 本報記者 謝震霖;兩岸語匯交融助推漢語發(fā)展[N];文匯報;2006年
3 周振鶴 葛紅兵 郜元寶 陳光磊 胡守鈞;漢語:突出外來語的重圍[N];社會科學報;2002年
4 沈錫倫;詞義的性質(zhì)[N];語言文字周報;2007年
5 特約記者 邵全臻;普通話與方言能否和平共處[N];社會科學報;2005年
6 張永奮;臨時稱呼語趣談[N];語言文字周報;2007年
7 向明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學院;“困境求變”:語用研究的經(jīng)濟分析視角[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8 江曉紅 肇慶學院外國語學院;實驗語用學引領(lǐng)研究方法革新[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9 張巨齡 光明日報社;從“感冒”之于 “感興趣”說到“嬉戲修辭”[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10 江曉紅 肇慶學院外國語學院;多元與融合:語用研究的認知視角[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朱青;理解言語交際中的語用模糊:一個綜合模型[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2 邵嚴毅;蓄意歧義作為言語交際策略的語用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3 申智奇;刻意曲解:言語交際中的語用策略[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4年
4 張淑玲;言語交際中非真實性話語作為語用策略的順應性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6年
5 宗世海;漢語話語中誤解的類型及其因由[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0年
6 崔國鑫;語用視野下的會話分析[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7 方傳余;言語幽默的語用策略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8 鄭志進;模糊限制語的語用功能及其在話語生成和理解中的認知語用學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9 趙明煒;會話的交互言語行為模式[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10 林大津;跨文化言語交際:互動語用修辭觀[D];福建師范大學;200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志茹;言語交際中誤解現(xiàn)象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李新艷;言語交際中刻意曲解的關(guān)聯(lián)順應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3 付麗君;言語交際中的冗余現(xiàn)象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4 孫秀麗;從言語行為角度看成功言語交際[D];黑龍江大學;2002年
5 林易;基于語境順應理論的言語交際分析[D];四川師范大學;2010年
6 袁冶;從社會因素的角度看言語交際中的性別差異[D];吉林大學;2004年
7 李超慧;隱喻在言語交際中的運用及語用理解[D];西北大學;2003年
8 黃凌燕;言語交際中語用標記語功能分析[D];廈門大學;2008年
9 邱凌;言外之意的語境初探[D];廣西師范大學;2003年
10 沈靜楠;言語交際中的語用模糊策略分析[D];長春理工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43444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2434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