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論認知隱喻和轉(zhuǎn)喻的區(qū)別與關(guān)聯(lián)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hetoric, metonymy has been confined to metaphor, and metonymy has been in a weak position for a long time in the field of cognitive research.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scholars find that metonymy play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and metonymy is even more fundamental than metaphor.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difference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metonymy and metonym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on,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xplains the distinction and relevance of metaphor and metonymy in cognitive structure, mapping basis, cognitive function, cognitive mechanism, cognitive motivation, mode of thinking and so on, and further reveals the cognitive essence of both.
【作者單位】: 淮陰工學院外國語學院;
【基金】: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概念隱喻理論在外語教學應用中的可行性研究”(項目編號:11YYD025)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H05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4條
1 楊波;張輝;;隱喻與轉(zhuǎn)喻的相互作用:模式、分析與應用[J];外語研究;2008年05期
2 朱建新;;從理據(jù)性闡釋看“詞義聚合”研究范式的轉(zhuǎn)向[J];外語學刊;2010年06期
3 束定芳;隱喻和換喻的差別與聯(lián)系[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4年03期
4 劉正光;論轉(zhuǎn)喻與隱喻的連續(xù)體關(guān)系[J];現(xiàn)代外語;2002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宗潔;;論轉(zhuǎn)喻性思維在京劇藝術(shù)語言中的表現(xiàn)[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2 蘇麗麗;;從突顯觀分析隱喻的認知過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9期
3 鄧莉;隱喻對語義變化的闡釋[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4 馬克冬;;認知語言學視野下的轉(zhuǎn)喻研究[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09年09期
5 郭現(xiàn)瑩;王欣;;漢語“手”的認知思維探究——從轉(zhuǎn)喻到隱喻的過渡[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6 張蕊;崔中良;;從關(guān)聯(lián)翻譯理論視角看《紅樓夢》的轉(zhuǎn)喻翻譯[J];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10年01期
7 葉龍娣;;漢語“頭”與英語“head”的對比研究[J];長春大學學報;2009年09期
8 譚瑾;彭建武;;現(xiàn)代漢語認知稱謂詞的隱喻及轉(zhuǎn)喻研究[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0年11期
9 舒紅凌;;李清照詞中的隱喻和轉(zhuǎn)喻研究[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10 彭小南;覃修桂;;《石頭記》回目中的轉(zhuǎn)喻和隱喻分析[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莉;轉(zhuǎn)喻與話語的符號—認知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潘震;中國傳統(tǒng)情感英譯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趙宏;英漢詞匯理據(jù)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陳靜;語用認知視角下的指稱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5 曾令香;元代農(nóng)書農(nóng)業(yè)詞匯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6 李勇忠;語言轉(zhuǎn)喻的認知闡釋[D];復旦大學;2004年
7 劉辰誕;結(jié)構(gòu)和邊界:語言表達式的認知基礎(chǔ)[D];河南大學;2006年
8 周大軍;軍語的認知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6年
9 雷冬平;近代漢語常用雙音虛詞演變研究及認知分析[D];浙江大學;2006年
10 劉艷平;《漢語大詞典》單義項借代詞語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譚瑾;現(xiàn)代漢語認知稱謂詞的隱喻及轉(zhuǎn)喻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2 王宏偉;英語學習者隱喻產(chǎn)出僵化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張娜;意義構(gòu)建中的概念轉(zhuǎn)喻[D];哈爾濱理工大學;2010年
4 宋洋;隱喻轉(zhuǎn)喻對比分析[D];哈爾濱理工大學;2010年
5 閆彩妮;中日人體隱喻的對比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劉嘉;論俄語中的概念隱喻[D];吉林大學;2011年
7 王超逸;認知視角下的英語人體名詞實證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8 賴世梅;英語習語的隱轉(zhuǎn)喻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9 周莎;身體復合詞的語義分析[D];北京大學;2011年
10 周吉紅;語言的非范疇化及其演變過程[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6條
1 劉正光,周紅民;慣用語理解的認知研究[J];外語學刊;2002年02期
2 劉正光;名詞動用過程中的隱喻思維[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年05期
3 束定芳;論隱喻與明喻的結(jié)構(gòu)及認知特點[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年02期
4 劉正光;萊柯夫隱喻理論中的缺陷[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年01期
5 張建理;漢語“心”的多義網(wǎng)絡(luò):轉(zhuǎn)喻與隱喻[J];修辭學習;2005年01期
6 劉正光;論轉(zhuǎn)喻與隱喻的連續(xù)體關(guān)系[J];現(xiàn)代外語;2002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倪奕旋;關(guān)聯(lián)理論對《龍須溝》中隱喻現(xiàn)象的解釋力[J];廣州師院學報;2000年12期
2 李海輝;隱喻的關(guān)聯(lián)性解釋[J];廣東社會科學;2000年01期
3 李潔;蔣瑩;;運用關(guān)聯(lián)理論解讀新聞標題中的隱喻[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08年04期
4 王志麗;;論關(guān)聯(lián)理論對隱喻的闡釋[J];科技信息(學術(shù)研究);2008年27期
5 黃海泉;;從認知語用學的角度分析隱喻現(xiàn)象[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11期
6 文健;;隱喻的邏輯推理解構(gòu)[J];昆明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7 沈映梅;;對搭配變異辭格的關(guān)聯(lián)性闡釋[J];紅河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8 陳乃秋;謝崇國;;關(guān)聯(lián)理論對不同文化內(nèi)涵隱喻的闡釋[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9年04期
9 姜玲;語言的隱喻性[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01期
10 賈志高;隱喻語言理解的語用和心理語言學闡釋[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高航;;溫度的概念隱喻:漢語語料考察[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2 王立非;;語言標記性的詮釋與發(fā)展[A];全國語言與符號學研究會第五屆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2年
3 劉揚錦;;語言的共性研究——英漢語“上”、“下”方位隱喻所反映的語言共性[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4 張迪;李福印;;體驗性假說:來自漢語顏色詞語的驗證[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5 萬書元;;論隱喻與象征[A];探尋美與藝術(shù)——江蘇省美學學會(2001—2006)紀念文集[C];2006年
6 高蕊;;從認知角度談“來”字的語法化——從上古到現(xiàn)代的歷時考察[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7 李潔紅;;論轉(zhuǎn)喻和隱喻在前指替代中的差異[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8 張霄軍;;隱喻和換喻的計算綜述[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9 毛新耕;;英漢“情侶”隱喻的思維共性與個性[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10 趙忠德;;音系學[A];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獲獎成果匯編[2005-2006年度][C];2008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7條
1 本報記者 陳素璧;趙世民探秘漢字基因[N];珠海特區(qū)報;2009年
2 教育部國家語委咨詢委員、中國語文報刊協(xié)會會長 李行健;辭書編寫要以人為本[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9年
3 阿牛木支;古彝文與“巴蜀圖語”的淵源[N];中國民族報;2010年
4 何成洲 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表演性”越界:語言、性別與文化[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5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中國語言學會副會長 戴慶廈;方言和普通話應和諧共存[N];社會科學報;2010年
6 記者 張新生;巴一部落語言中無時間相關(guān)詞匯[N];科技日報;2011年
7 聶錦芳 北京大學哲學系;學術(shù)翻譯與內(nèi)涵辨析:以Recht的中譯為例[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范愛賢;漢語言隱喻特質(zhì)[D];山東大學;2005年
2 鄭敏惠;古代書畫審美語素“氣”的多維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3 宗守云;集合量詞的認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4 邱斌;古今漢語方位詞對比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5 閔星雅;助動詞“能”和“會”的認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6 朱茜;構(gòu)式語法理論框架下“能”的多義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7 陳賢;現(xiàn)代漢語動詞“來、去”的語義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8 趙學德;人體詞語語義轉(zhuǎn)移的認知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9 李文浩;基于突顯觀的構(gòu)式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10 童小娥;四類述補短語與位移事件[D];北京語言大學;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金英;語用連接詞的功能研究[D];廈門大學;2008年
2 孟慶亮;隱喻:通向未知域的橋梁[D];東華大學;2005年
3 許們;《莊子》隱喻、轉(zhuǎn)喻造詞的認知分析[D];山東大學;2005年
4 彭玉康;現(xiàn)代漢語通感的句法、語義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5 李素峰;英漢報紙新聞標題中的隱喻對比研究[D];上海海事大學;2007年
6 丁薇;現(xiàn)代漢語心理動詞相關(guān)問題的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7 田旭;英漢人體隱喻化對比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5年
8 張慧芳;多義性在原型范疇理論上的認知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6年
9 閆妍;網(wǎng)絡(luò)詞語的認知分析[D];黑龍江大學;2008年
10 李磊;隱喻及其翻譯[D];寧夏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39893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2398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