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語言學論文 >

論索緒爾的“符號”概念——語言學的認識論意義

發(fā)布時間:2018-09-12 10:14
【摘要】:符號在日常使用中只是思想意指對象的聲音記號(音響形象)。索緒爾把符號定義為音響形象(能指)與概念(所指)的聯(lián)想性統(tǒng)一,這構(gòu)成了"符號"的理論概念。在思想使用"語言"的"言語活動"中,符號是具有意指性的音響形象,其意義來自思想和事物,語言與思想和事物的三元關(guān)系是在自我意識平面上展開的。而在語言學的理論平面上,能指與所指的符號統(tǒng)一體不具有意指性,其意義來自符號之間的對立關(guān)系,它把思想與事物的外部對立揚棄為符號的內(nèi)部聯(lián)想關(guān)系。"聯(lián)想"不是意識的能動聯(lián)結(jié),而是在社會—語言形式平面上實現(xiàn)的"差異性的相似性"。"符號"的理論概念作為語言學的科學基礎(chǔ),具有重大的認識論意義。
[Abstract]:In everyday use, symbols refer only to sound marks (sound images) of objects. Saussure defines the symbol as the associative unity of sound image (signifier) and concept (signified), which constitutes the theoretical concept of "symbol". In the "speech activity" in which thought uses "language", the symbol is a signified sound image, the meaning of which comes from thought and thing, and the ternary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thought and thing is carried out on the plane of self-consciousness. On the theoretical plane of linguistics, the unity of signifier and signified is not implicative, its meaning comes from the opposite relation between symbols, it sublate the external opposition between thought and thing as the internal associative relation of symbol. " Association "is not a dynamic connection of consciousness, but a" similarity of differences "on the social-linguistic plane." As the scientific basis of linguistics, the theoretical concept of "symbol" is of great epistemological significance.
【作者單位】: 吉林大學哲學基礎(chǔ)理論研究中心暨哲學社會學院;
【分類號】:H0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漢波;賴學紅;;實體化文學觀影響下著作權(quán)司法實踐的三重混淆[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2 林海;;歐洲新表現(xiàn)主義繪畫的詩性和內(nèi)在超越之維[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3 顏鴻;;創(chuàng)見抑或是延續(xù)——從海德格爾存在論的角度看浪漫主義[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4 楊健;戴志中;;法則的誕生——維特魯威《建筑十書》研究[J];建筑師;2009年01期

5 劉為力;;試論空間體驗的內(nèi)涵[J];建筑與文化;2012年02期

6 張廷亮;王大橋;;經(jīng)驗·理論·形式——關(guān)于基礎(chǔ)教育研究中方法論問題的對話[J];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年03期

7 邢若瓊;;從“牛馬精神”的詮釋看《牛馬》之消亡[J];柳州師專學報;2011年05期

8 王英姿;;從being的譯名看西方哲學著作術(shù)語的翻譯[J];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5期

9 杜世洪;;我們無法“假裝假裝”——有感于奧斯汀和陳嘉映有關(guān)假裝的論說[J];外語學刊;2006年06期

10 吳曉番;;張東蓀對傳統(tǒng)認識論的批判與擴展[J];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萬海;重返德性生活[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2 顧漫;中醫(yī)古籍整理與學術(shù)傳承[D];中國中醫(yī)科學院;2007年

3 韓子仲;視象與圖像[D];中國美術(shù)學院;2008年

4 杜世洪;脈辨[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5 劉漢波;著作權(quán)司法實踐中的文學觀念批判[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6 王大橋;中國語境中文學研究的人類學視野及其限度[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7 楊健;論西方建筑理論史中關(guān)于法則問題的研究方法[D];重慶大學;2008年

8 王發(fā)堂;建筑藝術(shù)鑒賞原理研究[D];天津大學;2007年

9 于龍;現(xiàn)代語文課程話語考論[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10 黃華僑;藝術(shù)存在論的爭議及其方法[D];中國美術(shù)學院;2009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賴成彬;洪謙與中國哲學[D];云南師范大學;2005年

2 張琳;我們感知到什么?[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3 王松瑜;論洛克的簡單觀念[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4 李偉;從先鋒到常態(tài)[D];山東大學;2008年

5 鄧超;論“文化不可譯現(xiàn)象”的可譯潛勢[D];中國地質(zhì)大學;2009年

6 成亮;《語言與物種》導讀[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7 張杰;技術(shù)·藝術(shù)·感知[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壯麟;;對語言象似性和任意性之爭的反思[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2 蔣彤;;語言符號音義關(guān)系的正確解讀及其在漢語中的體現(xiàn)[J];青春歲月;2011年10期

3 吳安其;;語言符號的局限性[J];民族語文;2007年05期

4 李美霞;宋麗;;符號學視閾下的花語[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5 索振羽;;索緒爾的語言共時描寫理論[J];昆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3年02期

6 祝玉深;;關(guān)于語言能指與所指的優(yōu)化研究[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7 劉曉茜;;論語言符號的任意性[J];中州大學學報;2011年04期

8 楊衛(wèi)芳;;體態(tài)語的符號學闡釋[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6年09期

9 徐莉娜;翻譯的形象思維過程探析[J];上?萍挤g;2004年01期

10 李曼;;論“非說不可”的必然性[J];語文學刊;2009年2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苑玉成;;論漢字符號系統(tǒng)的形成和發(fā)展[A];1995年邏輯研究專輯[C];1995年

2 田傳茂;;摘譯新究[A];科技期刊辦刊經(jīng)驗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3 李晗蕾;;表達與闡釋:索緒爾任意性研究的反思[A];黑龍江省語言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4 韓紅;;“語言國情學”、“跨文化交際學”、“文化語言學”之比較考察[A];外語語言教學研究——黑龍江省外國語學會第十次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1996年

5 王鋒;;社會文化屬性與文字的發(fā)展——以漢字系文字為例[A];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第七次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6 芒·牧林;;古突厥文來源新探[A];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第七次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7 胡裕樹;;《修辭學新論》序言[A];王希杰修辭思想研究[C];2004年

8 黃勤;;蔡元培翻譯觀之認識論闡釋[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9 孟建安;;王希杰的語言觀及其發(fā)展軌跡[A];王希杰和三一語言學——暨王希杰和三一語言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10 王哈·阿·雍容;;布依族文字需要進一步改革[A];布依學研究——貴州省布依學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1988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珉;關(guān)于“政治”的一個理解[N];中華讀書報;2002年

2 林櫻;概念的定義和語言的科學性[N];云南經(jīng)濟日報;2002年

3 沈錫倫;語言是一種符號系統(tǒng)[N];語言文字周報;2007年

4 章文文;漢字豈能這樣講[N];語言文字周報;2008年

5 南開大學文學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語文現(xiàn)代化學會會長 馬慶株;簡體字古已有之[N];中國教育報;2009年

6 南開大學副校長,文學院教授 陳洪;經(jīng)典漢語:正在遭遇什么[N];中國教育報;2007年

7 思文;讓語言具有穿透力[N];云南經(jīng)濟日報;2001年

8 魯毅;漢字——中華文明的歷史豐碑[N];光明日報;2007年

9 王玨;語言和諧與社會和諧之關(guān)系[N];語言文字周報;2005年

10 陳明松;“風景”術(shù)語溯源[N];中國建設(shè)報;2002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王宇弘;英漢語通感認知模式對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9年

2 陳明達;多樣性與有限性[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辛燕;從系統(tǒng)功能角度詮釋語法化[D];蘇州大學;2009年

4 張愛珍;模糊語義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濱;同聲傳譯中理想認知模式的建構(gòu)[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2 李娟;認知角度的英漢空間隱喻對比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9年

3 張舒;論語言模因的系統(tǒng)性[D];西南大學;2007年

4 薄麗麗;上海街道名稱的文化內(nèi)涵與語言特點[D];武漢理工大學;2008年

5 顧麗穎;話語交際中的語境觀[D];黑龍江大學;2006年

6 楊紅;德里達對文字學的哲學思考[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7 鄭梅;言語攻擊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8 程子硯;從符號學視角論譯文意境對原文意境的辯證再現(xiàn)[D];吉林大學;2007年

9 張曉鳳;建立在比喻基礎(chǔ)上的廣告轉(zhuǎn)義修辭[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10 童艷芳;央視《百家講壇》的動態(tài)多符號語篇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238695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2238695.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9d29f***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