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詈語“豎”的語義來源
[Abstract]:Upright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ly used swearing words in ancient books. Zhang Pengli, Chen Mingfu, in the first issue of "Chinese language" in the first issue of 2010, "A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Ancient Book" as a swear language, examines its origin as a swear langu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lyph of "Li [1]", which gives us great inspiration. However, the two gentlemen think that the semantic source of the swearwords of "Li" is the sound symbol "bean" of "Li". According to Wang Shengmei's "right word", the sound symbol "bean" has the source of indicating merit.
【作者單位】: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漢語史語料庫建設(shè)與研究”(項目編號:10&ZD117)的成果之一
【分類號】:H139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周榮;漢語罵詈語研究[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0年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鳳瀚;論周金文中“肇”字的字義[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2 徐真真;敦煌本《文選音》殘卷校證[J];敦煌研究;2002年03期
3 張敏;吳王余f)墓的發(fā)現(xiàn)及其意義[J];東南文化;1988年Z1期
4 符友豐;;扁鵲傳統(tǒng)的古今對話與反思[J];中國工程科學;2005年12期
5 黃宇鴻;《說文》疊體字的構(gòu)形與意象思維[J];古漢語研究;2004年01期
6 唐智燕;今文《尚書》語法札記[J];廣西社會科學;2004年03期
7 卜憲群;周代職官制度與秦漢官僚制度的形成[J];南都學壇;2000年01期
8 郭長虹;士大夫集團文化性格的完成與文人畫的產(chǎn)生[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9 馮玉濤;《說文解字》“省形”分析[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10 黃仁tD;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中的假借[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李娟;;“臣”義發(fā)展演變——兼談古代君臣關(guān)系的演變[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何宏波;先秦玉禮研究[D];鄭州大學;2001年
2 車淑婭;《韓非子》詞匯研究[D];浙江大學;2004年
3 葛剛巖;《文子》成書及其思想[D];西北師范大學;2004年
4 鐘如雄;漢字轉(zhuǎn)注系統(tǒng)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5 王建莉;《爾雅》同義詞考論[D];浙江大學;2005年
6 趙玉寶;先秦性別角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7 王琪;上古漢語稱謂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8 丁進;周禮與文學[D];復旦大學;2005年
9 王洪涌;先秦兩漢商業(yè)詞匯—語義系統(tǒng)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10 詹緒左;《祖堂集》詞語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唐智燕;今文《尚書》動詞語法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3年
2 吳先文;《<淮南子>哂兆⒀第囔芯俊 [D];安徽大學;2004年
3 凌宇;金文所見西周賜物制度及用^c制度初探[D];武漢大學;2004年
4 劉若一;《說文解字義證》專題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5 劉強;《韓詩外傳》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5年
6 蘇瑞琴;陳奐《詩毛氏傳疏》淺析[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7 馬宇;俞樾《兒{錄》析論[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8 杜恒聯(lián);《說文解字》言部字語源義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05年
9 張秀芳;《說文》與“手”相關(guān)的諸部首研究[D];蘇州大學;2005年
10 周媛;論周秉鈞先生的學術(shù)生涯及成就[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3條
1 李文中;語言的委婉與粗鄙[J];外語學刊;1993年04期
2 莊和誠;;禁忌語詞縱橫談[J];現(xiàn)代外語;1991年03期
3 陳偉武;;罵詈行為與漢語詈詞探論[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陸菡;;以“番”為聲符的同源詞語義系統(tǒng)解析[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1年02期
2 王玉華;;論對外漢語教學初級漢字教學的系統(tǒng)性原則[J];語文學刊;2011年10期
3 繆九花;許玲;;從《說文解字》“龍”族字看龍的起源原型[J];新聞愛好者;2011年12期
4 魏清源;;大徐本《說文》未釋之亦聲字[J];中州學刊;2011年04期
5 劉慶俄;;普及六書知識的一部好書[J];漢字文化;2011年03期
6 董玲;;對外漢語的形聲字教學[J];群文天地;2011年08期
7 杜恒聯(lián);;段玉裁以古音重新認定文字結(jié)構(gòu)的失誤例證[J];中國文字研究;2011年00期
8 龍文希;陳擁軍;;論漢字構(gòu)形理據(jù)與孳乳分化之間的辯證統(tǒng)一[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9 李紅霞;;筆耕不輟綴珠玉,文字訓詁出新篇——評劉精盛教授《文字訓詁簡論》[J];邯鄲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10 余瑩;;從“右文說”與其他相關(guān)研究的比較來看其發(fā)展[J];才智;2011年2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燕;康加深;;現(xiàn)代漢語形聲字聲符研究[A];語言文字應(yīng)用研究論文集(Ⅰ)[C];1995年
2 徐福艷;;“裸”字古今探[A];中國訓詁學研究會2010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3 魯川;;現(xiàn)代漢字的字符分析[A];中國語文現(xiàn)代化學會2003年年度會議論文集[C];2003年
4 岳婕;;“r庇搿胺ⅰ薄皉鄙鐘搿皏|”聲字的對比分析[A];海峽兩岸辭書學研討會暨福建省辭書學會第十七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5年
5 陳順芝;;六書和漢字構(gòu)形[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6 李春曉;;執(zhí)簡御繁——六書疏證派漢字教學觀之闡釋[A];福建省辭書學會第五屆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9年
7 苑玉成;;論漢字符號系統(tǒng)的形成和發(fā)展[A];1995年邏輯研究專輯[C];1995年
8 田勝男;;《文源》之連延象形字疏證[A];福建省辭書學會第五屆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9年
9 應(yīng)學鳳;;右文說與語音象似性[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10 李義琳;林仲湘;;漫議部件·結(jié)構(gòu)·部首[A];語文現(xiàn)代化論叢(第八輯)[C];2008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們;說“巨擘”[N];語言文字周報;2011年
2 章文文;漢字豈能這樣講[N];語言文字周報;2008年
3 施保國;構(gòu)建古代漢字的廣義譜系[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
4 周樹心;漢字芻議[N];貴州政協(xié)報;2010年
5 郭利芳;從化學元素用字的特點看未來漢字發(fā)展的某種趨向[N];語言文字周報;2005年
6 沈葉露;天狗食月日豈蝕[N];語言文字周報;2010年
7 本報記者 袁華杰 通訊員 張啟兵;一個學科的崛起[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8 陳寶泉;寫好漢字還需做更多功課[N];中國教育報;2011年
9 黃潔 商中堯;王培林:故“字”堆里觸摸華夏文明的根[N];蘇州日報;2011年
10 黃金貴 浙江大學中文系 漢語史研究中心;漢語詞源學史研究的材料、方法與理論[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智慧;基于對外漢字教學的漢字構(gòu)形理論應(yīng)用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2 李國英;小篆形聲字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1989年
3 蔡永貴;漢字字族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4 魏宇文;《釋名》名源研究[D];暨南大學;2006年
5 胡文華;納西東巴文形聲字研究及其文字學意義[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6 劉悅;基于異體現(xiàn)象描述的東巴文字發(fā)展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7 曾小鵬;俄亞托地村納西語言文字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8 郭玲;漢字構(gòu)形闡釋與對外漢字教學策略探討[D];安徽大學;2012年
9 鐘耀萍;納西族汝卡東巴文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10 陳永生;古漢字與古埃及圣書字表詞方式的比較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燕;王筠諧聲聲符理論探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2 鄧雯;面向?qū)ν鉂h語教學的形聲字聲符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
3 景麗;《新華字典》形聲字聲符示源功能研究[D];河北大學;2011年
4 周榮;漢語罵詈語研究[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0年
5 王俊杰;網(wǎng)絡(luò)罵詈語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2010年
6 周楚順;《說文·糸部》形聲字試探[D];廣西師范大學;2003年
7 張海媚;現(xiàn)代漢字形聲字聲符研究[D];蘭州大學;2007年
8 吳威;《金文編》形聲字構(gòu)形系統(tǒng)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9 劉念;常用漢字中形聲字的理據(jù)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10 楊淑麗;《說文通訓定聲》聲符研究淺探[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20648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2206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