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篇章的“文化性”
[Abstract]:This paper, starting with the review of the study of "culture" in different disciplines, points out that the "culture" of the text is permeated with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xt, and i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text". And put forward the assumption of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of "culture".
【作者單位】: 同濟大學外國語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語篇‘文化性’的理論建構(gòu)研究”(11BYY117)
【分類號】:H05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5條
1 俞如珍;跨文化交際──語篇對比分析一例[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97年05期
2 馬博森;國內(nèi)對比語篇研究:現(xiàn)狀與借鑒[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年10期
3 劉齊生;文化對語篇結(jié)構(gòu)的影響──中德日常敘述比較研究[J];現(xiàn)代外語;1999年04期
4 劉禮進;英漢篇章結(jié)構(gòu)模式對比研究[J];現(xiàn)代外語;1999年04期
5 許力生;語篇跨文化對比的問題分析[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蔣道華;英漢隱喻語用操作對比研究[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5期
2 樊建華;金志成;;語碼轉(zhuǎn)換的文化及心理因素探析[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3 劉齊生;“跨文化能力”之概念及其引出的問題[J];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學報;2004年04期
4 伍敬芳;趙湘波;;英、日、漢語中的通感現(xiàn)象——從心理學到認知語言學[J];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學報;2006年01期
5 周錳珍;論商務話語系統(tǒng)中的跨文化經(jīng)濟交際[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6 趙德全;;概念功能的傳譯——從功能語言學的角度看翻譯[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7 黃志軍;《圍城》“雙面鏡”現(xiàn)象探討[J];黑河學刊;2005年04期
8 尹曉煌;;美國華語文學之歷史與現(xiàn)狀[J];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06年03期
9 劉齊生;中德敘述語篇中的因果關(guān)系結(jié)構(gòu)[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10 劉齊生;德國篇章語言學:源起與發(fā)展[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年05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何明星;《管錐編》詮釋方法研究[D];暨南大學;2003年
2 魏在江;英漢語篇連貫認知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3 蔡瑋;新聞類語篇研究的語體學意義[D];復旦大學;2004年
4 焦亞東;錢鐘書文學批評的互文性特征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5 張珂;英漢語存現(xiàn)構(gòu)式的認知對比研究[D];河南大學;2007年
6 馮陽;明清小說中的“夢”“異”現(xiàn)象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7 楊全紅;錢鍾書翻譯思想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楊;中英政治演講中人際意義的對比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2 張友香;系統(tǒng)功能視角的旅游語篇英漢對比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5年
3 裴國麗;英漢民族思維模式差異對語篇構(gòu)成的影響及翻譯[D];西北工業(yè)大學;2001年
4 苗娟;人本主義教學:外語教育中文化教學模式[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5 蘆俊燕;語言交際中模糊限制語的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2年
6 劉兆林;英漢經(jīng)濟類語篇篇章結(jié)構(gòu)模式之比較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3年
7 王俊捷;漢英企業(yè)篇章的跨文化對比分析及山東企業(yè)篇章的英語翻譯策略[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8 席留生;英漢科技說明文對比分析[D];河南大學;2003年
9 張亞萍;中英文書評語篇結(jié)構(gòu)對比分析[D];浙江師范大學;2003年
10 徐紅娟;[D];浙江大學;2004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俞如珍;跨文化交際──語篇對比分析一例[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97年05期
2 劉齊生;德國篇章語言學:源起與發(fā)展[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年05期
3 劉禮進;“形合法”與“意合法”辨析[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1998年01期
4 俞如珍;;言語交際中的文化因素[J];山東外語教學;1993年01期
5 徐玉臣;英漢語言主要銜接手段的對比分析[J];山東外語教學;1996年04期
6 左巖;漢英部分語篇銜接手段的差異[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年03期
7 徐赳赳,JonathanJ.Webster;復句研究與修辭結(jié)構(gòu)理論[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年04期
8 許余龍;英漢指稱詞語表達的可及性[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年05期
9 馬博森!310028杭州;話語分析及其方法(概述)[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9年03期
10 徐盛桓;關(guān)于英漢語篇比較研究——從中西比較詩學的視角[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黎燕敏;;隱喻在廣告語言中的運用[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9年04期
2 李之凡;施紅梅;;淺論高職類院校大學語文教學的特色[J];張家口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3 鄒瑩潔;;漢語顏色詞的語義特征分析[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4 鄭榮馨;論語言得體的文化性[J];常熟高專學報;1998年04期
5 彭敬;;關(guān)于詞典本質(zhì)屬性的思考[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年06期
6 單士坤,王紹斌;論篇章性的構(gòu)成標準[J];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7 包通法,唐靈芝;論符號的文化性和民族性[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8 張宜;論語言的社會性與文化性[J];沈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02期
9 簡易民;論語言的社會性與文化性[J];丹東師專學報;2003年01期
10 劉婧;呂金洲;;對外漢語修辭學的跨文化性[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0年08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張維鼎;;語符之文化編碼[A];全國語言與符號學研究會第五屆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2年
2 杝善PI;;香港地S@翻媜概l羀A];2011年中國翻譯職業(yè)交流大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特約記者 邵全臻;普通話與方言能否和平共處[N];社會科學報;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王曉軍;《文心雕龍》的篇章語用學思想[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葛淑雁;闡釋學在分析文化性誤譯中的應用[D];首都師范大學;2003年
2 鄭茹娟;漢語隱喻詞匯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3 楊麗;《國際少兒漢語》與《輕松學漢語》的異同[D];蘭州大學;2012年
4 賴良濤;從社會和心理雙重角度對語篇連貫和銜接的研究[D];福州大學;2006年
5 胡蘇姝;《嘉禾吏民田家儌》人名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6 陳惠軍;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看語言遷移[D];武漢理工大學;2006年
7 梁海東;當代漢語流行語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8 馬立立;英漢語篇中的詞匯銜接對比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9 苗慧;英漢語篇詞匯銜接模式[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10 張麗娟;文化誤譯初探[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本文編號:215221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2152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