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和合翻譯學的設想
本文選題:中國傳統(tǒng)文化 + 和合; 參考:《外語教學》2012年02期
【摘要】:本文以和合學為理論基礎,提出了構建和合翻譯學的設想,論述了和合翻譯學的研究目標、研究內(nèi)容、研究重點和難點,并簡述了該理論的主要思想和觀點。
[Abstract]:Based on the theory of "h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constructing "he" translation, discusses the research objectives, research contents, research emphasis and difficulties, and briefly describes the main ideas and views of the theory.
【作者單位】: 南京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
【基金】:江蘇省應用研究課題(11SC-128) 江蘇省優(yōu)秀研究生課程建設項目(蘇教研〔2010〕6號)“翻譯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立項課題(蘇教科規(guī)領〔2011〕3號) 南京理工大學卓越計劃“紫金之星”項目(南理工人〔2011〕31號) 自主科研專項計劃項目(2011YBXM136)“和合翻譯研究”的組成部分
【分類號】:H059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楊自儉;中國傳統(tǒng)譯論的現(xiàn)代轉化問題[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2 劉重德;事實勝雄辯——也談我國傳統(tǒng)譯論的成就和譯學建設的現(xiàn)狀[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年07期
3 張柏然,姜秋霞;對建立中國翻譯學的一些思考[J];中國翻譯;1997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何謙衛(wèi);;文化多元化與翻譯策略[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6年07期
2 鄭慶珠;辭書編纂要注重面向使用者──從《漢英雙解新華字典》談起[J];辭書研究;2001年02期
3 金明;英漢詩歌翻譯中的文化因素[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S1期
4 文軍;比較翻譯學方法論[J];福建外語;2001年04期
5 周靜;范煜;;淺析跨文化翻譯的差異[J];法制與社會;2007年02期
6 侯晶晶;論再創(chuàng)造性翻譯的合理性[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01期
7 馬會娟;管興忠;;中國翻譯理論五十年:回顧與展望[J];甘肅社會科學;2006年02期
8 岳峰;《易經(jīng)》英譯風格探微[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9 陳曉勇;“楊憲益現(xiàn)象”的文學、文化闡釋——兼談文學翻譯者主體性要素的構成[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10 石高玉;翻譯過程論[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張思潔;;形合與意合的哲學思辨[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四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2 金明;;對英漢“文化限定詞語”的思考[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四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3 郭莉;;揭秘信息誤讀——試論《潮騷》譯本中的翻譯問題[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6年
4 劉祥清;;中國翻譯地位的歷史演進[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朱健平;翻譯的跨文化解釋[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2 賀顯斌;論權力關系對翻譯的操控[D];廈門大學;2004年
3 胡德香;中西比較語境下的文化翻譯批評理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4 吳波;論譯者的主體性[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5 李占喜;翻譯過程的關聯(lián)—順應研究—文化意象處理舉隅[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5年
6 聶士全;實相與慈悲[D];復旦大學;2005年
7 鄭元會;翻譯中人際意義的跨文化建構[D];山東大學;2006年
8 趙艷秋;文學翻譯變異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6年
9 倪永明;中日《三國志》今譯與中古漢語詞匯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10 李洪衛(wèi);論王陽明的身心觀[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吉;政府工作報告的對等翻譯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2 李文革;中國文化局限詞及其翻譯問題[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3 趙偉;魯迅小說兩個英譯本的對比研究[D];上海海運學院;2000年
4 張林雅;翻譯的語用觀[D];曲阜師范大學;2000年
5 范靜;應用文體常用體裁的漢英翻譯[D];廣西大學;2001年
6 覃玉榮;新聞英語及其翻譯[D];廣西大學;2001年
7 吳南松;英語格律詩漢譯方法回顧與思考[D];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1年
8 金兵;譯者的能動性及其制約因素[D];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1年
9 段文靜;《駱駝祥子》英譯本比較研究[D];上海海運學院;2001年
10 李琪;審美心理與小說翻譯[D];貴州師范大學;200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孟彥文;語言從存在論向倫理學的轉換[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2 張思潔,,張柏然;試從中西思維模式的差異論英漢兩種語言的特點[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96年05期
3 孫迎春;說“雅”——兼論翻譯學的建立[J];中國科技翻譯;2001年04期
4 張柏然,張思潔;翻譯學的建設:傳統(tǒng)的定位與選擇[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5 張柏然,秦文華;后殖民之后:翻譯研究再思——后殖民主義理論對翻譯研究的啟示[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6 謝天振;當代西方翻譯研究的三大突破和兩大轉向[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3年05期
7 楊自儉;中國傳統(tǒng)譯論的現(xiàn)代轉化問題[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8 張光明;論翻譯思維構想[J];上海科技翻譯;2001年04期
9 劉重德;事實勝雄辯——也談我國傳統(tǒng)譯論的成就和譯學建設的現(xiàn)狀[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年07期
10 費小平;后殖民主義翻譯理論:權力與反抗[J];中國比較文學;2003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志杰;;和合翻譯研究芻議[J];中國翻譯;2011年04期
2 吳志杰;;中國傳統(tǒng)譯論研究的嬗遞與流變[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3 王昌宜;;對外漢語教學中導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教學策略[J];文教資料;2011年03期
4 吳新宇;;磨穿鐵硯[J];教師博覽;1996年07期
5 許晶;;現(xiàn)代大學校園稱謂語解析[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01期
6 袁媛;張瑩;;談中國傳統(tǒng)譯論中的“度”[J];作家;2008年06期
7 周首忠;;歷史系87級本科班 紀念“五四”討論會綜述[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1989年02期
8 駱振飛;;孔子也習武[J];中國民兵;1990年02期
9 楊澤林;;漢字與中國古代社會的祭祀與占卜[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10 董麗娜;;傳統(tǒng)文化與修辭的交融[J];語文學刊;2009年1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衛(wèi)中;孟建安;;得體性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A];得體修辭學研究[C];1999年
2 李海洋;;淺談繁體字、簡化字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兼與任繼愈先生商榷[A];語文現(xiàn)代化論叢(第七輯)[C];2006年
3 陳炯;;修辭的得體性原則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A];得體修辭學研究[C];1999年
4 ;陳少松先生論吟誦[A];吟誦經(jīng)典、愛我中華——中華吟誦周論文集[C];2009年
5 呂君愾;;格律詩詞之粵語吟誦[A];吟誦經(jīng)典、愛我中華——中華吟誦周論文集[C];2009年
6 于惠平;;中國的孩子,讀中國的故事——誦讀經(jīng)典,讓孩子們親近母語[A];吟誦經(jīng)典、愛我中華——中華吟誦周論文集[C];2009年
7 洪文翰;劉葉紅;彭永愛;;漢英民諺心理定勢對比解讀[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8 林一心;;漢語禮貌用語的文化心理透視[A];文學語言理論與實踐叢書——辭章學論文集(上)[C];2002年
9 凌德祥;;語言應用的國家戰(zhàn)略與漢語教育的歷史思考[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8年
10 徐時儀;;略論語言接觸與文白轉型[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尹訓寧;讓翻譯不再成為傳統(tǒng)文化傳播的阻礙[N];中國知識產(chǎn)權報;2008年
2 姚素文邋記者 丁雷;讓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俄廣泛傳播[N];大連日報;2007年
3 本報記者 陳寶泉;誦讀經(jīng)典 提升文化 優(yōu)化語言[N];中國教育報;2008年
4 石川人;華文的魅力[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年
5 陳寶泉;語言文字工作是建設強大國家的基石[N];中國教育報;2007年
6 朱達志;名詞之爭背后的真問題[N];中國經(jīng)濟時報;2006年
7 王毅;漢字書寫標準是靈藥還是文化恐慌[N];中華新聞報;2008年
8 王蒙;漢字思維和拼音思維是不一樣的[N];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
9 吳利琴;母語文化“失語”現(xiàn)象反思[N];光明日報;2006年
10 李培禹;李土生:為漢字寫“傳記”[N];光明日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李龍泉;解構主義翻譯觀之借鑒與批判[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2 王琪;上古漢語稱謂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胡姝昀;中國傳統(tǒng)婚禮中吉祥話的順應性研究[D];山西大學;2006年
2 曾艷;中國傳統(tǒng)文化背景下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與翻譯[D];武漢大學;2005年
3 呂霽航;現(xiàn)代漢語慣用語研究及對外漢語教學[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4 汪菁菁;引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詞語教學探索[D];復旦大學;2010年
5 王新華;玉族詞語及其文化內(nèi)涵分析[D];內(nèi)蒙古大學;2006年
6 曾爾奇;試從譯者主體性角度分析林語堂翻譯理論與實踐[D];蘇州大學;2006年
7 徐華芳;作為社會結構的互文性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8 陶敏;從語言功能角度看唐詩的可譯與不可譯[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7年
9 李志奇;譯者的思維模式與翻譯策略[D];中南大學;2006年
10 張軍;漢語飲食味覺詞語及其文化義探析[D];內(nèi)蒙古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09355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20935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