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用學之哲學背景通考
本文選題:語文 + 語用學; 參考:《語文建設》2012年02期
【摘要】:語用學是語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語文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語用學現(xiàn)今已發(fā)展成為一門顯學,可分為宏觀語用學和微觀語用學。本文以語用學的哲學背景為主線,旨在理清語用學的哲學脈絡,加深對語用學的認識理解。文章概述了宏觀語用學的哲學背景,認為它是歐陸哲學的本體論傳統(tǒng)和認識論傳統(tǒng);同時,重點分析了微觀語用學的哲學背景,認為它主要由英美分析哲學中的日常語言學派和美國實用主義構成。
[Abstract]:Pragmatic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and an integral part of Chinese. Pragmatics has developed into a prominent subject, which can be divided into macro pragmatics and micro pragmatics. Based on the philosophical background of pragmatics, this paper aims to clarify the philosophical context of pragmatics and deepen its understanding.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hilosophical background of macropragmatics, considers it to be the ontological tradition and epistemological tradition of European philosophy, and focuses on the philosophical background of micropragmatics. It mainly consists of everyday linguistics in British and American analytical philosophy and American pragmatism.
【作者單位】: 河南農(nóng)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
【基金】: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研究項目“索緒爾與皮爾斯語言符號系統(tǒng)思想對比研究”(項目編號:2012—QN-202)
【分類號】:H030
【共引文獻】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項敏;順應論視角下政治外交辭令的語用策略研究[D];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2011年
2 劉姬;合作原則研究在中國:成就、問題及思考[D];廣西師范大學;2002年
3 習青俠;從語用學視角看翻譯中的對等[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4 姚斌;試從社會文化與認知語用學角度看言語交際合成模式[D];東華大學;2006年
5 劉志強;皮爾士實用主義思想對語用學起源的影響[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6 杜冰研;言后行為探析:語詞與世界的界面[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7 於曉丹;塞爾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初探及其對交際教學法的啟示[D];吉林大學;2007年
8 韓曉英;基于語言順應理論的娛樂新聞語用策略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9 馬榕;延邊朝鮮族初中英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研究[D];延邊大學;2008年
10 武慶榮;索引詞研究述評[D];西南大學;2009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武惠華;;《左傳》外交辭令探析[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1992年02期
2 王望妮;;維特根斯坦的“意義使用觀”發(fā)展述評[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0年04期
3 孫秋秋;;語用學與對外漢語教學[J];世界漢語教學;1987年04期
4 適存;國際語用學學會會議發(fā)言(四)[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90年01期
5 適存;國際語用學學會會議發(fā)言(五)[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90年02期
6 宋海燕;淺談語用學中的語境[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04期
7 高志懷;高德;;語用學和翻譯[J];河北經(jīng)貿(mào)大學學報(綜合版);2004年04期
8 馬崴;語義學及語用學中“預設”問題的若干研究[J];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9 梁正宇;文化預設與語用失誤研究-以稱呼語為例[J];社會科學家;2005年05期
10 張建軍;袁秀麗;;合作原則的違反與幽默[J];科技信息;2006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林敏;;普遍性與個性——禮貌原則在跨文化交際中的應用[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6年
2 王鐵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意義與特色[A];語言與法律研究的新視野——語言與法律首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3 廖世萍;;優(yōu)化語文課堂教學 增強學生綜合素質(zhì)[A];貴州重慶河北海南四省市寫作學會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3年
4 瞿麥生;;論語用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A];邏輯研究文集——中國邏輯學會第六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0年
5 刁力人;;數(shù)的概念—語義、語法及語用[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陶原珂;;語義解釋和語境解釋的分合與配置——以法漢詞典和英漢詞典為例[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6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5年
7 王大新;;語文札記[A];語言學論文選集[C];2001年
8 劉根輝;李德華;尉遲治平;;形式語用學研究狀況與展望[A];第二屆全國學生計算語言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9 劉敏;;認知語言心理學在國際經(jīng)濟技術交流與合作中的作用[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6年
10 許長安;;臺灣“語文臺獨”述評[A];中國語文現(xiàn)代化學會2003年年度會議論文集[C];200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唐曉霞;“中華語文萬里行”活動在山西太原啟動[N];中國改革報;2008年
2 記者 傅翔龍 實習生 賈夢瑩;國家語言資源中心哈柯語文基地在疆掛牌[N];新疆日報(漢);2010年
3 記者 公磊;“中華語文萬里行”落幕,素質(zhì)教育成共識[N];新華每日電訊;2008年
4 記者 孫麗萍;《咬文嚼字》公布2010年十大常犯語文差錯[N];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
5 本報記者 王軍;開創(chuàng)朝鮮語文工作新局面[N];延邊日報;2009年
6 王寧;中國新語文的奠基人[N];人民日報;2010年
7 黃集偉;感謝“醬紫”的“口音”[N];南方周末;2004年
8 記者 劉鐵軍 通訊員 劉晉;甘肅舉辦全省少數(shù)民族語文工作者培訓班[N];中國民族報;2009年
9 石天強;讓“豬跑學”遍地開花[N];中國教育報;2007年
10 劉晉(作者單位:甘肅省民族事務委員會);語文信息技術的作用[N];中國民族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建華;漢英跨文化語用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2 張淑玲;言語交際中非真實性話語作為語用策略的順應性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6年
3 龔龍生;順應理論在口譯中的應用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4 韓戈玲;語用標記語:雙邊最佳交際[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5年
5 徐慈華;選擇與適應[D];浙江大學;2007年
6 劉建剛;語用選擇與等效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7 江曉紅;轉喻的認知語用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8年
8 王志棟;語用要點識別模型研究[D];清華大學;2008年
9 崔國鑫;語用視野下的會話分析[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10 王道英;“這”、“那”的指示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寧輝;試論語文靈性教育[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2 許嘉;語文自主學習初探[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3 干靜楓;[D];電子科技大學;2004年
4 曾玉潔;價格標示與價格詞語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5 王怡;“說謊”的語用研究[D];四川大學;2005年
6 劉志強;皮爾士實用主義思想對語用學起源的影響[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7 馮蕓;話語幽默的語用分析及其翻譯策略[D];重慶大學;2007年
8 潘愛華;語用學與現(xiàn)代戲劇翻譯[D];上海海事大學;2007年
9 李欣;英漢言語幽默語言與文化方面的對比研究[D];上海海事大學;2007年
10 鄧曉明;話語分析與商務談判[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2年
,本文編號:187422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1874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