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語言學論文 >

中國后語哲與體驗人本觀——十一論語言學研究新增長點

發(fā)布時間:2018-03-03 23:23

  本文選題:哲學 切入點:語言哲學 出處:《外語學刊》2012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本文簡述哲學和語言哲學的定義,詳細解讀錢冠連先生的"中國后語哲"思想,將其總結為"四項原則"。筆者基于該思想以及LakoffJohnson的體驗哲學提出"體驗人本觀",旨在反思西方后現代哲學中的"激進人本觀",主張在"有一百人讀哈姆雷特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之后再加上半句"但他們仍然是哈姆雷特"來體現該觀點。從這個意義說,當前國內外學者熱衷的體驗哲學和認知語言學正是中國后語哲的一項主要內容。
[Abstract]:This paper briefly describes the definitions of philosophy and philosophy of language, and interprets Qian Guanlian's thought of "Chinese language philosophy" in detail. On the basis of this thought and LakoffJohnson's philosophy of experience,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experiencing humanism" in order to reflect on the "radical humanism" in western postmodern philosophy, and argues that "there are 100 people who read Hamlet." A hundred Hamlets followed by a half-sentence, "but they are still Hamlet." in this sense, At present, experiential philosophy and cognitive linguistics, which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are keen on, are one of the main contents of postlanguage philosophy in China.
【作者單位】: 四川外語學院;
【分類號】:B089;H0-0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李紅儒;從語句的交際結構看說話人形象[J];外語學刊;2002年04期

2 李洪儒;試論語詞層級上的說話人形象——語言哲學系列探索之一[J];外語學刊;2005年05期

3 錢冠連;;西語哲在中國:一種可能的發(fā)展之路[J];外語學刊;2007年01期

4 劉利民;;先秦名家在形容詞語義中的哲學盤旋[J];外語學刊;2009年05期

5 王寅;體驗哲學:一種新的哲學理論[J];哲學動態(tài);2003年07期

6 王寅;;主客主多重互動理解[J];哲學動態(tài);2009年10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何仁富;維特根斯坦的“圖式說”與尼采的“透視論”——兼論科學主義和人本主義對哲學的主題轉換[J];安徽大學學報;2002年04期

2 陶清;;自然觀:莊子與懷特海比較研究[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3 曾文雄;;中西語言哲學“語用學轉向”新解[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4 吳玉軍;;確定性追求與自我的失落——考察前現代人生存境遇的一個視角[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5期

5 詹全旺;;新聞言語行為分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6 丁智瓊;;“快樂即幸!迸c“有德即幸福”——伊壁鳩魯學派與斯多亞學派幸福觀之比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7 吳懷東;;歷史 現實 方法——歐洲浪漫主義思潮論[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8 李家玉;朱躍;;莎士比亞《麥克白》原型敘事空間主題探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9 王猛;晚期希臘哲學倫理化傾向的歷史根源[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10 王平;;社會契約論三種——對霍布斯、洛克與盧梭政治哲學思想的比較[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瑞青;;英語教學中的詞匯搭配問題[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一輯)[C];2007年

2 史茜;;英語重疊詞的理據和認知策略[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三輯)[C];2008年

3 張燕;;弗雷格意義理論淺析[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六輯)[C];2010年

4 黃旦;;新聞自由:新聞媒介職業(yè)化的政治基礎——對西方新聞自由思想歷史發(fā)展的再思考[A];信息化進程中的傳媒教育與傳媒研究——第二屆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匯編(上冊)[C];2002年

5 樓巍;許為民;;技性科學觀:科學的當代性和復雜性[A];全國科學技術學暨科學學理論與學科建設2008年聯(lián)合學術年會浙江大學論文集[C];2008年

6 趙名宇;;文藝復興以來自然觀的歷史演變[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7 張永青;李允華;;淺析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分野與整合[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8 張改珍;;溝通科學與人文的研究進路及潛在行動者研究[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博士卷)[C];2008年

9 鄧華;;略論機械自然觀的內涵及其影響[A];第三屆全國科技哲學暨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文集[C];2010年

10 何艷娜;;簡析德紹爾對機械唯物主義世界觀的批判[A];第三屆全國科技哲學暨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文集[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佳;生態(tài)語言學視域下的中國瀕危語言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王春秀;現代俄語同義詞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施佳勝;經典 闡釋 翻譯——《文心雕龍》英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原雪;二語/外語語境下的批判性閱讀理論構建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楊石喬;基于語料庫的漢語醫(yī)患會話修正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朱新春;萊布尼茨自然有機論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0年

7 劉宇;從臣民到公民[D];南開大學;2010年

8 劉自學;論政治哲學范式的演進[D];南開大學;2010年

9 王偉;《呂氏春秋》體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趙慶燦;新理學與中國哲學的現代轉型[D];南開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瑞芹;英漢多義詞“手”的認知研究及其對英語詞匯教學啟示[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2 季婧;理查德·羅蒂新實用主義真理觀探析[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李鼐;關于數字電影傳播特征的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任芝;請求言語行為的俄英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蘇杭;漢語對英語動名詞搭配的負遷移以及對高中英語教學的啟示[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耿冰;“實現事件”結構詞匯化模式的英漢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鄧嵐;《蘇菲的世界》:多面體折射下的人生呈像[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賀羨;我國兩性收入差距的現狀、原因及對策研究[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0年

9 劉昌頂;以人為本的哲學視角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10 王佳;詩為能言畫[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無通;;我在牛津做游戲[J];讀書;1993年04期

2 錢冠連;語言哲學修辭論:一個猜想——西方語言哲學系列研究之十[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3 李紅儒;從邏輯、哲學角度看句義理論的發(fā)展——“語句中的說話人因素”理論探討之一[J];外語學刊;2001年01期

4 李洪儒;;系詞——人在語句中的存在家園——語言哲學系列探索之二[J];外語學刊;2006年02期

5 王寅;;認知語言學的“體驗性概念化”對翻譯主客觀性的解釋力——一項基于古詩《楓橋夜泊》40篇英語譯文的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8年03期

6 劉宓慶;《翻譯與語言哲學》[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年10期

7 王寅;Lakoff & Johnson筆下的認知語言學[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1年04期

8 隋然;譯學研究的研究與分析哲學的分析[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3年01期

9 錢冠連;;論工具性語言擴展式——西方語言哲學研究之八[J];語言科學;2003年03期

10 李紅儒;施為語句的結構—形態(tài)特征及其解讀[J];中國俄語教學;2003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姜勝;語言哲學中“人”(講話者)的地位問題概覽[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1年03期

2 陳曉茹;;從語言哲學維度看施萊爾馬赫的語言解釋學[J];外語學刊;2008年05期

3 張玉宏;;巴赫金語言哲學視角下的元話語標記研究[J];蘭州學刊;2009年04期

4 宋北平;陳勇;;語言哲學與法律語言規(guī)范化研究[J];清華法學;2009年03期

5 謝亞軍;;從語言哲學視閾談言語行為理論中的意向性問題[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6 遲晶;;語言學和語言哲學的關系探究[J];考試周刊;2009年40期

7 王慧;;是語言的藝術,還是藝術的語言?——對哈羅德·品脫語言哲學的研究[J];科技信息;2009年30期

8 易立新;;洪堡特語言哲學的辯證精神[J];前沿;2011年02期

9 陳勇;;從邏輯分析到概念分析的嬗變——語言哲學視閾下的“語言的邏輯分析”課題組[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10 周建設;語言研究的哲學視野[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馮智強;;語言哲學視閾下的翻譯觀溯源——從語言觀問題談起[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2 熊學亮;;論所指的能指域[A];全國語言與符號學研究會第五屆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2年

3 莊麗媚;;當代語言哲學的隱喻研究及其意義[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5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4 歐陽燕;;翻譯研究的語言哲學途徑[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5 辛斌;;語言和意識形態(tài)[A];全國語言與符號學研究會第五屆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2年

6 黃建華;李文偉;卞琴;沈自尹;;語言哲學揭示中醫(yī)概念分析的邏輯框架:以對“腎精”分析為例[A];第三屆江浙滬中西醫(yī)結合高峰論壇論文匯編[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8條

1 王立志;結構、符號與意義[N];光明日報;2008年

2 姜國權 首都師范大學國際文化學院;博弈論和演化論拓寬傳統(tǒng)語言學研究視野[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3 陳嘉映;日常語言與哲學[N];文匯報;2004年

4 譚學純 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語言學研究與公共閱讀[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5 尚新;漢語研究應以“字”為本[N];中華讀書報;2003年

6 張國功 百花洲文藝出版社;重構:邏輯起點的重立與內涵構建[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7 陳嘉明 廈門大學哲學系;從語言現象學看中國傳統(tǒng)哲學現代化問題[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8 南京大學文學院 李開;段玉裁與清代學術國際研討會綜述[N];光明日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黃遠振;生態(tài)哲學視域中的中國外語教育[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2 劉利民;在語言中盤旋[D];四川大學;2007年

3 王志棟;語用要點識別模型研究[D];清華大學;2008年

4 王曉陽;語言的自我中心成分及其文本解釋[D];黑龍江大學;2009年

5 王航贊;邁克爾·達米特的語義學思想研究[D];山西大學;2009年

6 孫小龍;規(guī)范、推論與社會實踐[D];南京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廖琴;語言哲學視域中的《論語》[D];四川大學;2007年

2 熊佳娟;轉喻的認知研究:漢語作為轉喻的語言[D];遼寧師范大學;2007年

3 李雪嬌;從描寫到解釋[D];黑龍江大學;2009年

4 孫作光;評價視域中的歇后語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9年

5 龔世蓮;從尋求形而上到探究生活形式[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6 信傳艷;A.A.波捷布尼亞的語言觀[D];吉林大學;2008年

7 鄧超;論“文化不可譯現象”的可譯潛勢[D];中國地質大學;2009年

8 徐柳;洪堡特語言內部形式理論在俄羅斯語言哲學中的解讀[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9 房小娜;語言哲學視域下的關聯(lián)理論探究[D];黑龍江大學;2011年

10 代建穎;使役范疇的句法語義詮釋[D];黑龍江大學;2010年

,

本文編號:156315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156315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450a9***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