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粵客方言深攝幾組同源詞辨析
本文選題:漢語方言 切入點:同源詞 出處:《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從粵語廣州話、閩語廈門話和客家方言梅縣話的語音古今對應規(guī)律出發(fā),在漢語語音史的一般規(guī)律背景下,分析了三組與深攝有關的方言常用詞的詞源,從中可以看到深攝部分字在這三個方言中另外的一些分化現象。
[Abstract]:Based on the ancient and modern corresponding rules of Cantonese, Xiamen dialect and Hakka dialect Meixian dialect, and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general rules of Chinese phonetic histo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tymology of three groups of dialect common words related to deep photography. From this, we can see some other differentiation phenomena in these three dialects.
【作者單位】: 廈門大學中文系;
【基金】:福建省2011年社科規(guī)劃項目《語言接觸背景下的海南、粵西閩語歷史層次分析》(批準號:2011B231)
【分類號】:H17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高永安,張俊;語言符號任意性的漢語闡釋[J];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997年03期
2 高永安,康全中;“做”“作”兩個字的關系[J];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1年02期
3 楊宏;同源詞與同義詞辨析[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4 孫華;蜀人南遷考[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01期
5 黎新第;20世紀《中原音韻》音系研究進程與方法回顧[J];重慶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6 開初;“踟躕”形易及來源[J];長沙大學學報;2000年03期
7 楊月蓉;從“著”與“教”的注音談辭書注音原則[J];辭書研究;2004年03期
8 伍巍,蔣尊國;漢語方言中表示“撥出(飯菜)”的“減”[J];辭書研究;2005年03期
9 張濟川;“吐蕃”:讀tǔbō還是tǔfān[J];中國藏學;2000年02期
10 楊霞;小議仲長統(tǒng)的詩歌[J];滁州師專學報;2004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姚小鷗;;《楚辭·九歌》“與佳期兮夕張”解[A];中國楚辭學(第一輯)——2002年楚辭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曹廷玉;贛方言特征詞研究[D];暨南大學;2001年
2 胡士云;漢語親屬稱謂研究[D];暨南大學;2001年
3 謝建猷;廣西平話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孫伯君;宋元史籍中的女真語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張小平;近代漢語反語駢詞研究[D];浙江大學;2004年
6 景盛軒;敦煌本《大般涅i鎂費芯縖D];浙江大學;2004年
7 芮東莉;上古漢語單音節(jié)常用詞本義研究[D];浙江大學;2004年
8 張?zhí)?寧化客家方言語法研究[D];廈門大學;2004年
9 崔淑慧;山西北區(qū)方言語音研究[D];暨南大學;2004年
10 鐘如雄;漢字轉注系統(tǒng)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解海江;漢語方言義位比較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2 李秀芹;《經典釋文》中的舌音初探[D];陜西師范大學;2001年
3 周建國;唐洋方言研究[D];蘇州大學;2001年
4 白靜茹;大同方言的入聲[D];天津師范大學;2001年
5 王衍軍;泗水方言語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6 劉新民;清代“說文學”專著之書目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文獻情報中心);2002年
7 張小英;《切韻聲原》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2年
8 趙立偉;《睡虎地秦墓竹簡》通假字、俗字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2年
9 陽欣;《大正藏》音注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2年
10 陸勤;近五十年來揚州方言語音變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汪鋒,王士元;語義創(chuàng)新與方言的親緣關系[J];方言;2005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羅墨懿;;小議《方言箋疏》中的同源詞系聯[J];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1年08期
2 李秉芬;;漢語方言分區(qū)標準的歷史發(fā)展[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1年08期
3 陸菡;;以“番”為聲符的同源詞語義系統(tǒng)解析[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1年02期
4 李娟;;《史記》《漢書》異文中的同源詞研究[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5 顧會田;;論朝峰片漢語方言的形成與歸屬[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8期
6 羅自群;;漢語方言“著”類持續(xù)標記的地理分布特點[J];語言研究;2011年02期
7 謝奇勇;李益;;湖南省臨武縣語言(方言)的分布[J];湘南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8 曹志耘;;漢語方言的地理分布類型[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1年05期
9 陳榮澤;;藏漢語接觸引發(fā)的語言演變[J];西藏研究;2011年03期
10 彭志峰;;漢語方言有聲資源元數據規(guī)范及網絡平臺系統(tǒng)功能框架[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項夢冰;;漢語方言及其調查研究[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多元文明沖突與融合中語言的認同與流變”外國語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2 錢奠香;;漢語方言常用詞“拉”“拿”的共時分布特點和語源分析[A];中國訓詁學研究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3 李麗;;內蒙古西部漢語方言飲食詞語之命名理據研究[A];中國訓詁學研究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4 游汝杰;;漢語方言競爭力比較(英文)[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多元文明沖突與融合中語言的認同與流變”外國語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5 曹志耘;;漢語方言:一體化還是多樣性[A];和諧社會:社會公正與風險管理——2005學術前沿論壇論文集(下卷)[C];2005年
6 曹志耘;;生存還是消亡:漢語方言面臨的抉擇[A];世紀之交的中國應用語言學研究——第二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7 雷楠;;鳳凰山畬語詞匯析[A];畬族文化研究(上冊)[C];2003年
8 焦立為;;三個單字調的漢語方言的聲調格局[A];第六屆全國現代語音學學術會議論文集(下)[C];2003年
9 潘悟云;;漢藏二族,,血肉相連——生物學與語言學的視角[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8年
10 吳啟祿;;布依族古籍翻譯中的方音處理[A];布依學研究——貴州省布依學會成立大會暨第一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8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毛海濤;盡快制定保護漢語方言政策[N];人民政協報;2004年
2 周耀文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漢語方言統(tǒng)一路徑:從“書同文,文不同音”到“文同音,語同音”[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3 甄達真;鄂爾多斯?jié)h語方言的收集整理者:栗治國[N];鄂爾多斯日報;2008年
4 鄒啟宇;語言是無須“保衛(wèi)”的[N];南方周末;2010年
5 陳榮嵐;漢語方言與中國古代文學作品[N];文藝報;2004年
6 《語言文字報》原主編 杜永道;“先生”可以自稱嗎?[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1年
7 劉茜;《漢語方言地圖集》填補語言學空白[N];中國文化報;2009年
8 藍武芳;廣西方言的文化生態(tài)[N];廣西日報;2005年
9 李方清;女書就是婦女使用的文字[N];湖北日報;2005年
10 本報記者 王宏宇;我國語言學的基礎性工程[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蘆蘭花;湟水流域漢語方言語音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2 葉曉鋒;漢語方言語音的類型學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3 羅自群;現代漢語方言持續(xù)標記的比較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胡繼明;《廣雅疏證》同源詞研究[D];四川大學;2002年
5 孫畢;章太炎《新方言》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6 胡松柏;贛東北漢語方言接觸研究[D];暨南大學;2003年
7 王紅梅;漢語方言動詞重疊比較研究[D];暨南大學;2005年
8 卞仁海;楊樹達訓詁研究[D];暨南大學;2007年
9 彭曉輝;漢語方言復數標記系統(tǒng)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10 胡斯可;湖南郴州地區(qū)的漢語方言接觸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玉萍;淺析建水漢語方言語音對學習普通話語音的影響及對策[D];云南師范大學;2005年
2 李珂;湖南省茶陵縣下東鄉(xiāng)方言的語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3 寧英娟;漢語方言義項及其變體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4 王竣;峨山漢語方言實詞詞法比較研究[D];云南大學;2012年
5 李素娟;內蒙古土默特左旗漢語方言語音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6 黎玨辰;《廣韻》通、江兩攝陽聲韻同源詞探析[D];廣西師范大學;2004年
7 郭曉芹;龍勝偉江苗話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袁健惠;論漢語同源詞研究的多維視角[D];安徽師范大學;2003年
9 徐蔚然;漢語方言間塞音與非塞音聲母的變換[D];山東大學;2005年
10 楊利琦;漢語方言舌頭、半舌五母讀音類型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55966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1559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