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問語氣副詞“究竟”向名詞“究竟”的去語法化
本文關(guān)鍵詞: 疑問語氣副詞 究竟 去語法化 出處:《語言科學》2014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文章考察現(xiàn)代漢語中的"原委,真相"義名詞"究竟"的歷史形成,論證現(xiàn)代漢語中的"原委,真相"義名詞"究竟"不可能來源于古漢語佛源名詞"究竟"或古漢語"盡頭"義"究竟"。因為佛源名詞"究竟"僅限于佛教語域,其意義"最高境界/最高智慧、根本大法/要旨"與現(xiàn)代漢語名詞"究竟"的詞義相去較遠;"盡頭"義"究竟"在漢語史上用例極少。文章從語言表達的省力原則和明晰原則的互動以及"究竟"的"打算"義名詞用法的出現(xiàn)角度,論證現(xiàn)代漢語"原委,真相"義名詞"究竟"是從古漢語中處于疑問賓語從句句首的疑問語氣副詞"究竟"去語法化而來。運用該歷時演變可以對現(xiàn)代漢語中的"原委,真相"義名詞"究竟"僅用于賓語位置等句法特點作出合理解釋。
[Abstract]:This paper examines the historical formation of the meaning of "truth" in modern Chinese, and demonstrates the "origin" in modern Chinese. The truth "meaning noun" can not come from the ancient Chinese Buddha source noun "after" or the ancient Chinese "end" "meaning". Because the Buddha source noun "after all" is limited to the Buddhist register, its meaning "the highest realm / the highest wisdom," The basic law / tenor is far away from the meaning of the modern Chinese noun "what is it"; the "end" "meaning" is rarely used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labor-saving principle and the clear principle of language expression and the "what is the end". The perspective of the use of the intended noun,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meaning noun of truth in modern Chinese is derived from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the interrogative mood adverb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interrogative object clause in ancient Chinese. The diachronic evolution can be applied to the "origin" of modern Chinese. Truth "meaning noun" is only used to explain the syntactic features such as object position.
【作者單位】: 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項目(2009JJD740014) 江蘇省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2YYC016) 江蘇高校哲社研究基金項目(2012SJB740011) 江蘇省優(yōu)勢學科建設工程項目(PAPD)的資助
【分類號】:H146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J.Pustejovsky;張秀松;張愛玲;;生成詞庫論簡介[J];當代語言學;2009年03期
2 張秀松;;語氣副詞“到底”的歷史形成[J];古漢語研究;2012年01期
3 孫菊芬;“畢竟”在近代漢語中的發(fā)展演變研究[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4 皮奕;;“究竟”的語篇功能分析[J];科技信息(學術(shù)研究);2008年29期
5 王軍;;副詞“究竟”的始見時代[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6 許秋娟;;副詞“究竟”的句法考察[J];柳州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2年04期
7 許秋娟;;副詞“究竟”的語義考察[J];柳州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13年02期
8 張秀松;;“究竟”義“到底”句的句法、語義和語用考察[J];華文教學與研究;2014年01期
9 張秀松;;“到底”的共時差異探析[J];世界漢語教學;2008年04期
10 張秀松;;“畢竟”義“到底”句的主觀化表達功能[J];語文研究;2008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婉梅;表處所的“在Np”的語義分析[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2 孫宜春;;“NP+V-起來+AP(VP)”句式的語義結(jié)構(gòu)[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3 樊友新;;從“被就業(yè)”看“被”的語用功能[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4 何清順;漢英詞匯重疊式附加意義對比分析[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02期
5 陳紅燕;;基于對外漢語教學的“用”字介詞框架分析[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3期
6 盧英順;現(xiàn)代漢語中的“延續(xù)體”[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7 王祥榮;兒童語言中的“上”、“下”類方位詞[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8 肖奚強;范圍副詞的再分類及其句法語義分析[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9 孔令達;;“VP+過”的功能[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10 李先華;;唐詩詞語隱含義個案考察及相關(guān)問題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影;付莉;;韓國中小學生“是”的錯序偏誤分析[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四輯)[C];2009年
2 袁明軍;;《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里的擬聲詞[A];第六屆漢語詞匯語義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3 祝東平;高彥怡;;副詞“就”的釋義[A];第五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陳萬龍;;方位詞“前”的歧義用法[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5 趙明慧;李平華;;“V+T+N”和“V+N+T”句式考察[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6 魏亮珍;;淺析《呂梁英雄傳》中的“給”[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7 吳萬和;;從中古漢語詞匯語法現(xiàn)象看《列子》是托古偽書[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8 寇金鳳;;淺析篇章連接成分“當然”[A];江西省語言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9 梁銀峰;;《祖堂集》助動詞研究[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8年
10 汪如東;;淺析“不差錢”[A];生命、知識與文明: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shù)年會文集(2009年度)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曲麗瑋;元刊雜劇復字詞匯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楊石喬;基于語料庫的漢語醫(yī)患會話修正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吳善子;漢韓反詰語氣副詞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李紅梅;韓國語范圍表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曹芳宇;唐五代量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劉春蘭;《訓世評話》語法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王用源;漢語和藏語復音詞構(gòu)詞比較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郭紅;基于第二語言教學的漢語語氣范疇若干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谷峰;先秦漢語情態(tài)副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劉艷紅;唐五代方位詞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宋文平;現(xiàn)代漢語“A而不B”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劉敏;“難不成”的衍生過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馬晶晶;表人名詞類詞綴“X手”、“X者”、“X員”分析比較[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烏曉麗;“X+—N比—N+VP”表義功能新探[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滿蕾;東北方言數(shù)字詞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6 張軍琿;基于統(tǒng)計的常用漢語副詞用法自動識別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7 田潔;現(xiàn)代漢語回聲拷貝式“A就A”結(jié)構(gòu)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丁熠;“契合”類語氣副詞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9 劉喜瑞;“非X不可”句式的相關(guān)變式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姜丹丹;面向?qū)ν鉂h語教學的插入語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榮祥;近代漢語副詞簡論[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3期
2 張秀松;;從生成詞庫論看漢語詞的邏輯多義性[J];北方論叢;2008年03期
3 J.Pustejovsky;張秀松;張愛玲;;生成詞庫論簡介[J];當代語言學;2009年03期
4 張秀松;;語氣副詞“到底”的歷史形成[J];古漢語研究;2012年01期
5 馮雪燕;;從空間最邊緣到語氣的最終追究——從四大名著看極量詞“到底”的形成[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6 張秀松;;“到底”的共時差異探析[J];世界漢語教學;2008年04期
7 高書貴;“畢竟”類語氣副詞與預設[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8 馬U,
本文編號:153837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1538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