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語標記的多源性與非排他性——以漢語超預(yù)期話語標記為例
本文關(guān)鍵詞: 話語標記 語法化 多源性 非排他性 出處:《語言科學》2012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話語標記在語篇分布和功能表現(xiàn)上呈現(xiàn)非排他性,這種特點源自話語標記的多源性。超預(yù)期話語標記是話語標記的一個小類,在歷時層面經(jīng)歷一個由句法成分到功能成分、由客觀行為義到主觀情態(tài)義、由句法功能到語篇功能的語法化過程。該語法化過程導(dǎo)致此類話語標記共時層面上語法性質(zhì)的差異和功能層次的疊加,并最終表現(xiàn)為話語標記的多源性與非排他性。
[Abstract]:Discourse markers are non-exclusive in their distribution and functional performance, which is derived from the multi-source nature of discourse markers, which is a subclass of discourse markers. At the diachronic level, it experienced from syntactic component to functional component, from objective behavioral meaning to subjective modal meaning. The grammaticalization process from syntactic function to textual function, which leads to the synchronic differences of grammatical properties and the superposition of functional levels in such discourse markers. Finally, it shows the multi-source and non-exclusive nature of discourse markers.
【作者單位】: 上海師范大學對外漢語學院;海南師范大學國際交流學院;
【基金】: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編號:C-6133-11-010006) 上海市教委創(chuàng)新項目(項目編號:B-7037-12-000017)資助
【分類號】:H146
【正文快照】: 1引言 話語標記是人類語言特有的,它使言談自然并合乎語境,是語言主觀性和交互主觀性的具體表現(xiàn)形 式,對語篇銜接也具有重要作用。話語標記分散在語法屬性不同的多種語言單位之中,表現(xiàn)形式和語用 功能間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歧異而復(fù)雜:同一類甚至同一個話語標記可能同時具有多種語用功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董秀芳;;詞匯化與話語標記的形成[J];世界漢語教學;2007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6條
1 張振羽;杜詩副詞同義聚合體的發(fā)展演變考察[J];廣西社會科學;2005年02期
2 金穎;;禁止性否定副詞“勿”的歷史演變[J];龍巖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3 車淑婭;《韓非子》否定副詞研究[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4 洪波,曹小云;《漢語語法化的歷程》商兌[J];語言研究;2004年03期
5 葛佳才;否定副詞在東漢的混同兼用[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6 張振羽,徐之明;杜詩否定副詞研究[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5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唐賢清;朱子語類副詞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2 李焱;《醒世姻緣傳》語法研究[D];廈門大學;2003年
3 車淑婭;《韓非子》詞匯研究[D];浙江大學;2004年
4 胡清國;否定形式的格式制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5 趙微;指令行為與漢語祈使句研究[D];復(fù)旦大學;2005年
6 阮桂君;寧波方言語法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7 王群;明清山東方言副詞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8 雷冬平;近代漢語常用雙音虛詞演變研究及認知分析[D];浙江大學;2006年
9 張俊閣;明清山東方言代詞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來德強;“哪兒”的非疑問用法[D];河南大學;2001年
2 張華;《左傳》否定詞“非”“未”“勿”“毋”“弗”“不”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3年
3 施建平;《型世言》代詞研究[D];蘇州大學;2003年
4 張蕾;現(xiàn)代漢語否定式“把”字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5 董守志;“不是”的產(chǎn)生及其發(fā)展[D];武漢大學;2004年
6 張艷;《梁書》副詞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7 劉金勤;《直說通略》的副詞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8 鮑金華;《高僧傳》副詞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9 柯移順;《歧路燈》疑問句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10 張穎煒;南通話程度副詞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5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孫宏開;藏緬語中的代詞化問題[J];當代語言學;1994年03期
2 劉丹青;語法調(diào)查與研究中的從屬小句問題[J];當代語言學;2005年03期
3 吳福祥;漢語體標記“了、著”為什么不能強制性使用[J];當代語言學;2005年03期
4 謝芷欣;我說口語結(jié)構(gòu)“我說”[J];東莞理工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5 李宗江;說“完了”[J];漢語學習;2004年05期
6 曾立英;“我看”與“你看”的主觀化[J];漢語學習;2005年02期
7 劉森林;元語用論概述[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年04期
8 冉永平;話語標記語you know的語用增量辨析[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9 張發(fā)祥;;英漢話語標記語語用功能對比[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10 沈家煊;;“糅合”和“截搭”[J];世界漢語教學;2006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易美珍;;“我想”的語法化和功能分析[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耿小敏;“我說”類元語言的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2 田源;漢語“說”類動詞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殷樹林;;也說“完了”[J];世界漢語教學;2011年03期
2 李秋楊;;“第一人稱與內(nèi)隱動詞共現(xiàn)”結(jié)構(gòu)語法化過程中的語義演變[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3 王小穹;;新聞標題中的熱門詞“給力”[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4 王影;朱妮娜;;“你別”的語法功能研究[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1年06期
5 朱潔;;漢語中“門”的語法化分析[J];考試周刊;2011年46期
6 孫葉林;;邵東方言“擔”的語法化[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7 付文萍;;“一直”的語法化與詞匯化[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1年06期
8 夏宇;謝婕妤;;從“~門”淺析語義虛化和語法化[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9 孫福婷;;“找”字的語法化考察[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1年07期
10 朱和艷;黃婉梅;;人稱代詞“人家”的語法化歷程及其動因[J];文學界(理論版);2011年07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易美珍;;“我想”的語法化和功能分析[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2 周國輝;隋虹;;語言語境語法化作用的英漢語對比分析[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周國輝;;實用虛化 虛用實化——語法化與詞匯化的辯證研究[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4 鄒仁;;“了”、“卻”的語法化以及“了”、“卻”的替換[A];2007年福建省辭書學會第18屆年會論文提要集[C];2007年
5 王建設(shè);;從明清閩南方言戲文看“著”的語法化過程[A];福建省語言學會2002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2年
6 安娜;侯敏;;基于傳媒語言語料庫的話語標記自動識別與消歧研究[A];內(nèi)容計算的研究與應(yīng)用前沿——第九屆全國計算語言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7年
7 殷治綱;李愛軍;王霞;;“嗯”、“啊”類話語標記的語音學研究[A];2007’促進西部發(fā)展聲學學術(shù)交流會論文集[C];2007年
8 趙學德;;論語法化術(shù)語譯名的標準化[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9 王偉;周衛(wèi)紅;;試論語法化理論在對比語言學中的應(yīng)用——以英漢語篇中替代類型之對比研究為例[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10 吳秋麗;;泉州方言介詞“嘞”的語法化及涉及的相關(guān)現(xiàn)象[A];2007年福建省辭書學會第18屆年會論文提要集[C];2007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9條
1 吳福祥整理;人文社會科學前沿掃描(語言學篇)[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
2 儲澤祥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儲澤祥:追求理論方法創(chuàng)新是核心[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3 李娟;一部引人思考的理論語言學著作[N];中華讀書報;2008年
4 引甫;頗具特色的語文工具書[N];光明日報;2007年
5 東北師范大學 彭爽;現(xiàn)代漢語旁指代詞功能透視[N];社會科學報;2008年
6 宗守云 上海師范大學語言研究所教授;語言研究創(chuàng)新要關(guān)注:前沿、文獻、理論與寫作[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7 謝曉明 華中師范大學語言與語言教育研究中心;回眸2010漢語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8 董秀芳 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語法化研究:爭議與發(fā)展并存[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9 李開 澳門科技大學通識教育部;語言學方法與方法學[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包敏娜;基于蒙古語影視劇語料庫的話語標記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12年
2 徐欣;基于語料庫的英漢小說語篇中話語標記功能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3 趙燕珍;趙莊白語參考語法[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4 羅自群;現(xiàn)代漢語方言持續(xù)標記的比較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劉黎崗;重慶話口語中話題的結(jié)構(gòu)與功能[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6 張尹瓊;疑問代詞的非疑問用法[D];復(fù)旦大學;2005年
7 覃東生;對廣西三個區(qū)域性語法現(xiàn)象的考察[D];河北師范大學;2012年
8 高增霞;現(xiàn)代漢語連動式的語法化視角[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SYEDA ARZOO RIAZ(阿珠);漢語與烏爾都語量范疇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10 周靜;現(xiàn)代漢語遞進范疇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彭吉軍;“X不X”結(jié)構(gòu)的語法化考察[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2 張蕾;現(xiàn)代漢語否定式“把”字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3 孫琦;《顏氏家訓(xùn)》連詞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6年
4 馬慧;唐以前“得”字及相關(guān)“得”字句的演變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5 鄭青青;漢韓話語標記“哪里”與“(?)”的對比[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3年
6 李文星;使、叫、讓在現(xiàn)代漢語兼語句中的語法化[D];河南大學;2004年
7 駱美嬋;主謂插入語的考察[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8 李向華;漢語中“個”的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04年
9 范群;“給”的語法化考察及其在句子中的焦點標記功能[D];山西大學;2005年
10 尤翠云;名詞謂語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47359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1473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