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稱語的語用身份建構(gòu):作為語用行為的順應
本文關鍵詞: 順應理論 多元身份 語用身份 自稱語 語用行為 出處:《外語教學》2012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自稱語的使用充分體現(xiàn)了語言順應的選擇性特征,并因語言的變異性、商討性和順應性而使自稱標記身份的表達成為可能,而人類身份的多元性則為自稱表達提供了客觀基礎。說話人突顯某一特定的身份特征是說話人順應性選擇的結(jié)果,是說話人根據(jù)交際需要為突顯某一身份特征從而進行語用身份建構(gòu)的語用行為(pragmatic act)。本研究的第三人稱自稱、轉(zhuǎn)喻性自稱以及NP+我與我+NP式自稱不僅從宏觀上表明了說話人的身份特征,而且從微觀上傳遞了其情景性身份特征。文章提出應以順應理論為理論依據(jù),在語用行為框架下進一步探討自稱的語用身份建構(gòu)及其元語用特征。
[Abstract]:The use of self-proclaimed language fully reflects the sele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 and makes the expression of self-proclaimed marker identity possible because of language variability negotiation and adaptability. The diversity of human identity provides an objective basis for self-expression. The speaker highlights a particular identity characteristic is the result of the speaker's adaptive choice. The third person in this study claims to be the pragmatic act of pragmatic identity constructed by the speaker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ommunicative needs in order to highlight a certain identity and thus construct a pragmatic identity. Metonymy and NP and I not only show the identity of the speaker from the macro perspective. Furthermore, it conveys its situational identity characteristics from a micro perspective, and puts forward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self-proclaimed pragmatic identity and its meta-pragmatic characteristics should be further explored under the framework of pragmatic behavior based on adaptation theory.
【作者單位】: 南京郵電大學外國語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商業(yè)會話中語用身份建構(gòu)的實證研究”(項目編號:10YJC740126) 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項目“商業(yè)會話中的語用身份建構(gòu)研究”(項目編號:2010SJB740004) 江蘇省高!啊嗨{工程’資助”項目 南京大學“985工程”三期改革型項目“當代西方語言學前沿理論研究與應用探索”(項目編號:NJU985JD05) 江蘇高校優(yōu)勢學科建設工程資助項目
【分類號】:H030
【正文快照】: 1.引言日常語言交際中,我們常會聽到說話人用不同的方式自稱:(以下加粗部分均指說話者本人)(1)什么事都得你媽去跑,等媽媽老了跑不動了怎么辦?(2)我這個做哥哥的,也得說兩句。(3)周老師很喜歡你們噢,這次考試可不要讓他失望。以往對稱謂的研究多集中在他稱上,袁周敏(2011b:26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袁周敏;;稱呼語的身份標記功能的元語用考察[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2 徐學平;順應論與語用距離[J];外國語言文學;2005年02期
3 袁周敏;方宗祥;;言語交際中的身份建構(gòu)及其理據(jù)研究[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4 袁周敏;;克林頓總統(tǒng)就職演說的身份建構(gòu)研究[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5 郭圣林;;“NP+我”與“我+NP”的語用考察[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6 黃碧蓉;;稱呼語變異使用驅(qū)動機制解析[J];外語學刊;2009年02期
7 袁周敏;;社會心理學與語用學視角下的身份研究[J];外語學刊;2011年04期
8 王欣;語用學:人類調(diào)適性交際學——J.Mey語用行為理論述評[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9 大西智之;;親屬稱謂詞的自稱用法芻議[J];世界漢語教學;1994年04期
10 張克定;Verschueren的語用理論對語用句法研究的啟示[J];外語教學;2002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佳;;漢英語言性別歧視的比較研究[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2 殷定芳;從委婉語的應用看中英社會文化價值[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3 張宏國;;白謊語言策略的順應性解釋[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4 楊娜;;從法語看語言的性別歧視問題[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3期
5 張鴿;;會話答語中“對”的語用限制因素初探[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11期
6 陶衛(wèi)紅;語域?qū)τ⒄Z語篇理解的制約作用[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7 游春花;;語碼轉(zhuǎn)換的社會心理動機解析[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8 姜暉,馮智強;英語詞匯教學的多元模式[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9 馬曉梅;;商務英語寫作教學策略設計[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S1期
10 王秀君;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創(chuàng)新教育[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5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俊;對《紅樓夢》中稱呼語的所指和意圖的研究:認知語用視角[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賈丹;反思法視角下的口譯課堂教學教師發(fā)展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龍又珍;現(xiàn)代漢語寒暄系統(tǒng)研究[D];武漢大學;2009年
4 方清明;現(xiàn)代漢語名名復合形式的認知語義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5 李楓;英語評論附加語的評價意義及其動因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6 金莉娜;韓(朝)漢語篇結(jié)構(gòu)標記對比研究[D];延邊大學;2011年
7 祁世明;當代漢語變異的概念整合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8 萬明;國際政治中女性領導人的政治傳播比較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9 董宇艷;德育視閾下大學生情商培育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1年
10 Zhang Xinhong;[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鄒瑩潔;長沙店名的社會心理修辭探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2 梁菊;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下的委婉語動機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3 谷穎;網(wǎng)絡數(shù)字諧音詞生成與傳播的解釋性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4 熊艷萍;順應論視角下中英文商業(yè)廣告對比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5 尚寧華;大學生英語會話風格的性別差異研究[D];西安工業(yè)大學;2011年
6 楊陽;海峽兩岸傳媒語言差異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吳希斌;網(wǎng)絡新聞標題語言調(diào)查分析[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8 劉芳;漢語新興族詞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9 王曉男;沈陽市商業(yè)牌匾用語的社會語言學考察[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10 王翰英;網(wǎng)絡征婚語言的社會語言學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建平;劉嬌;;走出身份迷誤——解析《眼望上蒼》的種族身份建構(gòu)[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2 袁周敏;;稱呼語的身份標記功能的元語用考察[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3 陳輝,陳國華;人稱指示視點的選擇及其語用原則[J];當代語言學;2001年03期
4 李戰(zhàn)子;;身份理論和應用語言學研究[J];外國語言文學;2005年04期
5 李成團;;詩歌翻譯的語用視角:語境補缺與語用充實[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0年02期
6 李明潔;稱謂圖式:稱謂語的認知模式[J];漢語學習;2000年03期
7 王曉紅;稱呼語的社會文化標志功能[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年01期
8 曲婧華;稱呼的語用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99年02期
9 袁周敏;方宗祥;;言語交際中的身份建構(gòu)及其理據(jù)研究[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10 袁周敏;;克林頓總統(tǒng)就職演說的身份建構(gòu)研究[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余玉萍;;從順應論的角度看稱呼語的語用失誤[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2 席艷艷;侯濤;;從順應理論的角度研究科技英語[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3 徐湘平;;委婉語的關聯(lián)-順應性研究[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4 李元勝;;“中國英語”——語言順應的必然產(chǎn)物[J];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5 唐素華;;從語言順應論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8年03期
6 黃成夫;;順應理論在中國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長沙大學學報;2008年03期
7 喬妍;;英語新聞翻譯:選擇與順應[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8年08期
8 鞠靜;;低調(diào)陳述話語的順應性分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9年01期
9 李冰;;主位推進模式的語境順應性闡釋[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9年35期
10 陳雅婷;;語際語用失誤與語內(nèi)語用失誤的順應性研究[J];韶關學院學報;2009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陳雅婷;;語際語用失誤與語內(nèi)語用失誤的順應論闡釋[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龔龍生;順應理論在口譯中的應用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2 賴yN華;口譯動態(tài)RDA模型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3 李金鳳;“評價—順應”視角的讀者定位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4 劉建剛;語用選擇與等效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5 葉慧君;漢語詞義在線理解的詞匯語用學研究[D];河北大學;2013年
6 崔鳳娟;庭審語篇中模糊限制語的順應理論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7 朱玉山;英語專業(yè)學生寫作文本中元話語使用和分布特征對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鞏清民;順應理論在高中英語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口語教學中的應用[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2 徐艷秋;政治外交語篇中的語用模糊分析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3 李黎;基于順應理論的附加疑問句產(chǎn)出的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4 楊利芳;基于順應理論分析冗余信息[D];中國海洋大學;2008年
5 姚正錦;美國俚語的語境順應分析及其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6 孫慶芳;從順應理論角度研究口譯中的語用失誤[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7 趙媛媛;英語中主位推進模式的順應性研究[D];山西大學;2007年
8 賈婕婷;話語沖突的順應性研究[D];山西大學;2007年
9 武文剛;順應理論角度下的社交指示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9年
10 宋欣;從順應理論的視角分析英語新聞語篇中的模糊現(xiàn)象[D];山東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46549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1465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