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用能力與科學教育之和諧互動論——從馬建忠的“規(guī)矩說”到孫中山的“津梁說”
本文關(guān)鍵詞: 語用能力 科學教育 和諧互動 規(guī)矩說 媒介說 津梁說 科學認知論 出處:《浙江社會科學》2012年07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馬建忠、孫中山、蔡元培等名家都有豐富的言語作品存世,都有很強的語用能力,都有關(guān)于語言及其運用的學說思想,且都力倡科學教育并身體力行。作為某種意義上的元語言和對象語言,馬建忠的"規(guī)矩說"、蔡元培的"媒介說"、孫中山的"津梁說",形成于1898年至1919年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歷史轉(zhuǎn)型的重要時期,在時間上大致順接,在內(nèi)容上互有牽連,分別著眼于語言及其運用的功能目的、關(guān)系、結(jié)果目標等方面,凸顯了相關(guān)學說的科學精神、科學方法論和科學認知論意義,強化了語用過程的主體間性,表明并印證了語用能力與科學教育之和諧互動。語用能力與科學教育之和諧互動有助于民族復(fù)興和國家富強。
[Abstract]:Ma Jianzhong, Sun Zhongshan, Cai Yuanpei and other masters have rich language works are extant, pragmatic ability is very strong, have on the language and its use in the theory of ideology, and advocated science education and practice. As a meta language and object language sense, Ma Jian Zhong "rules", Cai Yuanpei "the media said," Sun Zhongshan's "bridge", formed an important period of Chinese modern social history from 1898 to 1919 in the time of transition, then roughly in the content, involve each other, mainly focus on the language and its use function, relationship, results and other aspects, highlighting the spirit of science related theory the scientific methodology and scientific cognitive theory significance, strengthen pragmatic process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confirms that pragmatic competence and harmonious education interaction. Pragmatic competence is helpful to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harmonious interaction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the country is rich and strong.
【作者單位】: 中南民族大學文傳學院;武漢大學;
【分類號】:H030
【正文快照】: 語用能力,是主體運用語言(含記錄語言的文字)的能力,包括語言使用者語言表達、話語理解、適應(yīng)和建構(gòu)語境等方面的能力。語用能力不同于語言能力,一般認為,語言能力與人的先天因素的關(guān)聯(lián)尤為密切,民族差異不太大,且與語境的聯(lián)系不大,可看作是人類的一種先天稟賦。索緒爾在《普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楊叔子;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交融是培養(yǎng)高級人才的必由之路[J];中國大學教學;2002年10期
2 楊叔子;;我的語文觀[J];語文月刊(學術(shù)綜合版);2009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遠志,馬翔宇;試論辭格的施事功能[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2年02期
2 沃利青;;“移情”論與“意境”說比較[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3 湯奇學,陳寶云;“救國”與“救人”——辛亥革命時期與新文化運動時期改造國民性思想之比較[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4期
4 鞠紅;論低調(diào)陳述的特征和社會心理基礎(chǔ)[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1期
5 鞠紅;;論低調(diào)陳述的語言特點及其語用功能[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6 王和生;“循!迸c“超越”——試論中國共產(chǎn)黨對現(xiàn)代化道路的探索[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05期
7 王淵;;論孫中山的國民教育思想[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8 周良平;;“比”“興”與意象創(chuàng)造[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5期
9 陳鵬鳴;試論康有為的大同理想[J];安徽史學;2000年04期
10 李偉,司桂梅;孫中山權(quán)力制約思想探析[J];安徽史學;2001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廖加林;;公私觀念與公德、私德[A];“人文奧運與和諧社會”論壇文集[C];2006年
2 謝軍;;倫理意義上的“公共文明”淺探[A];“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公共文明論壇文集[C];2007年
3 虞崇勝;王洪樹;;論政府在公共理性形成機制中的作用[A];政府創(chuàng)新的理論與實踐[C];2006年
4 吳忠民;;民生的基本涵義及特征[A];2008學術(shù)前沿論壇·科學發(fā)展:社會秩序與價值建構(gòu)——紀念改革開放30年論文集(上卷)[C];2008年
5 董天策;;民生新聞:中國特色的新聞傳播范式[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Ⅱ)[C];2006年
6 石河;;論孫中山教育思想中的革命精神[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7 葉李濱;;從體育專業(yè)詞匯的普通化趨勢看文化對語言的影響(英文)[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8 胡偉麗;;外顯互文性與詩歌翻譯[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9 黎運漢;;四十年來語言風格定義研究述評[A];文學語言理論與實踐叢書——辭章學論文集(上)[C];2002年
10 李名方;;心理認同是檢驗修辭效果的惟一標準[A];文學語言理論與實踐叢書——辭章學論文集(下)[C];2002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郭勝利;民國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2 王艷紅;美國黑人英語漢譯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李丹;中國族際政治整合的制度變遷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陳建新;李漁造物思想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5 姚植傳;毛澤東多黨合作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6 何玉興;社會群體溝通平衡問題學理資源探析[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7 田守業(yè);國民黨改組派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孔建平;文藝美學的維度[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9 王江燕;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中華民族凝聚力[D];中共中央黨校;2003年
10 王合群;浙江“二五減租”研究(1927—1949)[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關(guān)學銳;《莊子》生存美學思想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趙桂陽;現(xiàn)代漢語“不是X的X”結(jié)構(gòu)考察[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李國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視閾中的民生問題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周崴嵬;《圍城》中人物描寫的辭格運用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李桂峰;傳統(tǒng)民本思想的理論品質(zhì)與現(xiàn)代轉(zhuǎn)型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6 李婷;瞿秋白民生思想探析[D];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
7 吳琴;從象似性角度談茶詩英譯中“音”與“形”的傳遞[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8 劉慧;論中學語文與傳統(tǒng)文化教學[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趙聰影;論孫中山民生主義思想的構(gòu)建及價值[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陳永剛;政治文化與科技發(fā)展的關(guān)系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肖涌;在課堂中發(fā)展語用能力[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2 王宏軍;;全國首屆語用能力與發(fā)展高層專題論壇紀要[J];現(xiàn)代外語;2009年02期
3 楊文秀;語用能力·語言能力·交際能力[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年03期
4 余祥越,楊青;從語用能力透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5 梁改萍;語用失誤與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6 高啟香;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及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J];交通高教研究;2000年03期
7 余祥越;語用學對外語教學的啟示[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S3期
8 霍巍;漢語口語教學與語用能力培養(yǎng)[J];新疆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年02期
9 王丹,王崢;跨文化語用失誤分析及對策研究[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年02期
10 周刃;跨文化交際與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J];廣東輕工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4條
1 李軍;薛秋寧;;語際語用學對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的啟示[A];第四屆全國語言文字應(yīng)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2 蔣以亮;;以“學生”為中心,改進口語教學[A];第八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5年
3 湯亞平;;第二語言習得與教材語料的關(guān)系[A];第二屆全國教育教材語言專題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4 劉壯;戴雪梅;竺燕;閻彤;;對任務(wù)式語言測試的探索[A];第九屆國際漢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選[C];2008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陳光磊;像敬愛母親那樣,,敬愛我們的母語[N];語言文字周報;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江燕;南昌話和普通話接觸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郭丹;二語學習者語用失誤的順應(yīng)性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08年
2 陳景美;從語用學角度試析商務(wù)口譯中的語用失誤[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3 王曉;論口譯中的跨文化語用失誤[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4 侯丹;在外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D];東北師范大學;2002年
5 尹曉靜;留學生漢語委婉表達法習得研究[D];天津大學;2007年
6 徐劍;留學生日常交際語的語用失誤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7 吳琳;試論漢語兒童語用能力的發(fā)展[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2年
8 李懷奎;語用能力與禮貌原則[D];廣西師范大學;2000年
9 龔貽;語用失誤的成因及對語用能力的再思考[D];西北師范大學;2003年
10 高俊麗;言語交際中語境的動態(tài)性[D];河北師范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46563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1465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