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語言的語言學價值研究
本文關鍵詞:網絡語言的語言學價值研究 出處:《語文建設》2014年29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語言學 網絡語言 語言環(huán)境 語文
【摘要】:隨著語言溝通方式的多元化,網絡語言已成為引領語言時尚的標新一族,確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網絡語言畢竟有一個語體的適用范圍,同時語言自身也有一個"自潔"的功能。作為交際工具的語言是一個體系,語音、詞匯、語法及漢字相互間會彼此制衡,其實也是語言自身調整的一個結果。本文就網絡語言的語境、特點和語言學價值等方面作一番探討。
【作者單位】: 河南化工職業(yè)學院;
【分類號】:H136
【正文快照】: yǔwěnjiàn shè2014.10教學聚焦理念學文學繼承語言術引言隨著網絡交流的普及,一種全新的語言模式——網絡語言正悄然進入并影響著我們的語文生活。廣義的網絡語言是指網絡時代出現(xiàn)的、與網絡有關的專業(yè)術語或特別用語,如鼠標、硬件、軟件、寬帶、電子商務、信息高速公路、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汪磊;;網絡流行語的“非網絡化”淺議[J];語文建設;2007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云瑞;;論網絡語言[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9期
2 張曉峰;;網絡語言縮略語詞特性淺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2期
3 李陽;;淺論網絡語言對現(xiàn)代漢語的影響[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2年01期
4 危艷麗;;從“杯具”一詞看網絡流行語的發(fā)展趨勢[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5 余艷;;網絡語言中漢字認知機制的價值[J];圖書與情報;2008年02期
6 高圭榮;;我國網絡語言研究綜述[J];兵團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01期
7 李晶晶;;英語網絡新詞的詞匯構建和傳播特征[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8 李丹;;從“V紜弊痔竿纈镅遠韻執(zhí)河锏撓跋靃J];才智;2009年34期
9 高巖松;姚月英;;從文化角度談網絡詞語的變化[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10 石雪;;論網絡英語新詞的簡潔構詞形式及構詞方式[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0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王偉;;語文詞典中網絡詞語的收錄[A];中國辭書學會第六屆中青年辭書工作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2 秦少康;;網絡交流用詞分布特征淺析[A];第六屆漢語詞匯語義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3 汪精華;;網絡語言之英語借詞的構建和傳播特征[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4 李朝軍;;網絡語言中的偏離現(xiàn)象分析[A];江西省語言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5 李朝軍;;網絡語言中的偏離現(xiàn)象分析[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9年年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張瑜;校園網絡亞傳播圈及其思想政治教育應用研究[D];清華大學;2004年
2 崔櫇席;中韓網絡聊天語言比較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3 張玉玲;網絡語言的語體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4 劉詠波;中國主流媒體中的外來詞譯借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5 梁琦秋;網絡語言模糊性的社會語言學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6 曹起;新時期現(xiàn)代漢語變異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秀芹;QQ群組聊天會話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孔繁冬;概念整合角度下符號網絡語言的意義構建[D];哈爾濱理工大學;2010年
3 劉鶴瑞;2000-2009年我國網絡語言研究述評[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肖惠萍;博客標題語言探析[D];南昌大學;2010年
5 李朝軍;模因視角下的網絡語言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6 陳劍威;從模因論視角解讀網絡語言[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7 王歡迎;技術哲學視野下的網絡文學[D];東華大學;2011年
8 賀倩;語域理論視角下的微博語言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1年
9 程錦;網絡語言的規(guī)范化研究[D];湖北工業(yè)大學;2011年
10 孫翠翠;從“杯具”的迅速流行看網絡諧音詞的發(fā)展趨勢[D];吉林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海云;由“洋涇浜”現(xiàn)象看語言變異[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2 聶桂蘭;淺析語言變異現(xiàn)象[J];井岡山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01期
3 蔡龍權;交際能力中的語言變異規(guī)則[J];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2年01期
4 阮暢;語言變異研究綜述[J];唐山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5 郝吉環(huán);網絡傳播中的語言變異解析[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6 黃忠廉;漢譯語言變異探因[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年07期
7 劉衛(wèi)東,田貴森;語言變異的翻譯對策[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年05期
8 牛光夏,谷瑞麗;網絡語言——語言作為符號的變異[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05年02期
9 林小平;語言變異的社會心理成因探析[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10 嚴亞南;;網絡語言的解析與規(guī)范[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陳密容;;網絡語言試探[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鄭美鶯;;網絡語言芻議[A];學報編輯論叢(第十一集)[C];2003年
3 周曉晶;;從語言變異的視角解析新詞收錄和詞語釋義[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2年會論文集[C];2012年
4 許鐘寧;;網絡語言變異的語言文化解析[A];修辭學新視野——漢語修辭與漢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5 唐厚廣;;語言與邏輯問題探索[A];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獲獎成果匯編(2003—2004年度)[C];200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5條
1 周錦國 大理學院文學院暨對外漢語教育學院;新意來自司空見慣的語言現(xiàn)象[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2 芮東莉;譯介工作:永遠的橋梁工程[N];語言文字周報;2007年
3 本報記者 趙鳳華;經濟全球化下怎樣保護語言和文化的多樣化[N];科技日報;2009年
4 上海交通大學 張玉梅;語言正越來越“多中心化”[N];社會科學報;2014年
5 趙強;言語魔方[N];中華讀書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謝延龍;在通往語言途中的教育[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衛(wèi)國;語言的經濟學分析:一個初步框架[D];山東大學;2008年
3 于全有;語言底蘊的哲學追索[D];吉林大學;2008年
4 張焱;語言變異與社會身份建構[D];吉林大學;2010年
5 張玉玲;網絡語言的語體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6 丁石慶;雙語族群語言文化的調適與重構[D];中央民族大學;2003年
7 吳麗好;香港網絡時代與華文二語教學[D];陜西師范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潔;城市化進程中的農村語言變異研究[D];汕頭大學;2003年
2 李桂群;廣告語言的變異使用及其規(guī)范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3 吳學輝;廣告語言變異研究[D];南昌大學;2008年
4 羅芳;關聯(lián)理論視角下的廣告語言變異研究[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2年
5 黃麗群;網絡語言變異現(xiàn)象研究[D];溫州大學;2012年
6 張萌;語言變異視角下的大學校園流行語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3年
7 譚玉蘭;網絡語言變異及其規(guī)范[D];吉林大學;2010年
8 鄧梅;從等效論視角看《圍城》中語言變異的翻譯[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9 趙芳芳;語言變異和變化現(xiàn)象的認知闡釋[D];哈爾濱理工大學;2007年
10 劉毓容;《圍城》語言變異研究[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33592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1335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