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型學視角下的漢語中綴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12-12 19:29
本文關鍵詞:類型學視角下的漢語中綴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中綴 現(xiàn)代漢語 少數(shù)民族語 功能 共性
【摘要】:本文以漢語中存在爭議的中綴作為研究的起點,以前人時賢文獻中對詞綴的判定標準為依據(jù),在普通話、漢語方言、我國少數(shù)民族語等方面對前人時賢提出的所謂的中綴進行逐一分析判定。通過考察分析我們認為中綴是存在的,只不過在每種語言里的數(shù)量相對較少(與前后綴比較)。其次,通過普通話、漢語方言及我國少數(shù)民族語中綴的對比分析,試圖找出中綴存在的共性,為語言類型學發(fā)展提供語料支持,同時也看到漢語中綴的類型學特征。本文包括前言、結語共有六個部分組成,具體說明如下:前言部分主要介紹了中綴問題的研究現(xiàn)狀,并確定了本文研究過程中對中綴的判定標準,對文中所采用的資料來源等進行說明。第一、二、三章分別對普通話、方言、少數(shù)民族語中的中綴進行了細致的考察、判定、分析,并由此得出結論:(1)中綴是存在的;(2)帶中綴的詞一般只有動詞、名詞、形容詞這三大類實詞;(3)在功能上,中綴大多具有語義類化和語法類化的功能等,語義類化主要表現(xiàn)在加深詞語的表義程度,表示意義的類屬性等方面,這一作用在現(xiàn)代漢語中較為突出。語法類化主要指的是中綴具有改變詞性的作用,這一功能主要常見于少數(shù)民族語中。由此可見,中綴雖然不如前綴、后綴的陣容龐大,但還是存在的。第四章,基于前三章的判定分析,首先對普通話和漢語方言中的中綴進行對比分析,得出現(xiàn)代漢語中綴具有的共同特征,然后再將現(xiàn)代漢語與少數(shù)民族語進行跨語言的對比分析,得出以下結論:不論在數(shù)量上還是功能上,存在中綴的這些語言有一些共同的特點,比如中綴的數(shù)量在每種語言中相對于前后綴都是最少的;基本上存在于動詞、名詞、形容詞這三大類實詞中;都能夠出現(xiàn)與前綴或后綴共現(xiàn)的情況等。因此,我們大膽地猜測世界上所有存在中綴的語言都具有類似的共性,但這些需要我們進一步研究世界上更多的語言來證實,因此,希望本文的撰寫能夠為以后的進一步研究奠定基礎。最后,結語部分我們對全文進行了總結,并列出一些今后仍需解決的問題。
【學位授予單位】:江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H136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卜祥忠;;現(xiàn)代漢語存在“中綴”嗎[J];泰山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2 李道勇;我國南亞語系諸語言特征初探[J];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5年04期
,本文編號:128370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1283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