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類位移動詞“回、還、歸、返”的區(qū)別性語義特征分析
本文關鍵詞:返回類位移動詞“回、還、歸、返”的區(qū)別性語義特征分析
更多相關文章: 位移動詞 回 還 歸 返 區(qū)別性語義特征
【摘要】:返回類位移動詞"回、還、歸、返"盡管具有共同的語義特征和意象圖式,但語義上仍存在一定的差異。通過對各詞語義的梳理及本義的分析,文章提取出這四個詞的區(qū)別性語義特征分別是:[+過程性]、[+動因性]、[+依附性]、[+逆向性]。
【作者單位】: 河北師范大學文學院;石家莊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關鍵詞】: 位移動詞 回 還 歸 返 區(qū)別性語義特征
【分類號】:H13
【正文快照】: 一引言現(xiàn)代漢語中“回”“還”“歸”“返”四個動詞的意義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其語義關系如圖1所示:圖1“回”“還”“歸”“返”語義關系圖圖1說明,“回”“還”“歸”“返”四個詞具有共同的語義基礎(中心部分),它們可以兩兩組合,如“回歸”“返回”“歸還”“返還”等,也可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蘇寶榮;“隱喻”認知、詞義變化與辭書釋義[J];辭書研究;2004年01期
2 張紹全;;詞義演變的動因與認知機制[J];外語學刊;2010年01期
3 師璐;試論意象圖式及其在詞義延伸中的作用[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4年05期
4 藍純;從認知角度看漢語的空間隱喻[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年04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卜師霞;;《詩經(jīng)·載馳》詩意考辨[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03期
2 劉杰;;論《格薩爾》與《詩經(jīng)》周民族史詩中的英雄救濟主題[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1期
3 尚永亮;;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棄子逐臣之作——《小弁》作者及本事平議[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4 田志勇;葉少飛;;“西楚霸王”名號考略[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04期
5 王啟敏;;論《新序》、《說苑》材料加工的特點——以引《詩》為例[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6 王飚;“人”的覺醒對傳統(tǒng)文學原則的挑戰(zhàn)——論龔自珍文學思想的近代意義[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6期
7 朱曉紅;從認知角度看“上”和“下”的方位性隱喻[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8 周健;;方位詞INTO的意象圖式及其隱喻性擴展[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9 楊博;;《詩經(jīng)》中“比”“興”分類的詮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4期
10 陳惠娟;;《詩經(jīng)》美學二論[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宋娟;木齋;;從記錄功能和敘事手法看《詩經(jīng)》的散文性[A];繁榮學術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冊)[C];2010年
2 緱瑞隆;;方位詞“上”“下”的語義認知基礎與對外漢語教學[A];對外漢語教學的全方位探索——對外漢語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3 蔡有恒;;英漢垂直性空間隱喻對比[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6年
4 鄂啟科;;生命的共感——布依族情歌賦、比、興探微[A];布依學研究(之九)[C];2008年
5 余求真;;詞義引申中修辭現(xiàn)象的認知解釋[A];語言學新思維[C];2004年
6 王俊;;簡論空間概念隱喻[A];江西省語言學會第五屆會員大會暨200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年
7 戴衛(wèi)平;高艷紅;;垂直方位詞“上/下”“UP/DOWN”隱喻研究[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陳家旭;;英漢語隱喻認知對比的哲學基礎[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9 陳培湛;;新時期中國電影民俗意象描寫的啟示[A];中國與世界影視文化多樣性的現(xiàn)實與前景——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一屆年會暨第4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6年
10 鄧程;;新詩與傳統(tǒng)和語言的復雜關系——兼對鄭敏先生的回應[A];鄭敏詩歌研究論集[C];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李紅梅;韓國語范圍表達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楊棟;神話與歷史:大禹傳說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姚曉娟;周代家臣制度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5 李青;現(xiàn)代漢語把字句主觀性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6 阮氏黎心;漢越人體名詞隱喻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阮氏麗娟;漢語方位詞及其類型學特征[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劉清平;“里”、“里面(頭、邊)”的共時歷時考察及方位詞的雙音化效應[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9 劉黎;王維詩歌三家注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10 郝建杰;《詩經(jīng)·國風》地域性考論[D];上海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蘇珊珊;俄漢語直線型空間維度詞的對比分析[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史謙;經(jīng)濟語篇中隱喻及其文化根源的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3 蘆翠;東周時期齊國女性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譚卓華;從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對陶淵明精神家園的守望[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李曉丹;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綜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曠章紅;認知映射視角下的顏色隱喻翻譯[D];湘潭大學;2010年
7 王倩影;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中下層婦女地位[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8 蔣宏;先秦情詩與古希臘情詩比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9 孫興銳;現(xiàn)代漢語“上”類方位詞對比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10 吳梅梅;基于概念整合理論的OVER,ABOVE和ON的空間隱喻拓展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章宜華;論充分必要條件與原型理論釋義功能[J];辭書研究;2001年04期
2 王寅,嚴辰松;語法化的特征、動因和機制——認知語言學視野中的語法化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3 楊莉藜;英語介詞語義源流[J];外語研究(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際關系學院學報);1997年01期
4 李洪儒;;意見命題意向謂詞與命題的搭配——語言哲學系列探索之六[J];外語學刊;2007年04期
5 王文斌;;再論隱喻中的相似性[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6 徐萍;隱喻的普遍性及其文化闡釋[J];蘇州大學學報;2000年04期
7 藍純;從認知角度看漢語的空間隱喻[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年04期
8 沈家煊;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年04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艾錄;;非區(qū)別性的定語[J];語文研究;1985年03期
2 劉叔新;釋義中的區(qū)別性特點問題[J];語言文字應用;1994年01期
3 向文強;;論讓共享工程信息服務普惠公眾——以湖北省秭歸縣支中心建設為例[J];老區(qū)建設;2009年22期
4 周國光;趙月琳;;關于體詞性謂語句的理論思考[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5 黃永華;;英語音素分析(英文)[J];語文學刊;2008年S1期
6 陸丙甫;;“的”的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從描寫性到區(qū)別性再到指稱性[J];世界漢語教學;2003年01期
7 劉金哲;;辨析“幸虧”與“好在”——基于國家語委語料庫的研究[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9年07期
8 吳懷成;;“PP+的+N+V+得+RC”結構淺析[J];語文知識;2007年02期
9 張德明,高航;簡評中國大陸關于“語言風格”的各種定義及其本質特點[J];平頂山師專學報;2004年03期
10 邵勉;邊興昌;;認識過程中的信息改造和結構語言學的兩階理論[J];當代語言學;1963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敏之;;“的”字結構的語義可省略形式[A];第六屆漢語詞匯語義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2 章沛;;荀況反對詭辯術的斗爭——讀《正名》篇札記之二[A];中國邏輯思想論文選(1949—1979)[C];1980年
3 章沛;;關于荀況的邏輯思想的探討——讀《正名》篇札記之一[A];中國邏輯思想論文選(1949—1979)[C];1980年
4 何春華;;分心與靶線索區(qū)別性對前瞻記憶TAP效應的影響[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5 劉興偉;;中學化學教學與創(chuàng)新教育[A];甘肅省化學會成立六十周年學術報告會暨二十三屆年會——第五屆甘肅省中學化學教學經(jīng)驗交流會論文集[C];2003年
6 曹劍芬;鄭玉玲;;韻律標志性的音段發(fā)音增強[A];第九屆全國人機語音通訊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7 劉壯虎;;復合謂詞的邏輯系統(tǒng)[A];2000年邏輯研究專輯[C];2000年
8 張春華;;新詞語構造的合作機制[A];第五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9 孫寶啟;;法國植物新品種保護制度及其啟示[A];論中國種子工程——全國種子工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6年
10 雙福;;后期蒙文沿革概述[A];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第三輯)[C];199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易憲容(作者單位: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區(qū)別性信貸政策是房地產(chǎn)調控關鍵[N];中國城鄉(xiāng)金融報;2006年
2 王健瑋;以人為本區(qū)別性的人本文化[N];中華建筑報;2005年
3 本版編輯 記者 方陽麟 劉俊卓 日廣 易憲容;理性房價 何時回歸?[N];民營經(jīng)濟報;2006年
4 周義興;注意專戶理財開閘的政策信號[N];證券時報;2008年
5 易憲容;“國十五條”之新意和需改進的地方[N];中國經(jīng)濟時報;2006年
6 ;“意見”還有改進余地[N];上海金融報;2006年
7 逄增志;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卡在哪[N];醫(yī)藥經(jīng)濟報;2005年
8 陳福英;從紅薯漲價看品牌利益的提煉與傳播[N];湖南經(jīng)濟報;2006年
9 向前;組織形象與成員認同[N];中國質量報;2008年
10 魏文彪;城鄉(xiāng)雙軌醫(yī)療保障不應長期存在[N];人民法院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陳毅東;基于短語的統(tǒng)計機器翻譯模型若干關鍵技術研究[D];廈門大學;2008年
2 毛偉賓;漢語錯誤記憶通道效應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3 方興順;TRIPS協(xié)定下地理標志保護的法律問題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紅成;對介詞on多義網(wǎng)絡的認知分析[D];重慶大學;2004年
2 丁兆葉;認知方式和線索特征對前瞻記憶的影響[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3 馮雪嬌;曲阜村莊名的語言學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3年
4 胡益平;基于GMM的說話人識別技術研究與實現(xiàn)[D];廈門大學;2007年
5 林江云;文本無關說話人識別系統(tǒng)研究[D];廈門大學;2008年
6 李建江;中國、加拿大商標法比較研究[D];蘭州大學;2009年
7 張曉旭;語言學視角下的店鋪命名行為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8 劉莎;介詞Through多義性的認知解讀[D];西南交通大學;2008年
9 史鳴奇;GacA對假單胞菌株M18兩個phz基因簇和菌群傳感的調控作用[D];上海交通大學;2009年
10 李常妍;《龍龕手鏡》正字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11615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1116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