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語堂譯介《論語》考論
本文關鍵詞:林語堂譯介《論語》考論
【摘要】:林語堂的《論語》譯介自具特色,在東西方文化交流史上影響深遠。就其促發(fā)因素看,閩南地域文化,特別是作為主導的儒家思想,不可輕忽。林語堂譯介《論語》,既是向西方世界展示真正的中國文明,也為東西方溝通交流提供了一個有效的通道。作為濡染儒家傳統(tǒng)的知識分子、深諳西方文化的學者、作家、翻譯家、基督徒,兼具錯綜復雜身份的林語堂對《論語》的譯介卓爾不群,獨具一格。
【作者單位】: 廈門大學中文系;廈門城市職業(yè)學院學報編輯部;
【關鍵詞】: 林語堂 《論語》 漢典譯介
【基金】:廈門城市職業(yè)學院一般課題(Ky12-20)
【分類號】:H059
【正文快照】: 憑借自己的語言天賦、寫作技巧,特別是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卓絕能力,林語堂無疑是西方了解中國不可或缺的橋梁。通過林語堂譯介的中國典籍,無數(shù)西方人才因此獲得了關于中國和中國文化的基本知識。作為西方了解中國的津梁,林語堂英譯的儒家經(jīng)典《論語》無可替代。在他之前或同時,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楊平;;《論語》英譯的概述與評析[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雪芹;;典籍復譯的危機——《論語》英譯二百年(1809~2009)之啟示[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2 程旺;;孔子“五十以學《易》”辨正[J];東方論壇;2013年06期
3 楊海文;;“距楊墨”與孟子的異端批判意識[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2期
4 陳雄;;先秦儒家對“學”與“教”的重視及期望[J];赤子(中旬);2014年02期
5 袁濟喜;;中國文論的“問道”與“原道”[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4年01期
6 伏俊璉;;伏羲氏的歷史貢獻及伏羲文化研究的啟示[J];甘肅社會科學;2014年01期
7 崔麗萍;;思孟學派與亞里士多德德性構建方式差異之探討[J];武陵學刊;2014年01期
8 邢培順;;清商樂與建安“五言騰踴”——與木齋先生商榷[J];濱州學院學報;2014年01期
9 陳志偉;;義內義外與道德內在主義——孟子與告子仁義內外爭辯的倫理學意蘊[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2期
10 馮晨;;“仁之方”的形成基礎與發(fā)生特點[J];道德與文明;2014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王啟發(fā);;羅汝芳對儒家經(jīng)典的理會及其思想史意義——以其泛論《四書》、《五經(jīng)》和專論《語》、《孟》為中心[A];明史研究論叢(第十二輯)——明代國家與社會研究專輯[C];2014年
2 鄧志偉;;孟子的同心觀[A];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創(chuàng)新——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十屆學術年會文集(2012年度)青年學者文集[C];2012年
3 付灄;;淺談道教與唐代士大夫科舉入仕的關系[A];中國古典文獻學叢刊(第九卷)[C];2014年
4 凌友詩;;從閩派理學看精神文明建設——以胡宏與朱熹的學說為例[A];中華文化與地域文化研究——福建省炎黃文化研究會20年論文選集[第一卷][C];2011年
5 朱光磊;;佛教慈善精神的兩層構架與圓善旨向[A];寒山寺文化論壇論文集(2009)[C];2009年
6 焦振廉;;論出土秦漢醫(yī)書與早期文獻整理[A];中華醫(yī)學會醫(yī)史學分會第十四屆一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4年
7 竇竹君;;關于農村環(huán)境問題的思考[A];第四屆河北法治論壇論文集[C];201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雪芹;《論語》英譯語境化探索[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2 曹威;英譯《論語》的哲學詮釋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0年
3 李鋼;和而不同[D];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
4 歐陽斐;顧炎武政治哲學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3年
5 張衛(wèi);當代技術倫理中的“道德物化”思想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3年
6 朱星瑤;明清家庭題材文言小說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2年
7 李娟;中國當代女性法官職業(yè)群體研究[D];南開大學;2013年
8 何光輝;存在與樸真:先秦道家人文觀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9 冀英俊;隋朝君臣關系研究[D];南開大學;2013年
10 賀小敏;南宋詩學與書畫藝術的融合研究[D];南開大學;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金廷顯;模因論視角下《論語》的英譯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2 李云飛;“徹底翻譯”理論視角下《論語》兩個英譯本中文化關鍵詞的翻譯研究[D];大連外國語學院;2011年
3 齊憲凱;功能語法視角下《論語》三個英譯本的比較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1年
4 劉心竹;生態(tài)翻譯學觀照下《論語》兩個英譯本的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2年
5 姬岳江;《論語》漢英平行語料庫建設及其翻譯教學實踐[D];西南科技大學;2013年
6 李玉軍;宋代鄉(xiāng)村人居環(huán)境詞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3年
7 程太紅;鄭孝胥王道思想研究[D];湖北大學;2013年
8 吳娟娟;[D];西安外國語大學;2013年
9 郭冰;新時代教師計劃中教師反思能力培養(yǎng)路徑解讀[D];中南大學;2013年
10 秦蒙;論呂g叩睦硌枷隱D];湖北大學;2013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楊平;;評西方傳教士《論語》翻譯的基督教化傾向[J];人文雜志;2008年02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杜維明;儒家人文精神的宗教涵義[J];哲學動態(tài);2000年05期
2 王慧娟,劉曉陽;論儒家修養(yǎng)傳統(tǒng)及其當代價值[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0年03期
3 公羽;儒家傳統(tǒng)與人權·民主思想國際學術討論會綜述[J];東岳論叢;2000年06期
4 胡發(fā)貴;追求德性的升華—儒家“成人”論[J];學海;2000年04期
5 李英燦;儒家社會學何以可能[J];孔子研究;2003年01期
6 苗潤田;論儒家的誠信學說及其現(xiàn)代意義[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3年04期
7 常新,史耀媛;儒家生態(tài)觀的理性解讀及其重建[J];唐都學刊;2003年02期
8 趙成生,李立;論儒家的“仁”、“信”觀念及其現(xiàn)代意義[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1期
9 陳食霖;讓儒家傳統(tǒng)倫理重新鮮活起來——讀《儒家傳統(tǒng)倫理的現(xiàn)代價值》[J];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學報;2004年01期
10 劉清平;從傳統(tǒng)儒家走向后儒家[J];哲學動態(tài);2004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方旭東;;身體倫理:一個隱而不顯的儒家傳統(tǒng)[A];中國哲學史學會2004年年會暨中國傳統(tǒng)哲學當代價值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2 白龍飛;蔣利平;;試論儒家民本思想在晚明的嬗變[A];孔學研究(第六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六次暨海峽兩岸第四次孔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3 李銳;;論儒家傳統(tǒng)道德的現(xiàn)代價值[A];孔學研究(第四輯)[C];1998年
4 馬德鄰;;也論儒家的修身之道[A];《與孔子對話——儒家文化與現(xiàn)代生活》第四集——上海文廟第四屆儒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郭齊勇;;儒家人文精神及其宗教意涵[A];國際儒學研究(第十七輯)[C];2010年
6 馬祥林;;儒家和諧思想辨析[A];孔學研究(第十八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十八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7 杜維明;;面對全球化的儒家人文主義[A];國際儒學研究(第十三輯)[C];2004年
8 張言亮;;從“儒學與宗教的討論”看儒家與基督教的對話[A];宗教對話與和諧社會(第三輯)——第三屆“宗教對話與和諧社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9 蔡輝振;;儒家人性觀之析論[A];孔學研究(第七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七次暨海峽兩岸第五次孔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10 關凱;;族群政治的東方神話——儒家民族主義與中華民族認同[A];中華民族認同與認同中華民族——人類學高級論壇2008卷[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陶繼新;對儒家人文精神的多元觀照[N];中國教育報;2004年
2 夏威夷大學中國研究中心 田辰山博士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 葛劍雄 中央民族大學 牟鐘鑒 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 杜維明 計海慶譯;再看儒家世界觀[N];社會科學報;2002年
3 秋風;儒家復興與社會整合[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6年
4 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 彭國翔;儒家認同的抉擇[N];中華讀書報;2009年
5 本報記者 褚國飛;探討西方核心價值觀與儒家核心價值觀之間的平等對話[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6 本報記者 李純一;上海交通大學人文藝術研究院致遠講席教授貝淡寧:人們在社會關系中擔當責任才是首要的[N];文匯報;2011年
7 早報記者 田波瀾;儒家精英政治在現(xiàn)代社會是否可行[N];東方早報;2011年
8 信孚研究院研究員 秋風;請經(jīng)濟學家放棄對儒家的偏見[N];中國經(jīng)營報;2011年
9 ;中國道路與儒家的未來[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12年
10 陶繼新;山大誦讀班:儒家原典的義教課堂[N];中國教育報;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克建;儒家民族觀的形成與發(fā)展[D];西南民族大學;2008年
2 方世忠;儒家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性[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3 孔憲峰;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下儒家“和”文化研究[D];遼寧大學;2011年
4 康宇;儒家美德與當代社會[D];黑龍江大學;2007年
5 毛文鳳;近代儒家終極關懷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6 吳倩;儒家超越之路的現(xiàn)代探尋[D];南開大學;2010年
7 徐加勝;韓愈的道統(tǒng)及其宗教性詮釋[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2年
8 章益國;論儒家資本主義學說[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9 冷天吉;知識與道德[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10 許家鵬;“儒術獨尊”與“霸王道雜之”[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一;儒家和諧思想的當代價值[D];山東大學;2010年
2 種丹;儒家身份倫理與人權觀念[D];云南師范大學;2007年
3 宋正超;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儒家的困局[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金海洋;儒家和合世界政治思想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5 杜倩博;儒家傳統(tǒng)與西方自由主義“關系”的再探討[D];天津師范大學;2008年
6 宋巍巍;儒家和諧政治觀論析[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7 常佳;儒家民本思想及其時代意義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08年
8 韓金梅;儒家生態(tài)思想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9 孫磊;儒家與基督教“愛”的思想比較研究[D];徐州師范大學;2011年
10 劉文一;政治哲學視域下的儒家君子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08188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uyanxuelw/1081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