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認知圖式的角度重新定義隱含作者
本文關(guān)鍵詞:從認知圖式的角度重新定義隱含作者
【摘要】:認知圖式作為后經(jīng)典敘述學之一的認知敘述學的重要概念,從認知的角度研究接收者對文本的解讀,可分為世界圖式、文本圖式和語言圖式。從認知圖式的角度重新定義隱含作者:隱含作者要同時具有文本時空和接收者時空的世界圖式,而且要具有解釋社群時空能夠共享的文本圖式和語言圖式。這個定義將厘清布思對隱含作者定義的含混之處,也能對當今隱含作者的新變化予以闡釋。
【作者單位】: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關(guān)鍵詞】: 認知圖式 隱含作者 認知敘述學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3&ZD123)
【分類號】:I04
【正文快照】: “隱含作者”是韋恩·布思1961年在《小說修辭學》中提出的,學者申丹將其歸結(jié)為:“就編碼而言,‘隱含作者’就是處于某種創(chuàng)作狀態(tài)、以某種方式寫作的作者(即作者的‘第二自我’);就解碼而言,‘隱含作者’則是文本‘隱含’的供讀者推導的寫作者形象!盵1]布思的著作很明顯地體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申丹;;何為“隱含作者”?[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2 趙毅衡;;再現(xiàn)不可靠及其“糾正”[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06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月娥;;《遠大前程》中的“距離”控制手法[J];安陽工學院學報;2012年03期
2 龔玲芬;;《狂人日記》中的自稱語運用研究[J];大家;2012年15期
3 吳近宇;;隱含作者價值觀初探——解開小說《蝴蝶夢》之謎[J];湖南社會科學;2012年01期
4 黃淑芳;;“隱含作者”的多重建構(gòu)性與不確定性[J];飛天;2010年24期
5 王舟;;隱含作者的存在及意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S1期
6 權(quán)繪錦;;國內(nèi)修辭性敘事理論研究及應(yīng)用中的偏誤與辨正[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04期
7 何美;張振虹;;《到十九號房》的不可靠性敘述分析[J];瘋狂英語(教師版);2014年02期
8 申丹;;再論隱含作者[J];江西社會科學;2009年02期
9 薛春霞;;真實作者與隱含作者的倫理關(guān)系[J];江西社會科學;2009年02期
10 尚必武;;中西敘事學界的詹姆斯·費倫研究——回顧與展望[J];當代外語研究;2011年03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盧普玲;人物與敘述[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2 何青志;隱含作者的多維闡釋[D];吉林大學;2011年
3 尚必武;詹姆斯費倫的修辭性敘事理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9年
4 周興泰;唐賦敘事研究[D];上海大學;2010年
5 車文麗;隱含作者研究[D];揚州大學;2011年
6 寧凡;我說故我在—1990年以來中國女性文學敘述聲音研究[D];云南大學;2013年
7 徐永;敘事語篇研究的修辭視角[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4年
8 汪頡珉;小說《鴿子項圈》的敘事藝術(shù)研究[D];北京外國語大學;201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淑玲;從敘事學角度看譯者在小說翻譯中的角色[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2 秦慧琴;《咆哮的九十年代》的女性主義敘事學解讀[D];西華大學;2011年
3 田苗;聚焦與碎片:《杯酒留痕》中的新穎敘事[D];蘭州大學;2011年
4 張松;陶淵明詩文敘事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5 王勇慧;《四世同堂》的文學敘事[D];河北大學;2011年
6 吳繼鳳;布斯敘事修辭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7 趙義華;《荒涼山莊》中的敘事修辭[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8 車穎;《左傳》《史記》敘事藝術(shù)比較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9 孫麗君;《摩爾·弗蘭德斯》和《帕梅拉》中不可靠敘述的案例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2年
10 王穎梓;韋恩·布斯文學理論研究[D];南京大學;2012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申丹;隱含作者、敘事結(jié)構(gòu)與潛藏文本——解讀肖邦《黛西蕾的嬰孩》的深層意義[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2 孟華;;真實關(guān)聯(lián)度、證據(jù)間性與意指定律——談證據(jù)符號學的三個基本概念[J];符號與傳媒;2011年01期
3 申丹;究竟是否需要“隱含作者”?——敘事學界的分歧與網(wǎng)上的對話[J];國外文學;2000年03期
4 申丹;敘事文本與意識形態(tài)——對凱特·肖邦《一小時的故事》的重新評價[J];外國文學評論;2004年01期
5 申丹;;何為“不可靠敘述”?[J];外國文學評論;2006年04期
6 申丹;;及物性系統(tǒng)與深層象征意義——休斯《在路上》的文體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年01期
7 趙毅衡;;敘述者的廣義形態(tài):框架—人格二象[J];文藝研究;2012年05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唐偉勝,黃小明;敘事性的認知圖式及認知基礎(chǔ)[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2 周德生;;文體:作家認知圖式的外在構(gòu)成——李國文小說文體形態(tài)論[J];小說評論;1990年03期
3 連文斌;;“文如其人”的理論闡釋[J];綏化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4 王雪明;;認知圖式對翻譯教學的啟示[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5 成鏡深;;從接受美學看文學鑒賞的心理過程[J];時代文學(雙月上半月);2009年02期
6 孫易君;;從圖式理論看《紅樓夢》典故翻譯[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8年01期
7 賈振;;從“圖式建構(gòu)理論”看“形式美審美體驗”成因[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7年11期
8 王新;蘇文;;從認知文化圖式理論看漢英典故翻譯的策略[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7期
9 湯敬安;央泉;;從關(guān)聯(lián)翻譯理論的視角比較《瓦爾登湖》的三個譯本[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10 金長民;寫作內(nèi)化過程論[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02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簡德彬;文化創(chuàng)新:踏著時代的鼓點前進[N];文藝報;200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盧玉卿;文學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譯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李波;審美情境與美感[D];復旦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郭鈺;視覺藝術(shù)中的圖式與藝術(shù)活動[D];魯迅美術(shù)學院;2013年
2 陳琴;認知文體學視域下的人物塑造[D];四川外語學院;2011年
3 翁雨昕;圖式理論視域下的兒童文學翻譯[D];寧波大學;2013年
4 崔曉珂;格式塔意象再造視角下的模糊翻譯[D];湖南大學;2011年
5 萬金香;圖式理論對因果復合句翻譯的闡釋[D];中南大學;2010年
6 劉金梅;翻譯美學視域中許淵沖的中國古典詩詞英譯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89772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897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