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現(xiàn)代文藝美學狀況論略
本文關鍵詞:后現(xiàn)代文藝美學狀況論略
更多相關文章: 后現(xiàn)代文藝美學 藝術理念 藝術家 藝術媒材 傳播體制 馬賽克主義
【摘要】:后工業(yè)文明時代解構主義的哲學語境和后現(xiàn)代無以復加的反叛文化思潮深刻改變了后現(xiàn)代文藝美學的狀況。在否定現(xiàn)代藝術的基礎上,后現(xiàn)代藝術發(fā)展出截然不同于現(xiàn)代主義的面貌。諸多先鋒藝術流派的實驗藝術帶來對藝術美學從創(chuàng)作理念到傳播體制的本質改變。藝術媒材"無所不用其極"。新媒體藝術大量涌現(xiàn),移動終端最終帶來了藝術傳播機制質的變化。
【作者單位】: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關鍵詞】: 后現(xiàn)代文藝美學 藝術理念 藝術家 藝術媒材 傳播體制 馬賽克主義
【分類號】:I01
【正文快照】: “后現(xiàn)代”一詞于1934年由西班牙作家奧尼茲最早在其著作中使用,后來作為一個寬泛的文化范疇被廣泛接受。后工業(yè)文明時代高端科技的應用造成時空壓縮,麥克·盧漢就將后現(xiàn)代的生存狀況描述為“廢除了時間與空間”的“地球村”。后結構主義和解構主義哲學家的解構思潮帶來對單一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閻嘉;“馬賽克主義”:21世紀西方文學批評理論的基本走向[J];文藝理論研究;2005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劍銳;;新繪畫 新回歸——論中國文化與當代藝術[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3期
2 劉燦國;宿志剛;;攝影在當代藝術中的延展與突變[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3 王桂賢;;國內《喜福會》研究述評[J];長城;2011年08期
4 姜約;;“日常生活審美化”的表現(xiàn)形態(tài)及其美學效應[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2年01期
5 趙濱;;后現(xiàn)代主義藝術探微[J];大眾文藝(理論);2009年06期
6 曲丹兒;;藝術——別樣的智慧[J];大眾文藝;2011年19期
7 鄭靈燕;;后現(xiàn)代繪畫多元復雜化歸因:視覺環(huán)境變遷[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9年02期
8 楊明;;淺談數(shù)碼影像創(chuàng)作的漸變與拓展[J];大眾文藝;2012年16期
9 楊怡;閻嘉;;論葛蘭西文化權力理論論域的“屬下”概念及其價值[J];東南學術;2014年02期
10 陳紅軍;;歐美當代新繪畫成因初探[J];黑河學刊;2009年08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段鵬;開放的藝術及其教育[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2 李笑男;作為觀念的影像[D];中央美術學院;2009年
3 何桂彥;形式主義批評的終結[D];中央美術學院;2009年
4 王亞敏;“新繪畫”的實驗[D];華東師范大學;2014年
5 李曉囡;音樂存在方式的哲學歷史衍變[D];上海音樂學院;201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永利;當下男性服飾的審美轉向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2 梁艷梅;論安迪·沃霍爾《布里洛的盒子》[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王政佳;從墻壁爬到紙上—涂鴉對平面設計的啟示[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4 周應彬;美國80年代新表現(xiàn)主義簡析[D];中國美術學院;2011年
5 王然;國際藝術展覽模式[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6年
6 付珊;基于網(wǎng)格設計在書籍版式中的空間游戲[D];南昌大學;2007年
7 郭毓紅;論中國現(xiàn)代油畫藝術中“真實”的消逝與重建[D];延邊大學;2007年
8 王婷婷;自我意識的覺醒—繪畫中女性形象的差異及產(chǎn)生的原因[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9 馬兆琳;原創(chuàng)性的現(xiàn)實意義以及在當代中國產(chǎn)生的可能性[D];天津美術學院;2007年
10 紀元元;繪畫的“動態(tài)性”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胡經(jīng)之;發(fā)展文藝美學[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2 杜書瀛;文藝美學的教父[J];南方文壇;2002年05期
3 陳定家;文藝美學:學科歷程及發(fā)展前景[J];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4 孔建平;文藝美學二十年[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5 蘇保華;批評理性中的人文關懷——評佴榮本先生美學新著《文藝美學范疇研究》[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6 杜書瀛;論文藝美學的產(chǎn)生[J];濰坊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7 杜書瀛;文藝美學:現(xiàn)狀與未來[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7期
8 張法;中國語境中的文藝美學[J];浙江學刊;2004年03期
9 周來祥;三論文藝美學的對象、范圍和學科定位[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10 張勁松;“文藝美學”何以可能[J];嘉應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姚文放;;關于文藝美學的學科定位問題[A];春華秋實——江蘇省美學學會(1981—2001)紀念文集[C];2001年
2 羅中起;;藝術與審美之辯:關于文藝美學的反思(摘要)[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3 王德勝;;文藝美學:“雙重變革”與“集體轉向”[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4 李天道;劉敏;;解構理論視閾下中外文藝美學的對話與交流[A];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年刊(2008年卷)——理論創(chuàng)新時代:中國當代文論與審美文化的轉型[C];2008年
5 姚文放;;文藝美學走向文化美學是否可能?[A];探尋美與藝術——江蘇省美學學會(2001—2006)紀念文集[C];2006年
6 柯漢琳;;文藝美學的學科建設問題(提要)[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7 譚好哲;;中國文藝美學的學科生成與理論進展[A];東方叢刊(2003年第4輯 總第四十六輯)[C];2003年
8 文穎;;文藝美學領域一部具有奠基性意義的著作[A];東方叢刊(2005年第2輯 總第五十二輯)[C];2005年
9 李魯寧;;“文藝美學學科建設與發(fā)展”研討會綜述[A];東方叢刊(2001年第4輯 總第三十八輯)[C];2001年
10 江業(yè)國;;對傳統(tǒng)文藝美學的拓展與超越[A];東方叢刊(1998年第4輯 總第二十六輯)[C];199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巖;文藝美學:走向對話與多元[N];中國教育報;2001年
2 孫婧 周才庶;中西文藝美學的相通與相異[N];中國文化報;2012年
3 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 楊杰 張晶;文藝美學發(fā)展要走“分化—綜合”之路[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
4 李松;文藝美學的現(xiàn)代構建[N];人民日報;2001年
5 傅亞庶;讀《先秦哲學思想與文藝美學觀念》[N];文藝報;2006年
6 賴大仁 畢日升;文藝美學的現(xiàn)代性視野[N];中華讀書報;2007年
7 歐陽友權;推進文藝美學的學科化建設[N];文藝報;2011年
8 張晶;文藝美學的血肉[N];中國文化報;2012年
9 陳定家;探討文藝的美學規(guī)律[N];文藝報;2013年
10 姚文放;文藝美學的學科定位[N];光明日報;200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孔建平;文藝美學的維度[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尚憲鵬;新世紀中國大陸文藝美學學術史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2 趙,
本文編號:89748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yishull/897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