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目的論角度比較分析Moment in Peking兩個中文譯本
本文關(guān)鍵詞:從目的論角度比較分析Moment in Peking兩個中文譯本,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Moment in Peking是林語堂先生在20世紀(jì)初用英文寫就的一部代表作品,通過講述姚家人在北平和杭州的生活來向外國介紹中國人的喜怒哀樂。Moment in Peking自誕生以來,就受到國內(nèi)外讀者的熱捧。今天,市面上常見的是張振玉和郁飛的兩個譯本,對于孰優(yōu)孰劣,翻譯界一直眾說紛紜。 而目的論是20世紀(jì)70年代以來迅速發(fā)展的一種翻譯理論,它打破了傳統(tǒng)翻譯理論的界限,對于實(shí)際的翻譯行為有更現(xiàn)實(shí)的指導(dǎo)意義。用目的論來分析Moment in Peking的兩個中文譯本,能夠?yàn)榉g評析帶來一種全新的視角。 因此,本文從目的論中的三原則出發(fā),從文中選取有代表性的例子共34個,按照目的論三原則的框架,將它們劃分成若干具體比較類別,通過這種方式,兩個譯本可以得到全面分析。 通過對譯本的分析,兩位譯者在翻譯中都體現(xiàn)了目的論的理念,通過適應(yīng)原文和譯文不同的受眾而實(shí)現(xiàn)了相同的目的,但是二者對于忠實(shí)性的理解和運(yùn)用不夠全面,在連貫性方面存在許多問題。這些都是其他譯者在翻譯中可以借鑒的教訓(xùn),也是可以適用于其他翻譯評析的相關(guān)標(biāo)準(zhǔn)。
【關(guān)鍵詞】:京華煙云 瞬息京華 中文譯本 目的論 翻譯策略
【學(xué)位授予單位】:北京外國語大學(xué)
【學(xué)位級別】:碩士
【學(xué)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H315.9;I046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6
- 致謝6-7
- 目錄7-9
- 序言9-10
- 第一章 關(guān)于Moment in Peking10-14
- 1.1 Moment in Peking概況10
- 1.2 Moment in Peking的主要內(nèi)容10-11
- 1.3 作者介紹11-14
- 第二章 Moment in Peking翻譯14-16
- 2.1 林語堂和Moment in Peking翻譯14
- 2.2 Moment in Peking兩個譯本與其譯者介紹14-16
- 第三章 目的論概況16-20
- 3.1 目的論的意義16
- 3.2 目的論的誕生與發(fā)展過程16-18
- 3.3 目的論三原則18-20
- 第四章 用目的論分析Moment in Peking翻譯20-38
- 4.1 從目的原則出發(fā)的兩譯本比較類別20-25
- 4.1.1 張譯本章回體標(biāo)題的添加21
- 4.1.2 解釋性語句的刪減21-22
- 4.1.3 適應(yīng)目的語讀者的選詞22-25
- 4.2 從忠實(shí)原則出發(fā)的兩譯本比較類別25-28
- 4.2.1 對原文語意的理解25-27
- 4.2.2 北京方言的使用27-28
- 4.3 從連貫原則出發(fā)的兩譯本比較類別28-38
- 4.3.1 復(fù)雜詞組28-30
- 4.3.2 特殊句型30-31
- 4.3.3 詞性轉(zhuǎn)換31-32
- 4.3.4 詞與詞的銜接32-34
- 4.3.5 長句、復(fù)雜句34-38
- 第五章 結(jié)語38-40
- 參考文獻(xiàn)40
【相似文獻(xiàn)】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A Retired Peking Opera Master[J];文化交流;2004年01期
2 David;New Actor Revives Old Role of Peking OperaNew Actor Revives OldRole of Peking Opera[J];文化交流;2004年03期
3 ;Foreigners Begin to Participate in the BeijingInternational Peking Opera Contest[J];China & World Cultural Exchange;1994年01期
4 ;Peking Opera Makeup (2) The Character Guan Yu[J];CHINA TODAY;1995年02期
5 ;Peking Opera Makeup: Cao Cao[J];CHINA TODAY;1995年04期
6 ;Peking Opera Makeup:Yang Yansi[J];CHINA TODAY;1995年05期
7 ;Peking Opera Makeup (6):Meng Liang[J];CHINA TODAY;1995年06期
8 ;Peking Opera Artist Zhou Xinfang[J];China & World Cultural Exchange;1995年02期
9 ;Peking Opera[J];CHINA TODAY;1996年03期
10 ;Students of Peking Opera[J];CHINA TODAY;1996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The Chinese Geophysics 2010[A];中國地球物理2010——中國地球物理學(xué)會第二十六屆年會、中國地震學(xué)會第十三次學(xué)術(shù)大會論文集[C];2010年
2 ;ANNUAL OF THE CHINESE GEOPHYSICAL SOCIETY 2002[A];中國地球物理學(xué)會年刊2002——中國地球物理學(xué)會第十八屆年會論文集[C];2002年
3 ;ANNUAL OF THE CHINESE GEOPHYSICAL SOCIETY 2003[A];中國地球物理.2003——中國地球物理學(xué)會第十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3年
4 ;Annual of The Chinese Geophysical Society 2004[A];中國地球物理學(xué)會第二十屆年會論文集[C];2004年
5 ;Annual of The Chinese Geophysical Society 2005[A];中國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屆年會論文集[C];2005年
6 ;Organizing Committee[A];第一屆中國粒子加速器會議論文集[C];2010年
7 Lee Wai-Sum;;Spectral Analysis of the Diphthongs in Peking Dialect[A];第九屆中國語音學(xué)學(xué)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10年
8 ;Message from Peking University President[A];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全球化視野中亞洲的機(jī)遇與發(fā)展——北京論壇(2005)論文選集[C];2005年
9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 of SRF at Peking University[A];RF Superconductivity and Application--Proceedings of CCAST(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3年
10 ;Clinical and Radiographic Study on Malignant Ameloblatoma Peking University School of Stomatology[A];第五屆全國口腔頜面放射學(xué)術(shù)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魏偉;北京是“Peking”還是“Beijing”[N];中國社會報;2004年
中國碩士學(xué)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任曉軍;描述翻譯學(xué)視角下Moment in Peking兩個中譯本的比較研究[D];西南財經(jīng)大學(xué);2008年
2 李艷艷;Moment in Peking兩譯本的接受與傳播[D];中央民族大學(xué);2007年
3 戴樹婷;淺談翻譯Moment in Peking中的文化因素[D];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2012年
4 王菡;Moment in Peking兩個中譯本女性意識再現(xiàn)的比較研究[D];湖南大學(xué);2014年
5 李琳芝;從斯坦納的闡釋運(yùn)作理論看Moment in Peking譯本中譯者主體性的體現(xiàn)[D];中南大學(xué);2012年
6 宋琦;翻譯規(guī)范論視角下Moment in Peking兩個中譯本的對比研究[D];寧夏大學(xué);2013年
7 閆祥玉;林語堂哲學(xué)思想在西方的文本旅行[D];魯東大學(xué);2013年
8 蘇巖;比較分析Moment in Peking中的THAT及其漢譯的指示用法[D];內(nèi)蒙古大學(xué);2011年
9 李柳媛;從德國功能翻譯論看《Moment in Peking》的兩個漢譯本[D];廣西大學(xué);2007年
10 崔臻;目的論視域下Moment in Peking兩個中文譯本對比研究[D];山東大學(xué);2013年
本文關(guān)鍵詞:從目的論角度比較分析Moment in Peking兩個中文譯本,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5105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351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