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義框架層面的對等:框架語義學視角下《浮生六記》兩個英譯本評析
本文關鍵詞:語義框架層面的對等:框架語義學視角下《浮生六記》兩個英譯本評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四川外國語大學》 2013年
語義框架層面的對等:框架語義學視角下《浮生六記》兩個英譯本評析
張婷
【摘要】:翻譯研究在學科上日益趨向交叉型,其他領域的很多最新研究成果被應用到翻譯研究中,為它提供了諸多嶄新的視角?蚣苷Z義學隸屬于認知語言學下的語義學分支,根據(jù)框架語義學的理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自身體驗總是在不知不覺中中以語言或非語言的形式自動存儲在在我們的記憶中。作為記憶中的一種知識構建,認知框架適用于對客觀現(xiàn)實的表達,各構成成分在其框架網(wǎng)絡內(nèi)起著相互協(xié)調(diào)的作用?蚣苁钦Z言單位的前提,語言的意義主要依賴于認知框架,語言表達式不僅可以作為激活認知框架的觸發(fā)器,而且是認知框架的支撐點。翻譯是兩種語言之間的一種轉換活動。首先,在透徹理解原語文本的基礎上,譯者要把其中的每個詞語及語句放在整個文本所展示的語義和知識框架內(nèi)去審視。其次,譯者選擇表達的過程也是在原語文本語義框架的理解基礎上在譯語中進行語義框架的匹配過程。因此,在框架語義學視角下,對譯者來說翻譯的任務是將原語文本透徹理解后,通過記憶將所理解信息儲存在大腦中,然后將這些信息放入譯語語義框架系統(tǒng)重新進行語義定位,以文字的形式表達出來,即找到合適的語言表達式來激起與原文本相同或相似的認知框架。 《浮生六記》是清代沈復的一部自傳體作品,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學的經(jīng)典之一,被翻譯成了很多種文字,深受國內(nèi)外讀者的喜愛。沈復以自然簡潔、質(zhì)樸感人的筆觸,描述了自己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婚姻愛情、家庭變故、閑情逸致、山水游記等。本文從框架語義學的視角對《浮生六記》的林語堂譯本和雪莉·布萊克譯本進行研究,分析了兩個譯本在處理不同框架時策略異同。在對視覺框架、情景框架、文本類型框架、社會框架和類屬框架五種框架的詳細分析基礎上,文章認為,從框架語義學的角度來看,林譯本比布萊克譯本更好地完成了他的翻譯任務,因為林譯本在面對民族間不同的語言文化框架系統(tǒng)時,不僅保留了原作獨特的寫作形式,而且通過采取相應的翻譯策略,較好地激活了與原文本相似或相同的認知框架,,實現(xiàn)了不同層面上的翻譯對等,向目標讀者傳達了原汁原味的中國文化,促進了中西文化交流,很好地完成了他的翻譯任務。因此,框架語義學可以為文學翻譯的對等和譯本質(zhì)量的評析提供一個新的視角。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四川外國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H315.9;I046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鄧靜;;翻譯研究的框架語義學視角評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0年01期
2 韓曉玲,陳中華;框架理論及其在話語分析中的應用[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年09期
3 汪立榮;從框架理論看翻譯[J];中國翻譯;2005年03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唐勤泉;;論翻譯的基本單位[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2期
2 蔣寅;;悼亡詩寫作范式的演進[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3 魯小俊;;“桃園結義”的三種讀法——兼論《三國演義》研究的若干理論問題[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4 李志英;異化、歸化的理據(jù)與層面[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03期
5 周艷波;岳五九;胡作法;;元稹制誥文簡論——兼談元白與中唐古文運動之關系[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6 翟紅梅,張德讓;譯者中心論與翻譯文本的選擇——析林語堂英譯《浮生六記》[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7 黃海軍;關于漢譯英方法的探討[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8 尹宏;;淺析導致有意文化誤譯的文本外因素[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9 張偉鋒;;跨文化視角下英漢隱喻的互譯策略[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10 續(xù)紀;;試論文化視閾下的譯者主體性[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麗;和中浚;;中醫(yī)婦科學中古代性教育知識的特點[A];中國慶陽2011岐黃文化暨中華中醫(yī)藥學會醫(yī)史文獻分會學術會論文集[C];2011年
2 趙慧;;淺談京劇語境與翻譯[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四輯)[C];2009年
3 韓學金;韓瀟;;對高職商務英語精讀教學中文化教育的研究[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七輯)[C];2010年
4 郭尚興;;漢英文化類辭典編纂要端舉論——以《漢英中國哲學辭典》為例[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6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5年
5 吳建;;從文學翻譯中錯位文化意象的處理談起:翻譯文學一定要保留“洋裝”么?[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5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李錫純;;從“龍”的翻譯看國俗詞語的英譯策略[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6年
7 阮晶;;譯者主體性及其在翻譯選材中的體現(xiàn)[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6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C];2006年
8 姚文勇;;基于類典型理論的詞語翻譯研究[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9 衷娌;;論《閨房記樂》譯文的語氣隱喻現(xiàn)象化解中英言語交際差異[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10 石夢婕;;文化翻譯學建構新探——基于文化語義學的翻譯學建構[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淑敏;翻譯的歷史觀—《獨立宣言》中譯本的歷時共時比較實證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高玉蘭;解構主義視閾下的文化翻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王厚平;美學視角下的文學翻譯藝術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黃芳;跨語際文學實踐中的多元文化認同[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康維娜;清代浙江閨秀文章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崔成成;陳寅恪“文史互證”思想與方法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劉杰;漢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闡釋[D];南開大學;2010年
8 常昭;六朝瑯邪顏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孫瑜;唐代代北軍人群體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10 范明靜;大歷、貞元文壇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石紅莉;從文化角度談旅游宣傳資料的翻譯[D];河北大學;2009年
2 張曉泳;漢英習語在跨文化翻譯中的文化流失[D];河北大學;2009年
3 李振;關聯(lián)—順應理論視角下茅盾作品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策略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4 葉晶晶;重建文化親緣關系[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王婷婷;從關聯(lián)翻譯理論角度分析林譯《浮生六記》的翻譯策略[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劉菲菲;論林語堂英譯《浮生六記》的審美再現(xiàn)[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沈純潔;論文化的可譯性《紅樓夢》專有名詞的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李敏;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異化策略[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9 王曉東;從以知語言學角度談新聞英語中隱喻的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10 甘慧慧;從框架理論看古典詩歌英譯中的意象傳遞[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周穎;;框架理論下的隱喻翻譯[J];外國語言文學;2008年02期
2 王宗炎;語文矛盾與英語教學[J];外語教學與研究;1962年03期
3 汪立榮;從框架理論看翻譯[J];中國翻譯;2005年03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紅麗;想象與現(xiàn)實中的情愛——《聊齋志異》與《浮生六記》婚戀觀比較[J];社科縱橫;2005年02期
2 徐柏容;《浮生六記》與沈復陳蕓[J];書屋;1996年06期
3 翟紅梅,張德讓;譯者中心論與翻譯文本的選擇——析林語堂英譯《浮生六記》[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4 錢德明,周慶芳;框架語義學對英語詞匯的教與學的啟示[J];蘇州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5 顧關元;《浮生六記》之謎[J];瞭望;1995年48期
6 唐一方;幸福只是一種傳說——《浮生六記》中蕓的悲喜人生[J];中文自學指導;2005年01期
7 江慰廬;關于《浮生六記》作者沈復四事[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995年01期
8 董暉;老到圓熟 出神入化——林語堂《浮生六記》英譯本賞析[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9 趙榮光;從《浮生六記》看清中葉的飲食生活——兼論沈復的飲饌美學原則[J];商業(yè)研究;1985年12期
10 張蕊青;《秋燈瑣憶》與《浮生六記》[J];明清小說研究;1997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余麗娜;曾東京;;框架語義學在雙語網(wǎng)絡詞典編纂中的應用——從FrameNet看語義和語法標注[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七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2 李安興;;框架語義學、語料庫建設與漢英詞典新詞的譯名[A];2004年辭書與數(shù)字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3 趙園丁;由麗萍;張惠春;谷波;劉開瑛;;基于框架語義的漢語文本知識表示方法[A];全國第八屆計算語言學聯(lián)合學術會議(JSCL-2005)論文集[C];2005年
4 賈君枝;劉燾;李景峰;;基于Web保險信息的語義分析初探[A];全國第八屆計算語言學聯(lián)合學術會議(JSCL-2005)論文集[C];2005年
5 劉學惠;;基于框架語義學的同義詞辨析及其在詞典編纂中的應用[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6 高波;;基于構式語法的漢語把字結構研究[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7 周領順;;框架元素施事、致事、受事研究[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張立飛;;框架語義學:英漢比較的新視角[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9 劉開瑛;由麗萍;;漢語框架語義知識庫構建工程[A];中文信息處理前沿進展——中國中文信息學會二十五周年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10 由麗萍;劉燾;劉開瑛;;信息處理用中文框架語義知識描述方法研究[A];民族語言文字信息技術研究——第十一屆全國民族語言文字信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記者 王鵬;[N];揚州日報;2010年
2 本報記者 王鵬;[N];揚州日報;2010年
3 魏泱;[N];中國審計報;2003年
4 傅璇琮;[N];光明日報;2010年
5 董保綱;[N];貴州政協(xié)報;2000年
6 巫唐;[N];學習時報;2003年
7 記者 劉淼;[N];中國文化報;2009年
8 旅加學者 陶短房;[N];東方早報;2010年
9 溶液;[N];金融時報;2004年
10 劉紅;[N];北京科技報;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由麗萍;構建現(xiàn)代漢語框架語義知識庫技術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2 馬洪海;漢語交易域框架語義系統(tǒng)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3 徐海;英語學習型詞典典型詞例的選取[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6年
4 丁國旗;認知語法視角下的意象分析與翻譯[D];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
5 田臻;漢語靜態(tài)存在構式對動作動詞的語義制約[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6 吳尉林;可移植的穩(wěn)健口語理解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7年
7 王一川;基于內(nèi)容的海量文本探索式查詢導引中若干關鍵技術的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1年
8 張磊;漢英視覺動詞語法化的認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9 孫元;多媒體語義檢索關鍵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10 吳海燕;商務漢語詞匯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婷;語義框架層面的對等:框架語義學視角下《浮生六記》兩個英譯本評析[D];四川外國語大學;2013年
2 湯映;框架語義學在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于美榮;框架語義學在翻譯中意義空白填補的應用[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4 陳思雨;從框架語義學看《道德經(jīng)》的英譯[D];西南大學;2012年
5 劉陽;基于框架語義學的語篇連貫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6 胡惠群;框架語義學視角下的法律術語翻譯[D];廣州大學;2012年
7 陳艷;框架語義學在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2年
8 裴文娟;框架語義學視角下《哈利·波特與魔法石》中言說類動詞的翻譯研究[D];廣州大學;2010年
9 談鑫;基于框架語義學理論的二語詞匯習得實證研究[D];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2012年
10 張宇;英語辯詞中語義框架轉換研究[D];燕山大學;2010年
本文關鍵詞:語義框架層面的對等:框架語義學視角下《浮生六記》兩個英譯本評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4296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242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