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會與都市發(fā)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0年
本文關鍵詞:文學翻譯中譯者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與文化缺省的重構,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世博會與都市發(fā)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0年
城市發(fā)展與文化多樣性——基于上海世博會文化追求的探討
張敏
【摘要】:城市作為人類社會與生活資源在特定地域的高密度聚集,其顯著特點和獨特優(yōu)勢體現(xiàn)為文化多樣性。文化多樣性意味著人力物力等發(fā)展資源的多樣性及其優(yōu)化配置的可能性,因而成為效率的根源和創(chuàng)新的標志。全球化一方面擴大了文化多樣性,使之具備了世界歷史特征;一方面造成了文化趨同效應,使之面對文化沙文主義和文化相對主義的困擾。上海世博會"美美與共"的文化追求,以多元中心、主體間關系和交往理性為思想基礎,把文明發(fā)展看作多元多維的非線性進化過程,肯定多樣性文化相互間的溝通交往對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意義,強調互學互助、自主創(chuàng)新、共生合作與和平競爭;作為文化多元主義的實踐,有助于創(chuàng)新型城市的建設和文化藝術的繁榮。藝術作為心靈表達與溝通的最敏感形式,有責任率先走向世界,在多樣性語境中推進創(chuàng)新發(fā)展,促成文化繁榮。
【作者單位】:
【分類號】:F713.83
【正文快照】:
一、走向世界是藝術發(fā)展的內在需要全球化時代城市藝術的發(fā)展,己經不能不以整個兒世界為對象,汲取世界藝術的營養(yǎng),直面世界藝術的競爭,進而走向世界,成長為世界藝術。世界藝術應當成為世博后城市藝術的發(fā)展目標、內在需要和必由之路。這需要世界眼光和胸懷,首先是世界
下載全文更多同類文獻
PDF全文下載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AdobeReader僅支持PDF格式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立;文化·審美·題材主題——中國古代復仇文學主題綜論[J];畢節(ji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1995年01期
2 李紅俠;從接受美學及接受理論談圖書資料工作的管理[J];圖書與情報;2005年04期
3 李科;從翻譯文學的性質及其歸屬看譯者的地位[J];渝西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4 王珂;論外國散文詩的文體生成及對中國新詩文體建設的影響[J];東方論壇;2003年03期
5 曹順慶;李衛(wèi)濤;;比較文學學科中的文學變異學研究[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6 曠新年;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分期的政治學與文學[J];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06期
7 李偉昉;英國哥特小說與六朝志怪小說的可比性及其研究價值[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8 孫文憲;作為結構形式的母題分析——語言批評方法論之二[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6期
9 吳艷;從“誤讀”到創(chuàng)造——論中國新感覺派的創(chuàng)作策略和文體特點[J];江漢大學學報;2000年05期
10 何小勇;;非典型復仇——試析汪曾祺的《復仇》與余華的《鮮血梅花》[J];名作欣賞;2006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王珂;;外國詩歌的“中國式”翻譯對新詩詩體建設的影響[A];中國新詩一百年國際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郎曉玲;十八、十九世紀中英鬼小說主題學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2 許龍;錢鍾書詩學思想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3 吳錫民;接受與闡釋:意識流小說詩學在中國(1979—1989)[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4 張桂琴;明清文言夢幻小說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5 宗先鴻;盧梭與中國近現(xiàn)代文學[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6 盧敏;美國浪漫主義時期小說類型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7 陳軍;文類研究[D];揚州大學;2007年
8 鄧艷艷;在但丁影響下的T·S·艾略特[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9 徐秀明;20世紀中國成長小說研究[D];上海大學;2007年
10 陳蜀玉;《文心雕龍》法語全譯及其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范秀娟;文化視野中的中國當代股評寫作[D];廣西師范大學;2000年
2 謝瑞貞;文化研究視角下文學翻譯中“創(chuàng)造性叛逆”現(xiàn)象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5年
3 吳琳;文學翻譯中譯者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D];廣西大學;2005年
4 楊丹;論計算機技術對文學接受的影響[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5 駱道營;主題嬗變與經典生成[D];曲阜師范大學;2006年
6 潘青;留日時期的溝通與對話[D];青島大學;2006年
7 郝祝平;文學翻譯中譯者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與文化缺省的重構[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06年
8 金永平;精巧的“織衣術”與它的情感密碼[D];浙江師范大學;2006年
9 劉春玲;論遲子建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童年母題[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10 高永;母題理論探析[D];天津師范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濤;;紫砂工藝表達中的文化追求[J];景德鎮(zhèn)陶瓷;2010年01期
2 林堅;歐陽首承;;和諧文化論析[J];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3 高紅巖;;基于文化多樣性的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空間策略[J];電視研究;2010年06期
4 楊洪貴;;文化多樣性的內涵初探[J];新疆社會科學;2009年03期
5 梁爽;;崔嶠:文化多樣性是一筆財富[J];東方藝術;2009年11期
6 安曉平;高汝東;;試論新疆南疆文化多樣性與文化融合的內在關系[J];新疆社會科學;2009年04期
7 賈樂芳;;從文化多樣性到文化生產力[J];理論導刊;2009年12期
8 Venonique Michel;;文化多樣性:公司的新資本[J];金融博覽;2008年07期
9 本刊編輯部;;非遺保護:面臨的挑戰(zhàn)與問題[J];時代經貿;2008年06期
10 范長風;;青藏高原東北部的青苗會與文化多樣性[J];中國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楊璐;;佤族就醫(yī)行為探析——以西盟縣大馬散為例[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樣性[C];2010年
2 ;序[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樣性[C];2010年
3 林崔宏;;試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及納西族“東巴”的生境[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樣性[C];2010年
4 李薇;;基諾族的命名制[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樣性[C];2010年
5 陳晨;安向輝;;走進倮寨——對彝倮人風俗民情的描述性調查及研究[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樣性[C];2010年
6 和曉蓉;和繼全;;麗江東巴宗教文化“保護與傳承”的實踐總結和理論反思[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樣性[C];2010年
7 段小青;;花腰傣傳統(tǒng)民居的文化功能與生態(tài)意義——對新平南堿村“傣卡”的田野考察[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樣性[C];2010年
8 金少萍;;本土知識與文化創(chuàng)新——以云南民族工藝文化為研究個案[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樣性[C];2010年
9 秦瑩;;南澗彝族“跳菜”禮儀的象征分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樣性[C];2010年
10 喬文紅;;奔子欄“卡哲”——和諧村寨中的幽默與諷刺[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樣性[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詹勇;[N];人民日報;2011年
2 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助理 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中心主任 賈磊磊;[N];光明日報;2011年
3 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助理 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中心主任 賈磊磊;[N];光明日報;2011年
4 詹勇;[N];人民日報;2011年
5 記者 李洋;[N];北京日報;2011年
6 深圳特區(qū)報評論員 陳冰;[N];深圳特區(qū)報;2011年
7 劉未;[N];中國藝術報;2011年
8 本報記者 葉飛;[N];中國文化報;2011年
9 中國人民大學 劉謙;[N];人民日報;2011年
10 光明網記者 辛忠;[N];光明日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國家建構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2 謝宏忠;基于文化多樣性視野的大學生價值觀導向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廖敏文;《聯(lián)合國土著民族權利宣言》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4 曹禮平;跨國公司外派人員社會網絡、配偶支持對其工作績效的影響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5 徐柯健;香格里拉地區(qū)的自然與人文多樣性及發(fā)展模式[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8年
6 周志彬;關于中醫(yī)藥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若干問題的探討[D];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08年
7 呂耀中;英國學校多元文化教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8 史晨暄;世界遺產“突出的普遍價值”評價標準的演變[D];清華大學;2008年
9 黃寶忠;近代中國民營出版業(yè)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10 田艷;中國少數民族文化權利法律保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文文;體驗視角下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fā)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冷靜;普契尼歌劇中的東方元素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3 但娟;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fā)及其法律規(guī)制[D];西南大學;2010年
4 宋韋韋;WTO體制下視聽產品貿易限制問題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5 于群;文化多樣性和貿易自由化的沖突與協(xié)調[D];山東大學;2010年
6 娃夏(Papatheologou Vasiliki);中國當代外交政策中的和諧理念及其對中歐關系的影響[D];吉林大學;2010年
7 肖自輝;嶺南方言資源監(jiān)測指標體系研究[D];暨南大學;2010年
8 葉青;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傳統(tǒng)建筑環(huán)境的關系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0年
9 何俊杰;文化與貿易沖突[D];上海交通大學;2010年
10 國慧霞;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立法保護研究[D];河北大學;2010年
本文關鍵詞:文學翻譯中譯者的創(chuàng)造性叛逆與文化缺省的重構,,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3487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234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