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現(xiàn)實主義視閾中的中拉文學文化可比性探論
[Abstract]:Magic realism is a kind of literary school with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Indian culture. Although China's root-seeking literature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the history of local literature, it has not made full us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literary resources which are combined by the tension between Taoist culture and Confucian culture. Comparing the external soil and conditi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such as social economy and so on, especially the philosophical and religious contents that can directly affect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magic realism literature from the inside, such as natural view, etc. It is helpful to discover the space for further expansion in academic research and the room for further reference in literary creation after Mo Yan.
【作者單位】: 宿州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東北財經(jīng)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2YJC751020) 宿州學院教授(博士)科研啟動基金項目(2011jb07)
【分類號】:I106.4;I0-03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王充閭;;拉美作家群及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文化生成[J];遼寧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玉璽;知識創(chuàng)新及其認識活動的特點[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2 齊芳芳;;老子的自然思想[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0期
3 王力鋼;;數(shù)理邏輯的發(fā)展及未來趨向[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11期
4 佑素珍;徐令彥;;“祛魅”與“返魅”——環(huán)境危機產(chǎn)生的自然觀審視[J];安陽工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5 吳志軍;徐人平;那成愛;;自然形態(tài)在包裝設(shè)計中的應(yīng)用[J];包裝世界;2006年05期
6 趙玲;自然概念的歷史演變與自然觀變革的實質(zhì)[J];長白學刊;2001年02期
7 張敏;肖愛民;;生態(tài)-整體論與自然價值論倫理學的建構(gòu)[J];長白學刊;2009年03期
8 張曉光;;道家“自然”概念的意義及對當代生態(tài)文明的啟示[J];長白學刊;2011年06期
9 張書琳;;以工業(yè)文明挖掘生態(tài)危機[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09年02期
10 曾建平;;池田大作的自然觀論析[J];武陵學刊;2011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鄧華;;略論機械自然觀的內(nèi)涵及其影響[A];第三屆全國科技哲學暨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文集[C];2010年
2 宣興章;;國際關(guān)系理論的古希臘根源:行動者、結(jié)構(gòu)論述模式的劇場假象[A];國際關(guān)系研究:合作理論及爭鳴——2008年博士論壇[C];2008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胡文輝;語言評價理論的價值哲學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張紅峰;大學組織變革中的博弈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朱新春;萊布尼茨自然有機論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2010年
4 王希艷;環(huán)境倫理學的美德倫理學視角[D];南開大學;2010年
5 李希;郭象哲學與中古的自然審美[D];吉林大學;2011年
6 劉乃源;通往自由之路[D];吉林大學;2011年
7 王丹;馬克思主義生態(tài)自然觀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1年
8 田應(yīng)仟;中等職業(yè)教育與民族社區(qū)共生發(fā)展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9 卓立;歷史相對主義的脈絡(luò)[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朱羽;“社會主義”與“自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鑫;科學知識生產(chǎn)模式的轉(zhuǎn)變及其意義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宋浩;民族性與比較科學哲學[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張菲菲;技術(shù)現(xiàn)代性困境與出路[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4 戚海茹;科學發(fā)展觀視野下的環(huán)境哲學思想及其意義[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于帆;馬克思的生態(tài)觀及其當代價值探尋[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于藝璇;理性的光輝:柏拉圖的詩學思想[D];西北大學;2011年
7 牛鳴飛;《資本論》第一卷所使用的還原思維法[D];西北大學;2011年
8 吳曉利;論老子生態(tài)思想與大學生生態(tài)道德教育[D];河南大學;2011年
9 杜文雙;馬克思主義生態(tài)經(jīng)濟理論及現(xiàn)實意義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10 王志鵬;幻滅、沉思與超越[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臻中;現(xiàn)實主義作為創(chuàng)作原則的思考[J];文藝理論研究;1988年04期
2 樊文娟;;文學和魔術(shù)[J];飛天;2009年14期
3 杜吉剛;“比較文學的可比性”概論[J];求索;2004年06期
4 董曄;;從文學現(xiàn)象到藝術(shù)探究維度——對20世紀現(xiàn)實主義思潮的反思與闡釋[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5 封艷梅;;共同的視點 異樣的風情——比較作品《紅高粱》和《百年孤獨》的異同[J];新世紀論叢;2006年02期
6 鮑玉珩;薩爾瓦多·度斯-桑多斯;季景濤;;拉丁美洲現(xiàn)代藝術(shù)概述(一) 拉丁美洲國家的現(xiàn)代藝術(shù):1906~1980[J];電影評介;2009年03期
7 徐揚尚;;論比較文學的可比性[J];江西社會科學;2010年06期
8 瓦韻青;試談可比性的形式、實質(zhì)及其組成部分[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9 劉紹瑾;鄧莉;;“妙悟”、“直覺”的互釋性問題——兼談嚴羽與西方詩學的可比性[J];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10 董曄;;現(xiàn)實主義流變的美學意蘊[J];中國地質(zhì)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張靜琴;;關(guān)于藝術(shù)真實的思考[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五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論文匯編[C];1985年
2 ;阿毛訪談錄[A];“湖北作家與外國文學”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陳仲庚;鄧楠與《全球化語境下民族文化身份認同》[N];文藝報;2007年
2 陳應(yīng)松;文學“全球化”了嗎?[N];湖北日報;2005年
3 向志宏;作家,你為什么寫作?[N];中國審計報;2004年
4 許柏成;“余震”開幕第一天 觀眾反響不一[N];中國文化報;2007年
5 本報記者 楊琳;方力鈞:投資、投機分子的加入恰好證明了中國當代藝術(shù)的成功[N];上海證券報;2007年
6 秦朝暉邋張健;文學的熱度厚度與力度[N];遼寧日報;2008年
7 陸潔民;畫廊是如何給藝術(shù)家定價的[N];中國文化報;2009年
8 蘇佳;三種熱錢挽救藝術(shù)熊市[N];國際商報;2009年
9 高洪福;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中國聲音[N];文藝報;2010年
10 鐵來提·易卜拉欣 (維吾爾族);新疆多民族文學翻譯工作蓬勃發(fā)展[N];文藝報;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常如瑜;榮格:自然、心靈與文學[D];蘇州大學;2010年
2 盧志宏;新時期以來翻譯文學期刊譯介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3 朱華;中國少數(shù)民族漢文創(chuàng)作與美國華裔英文創(chuàng)作比較研究(1978-2010)[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鄧莉;“妙悟”與“直覺”的可比性研究[D];暨南大學;2005年
2 周英瑛;蒲松齡志怪小說與愛倫·坡哥特式小說愛情主題中女性形象的對比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7年
3 孫金霞;《深谷幽城》對《神曲》藝術(shù)的繼承和超越[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4 舒曉峰;生命的幻象 真性的回歸[D];安徽大學;2003年
5 萬潔華;《百年孤獨》與《幽靈之家》的女性形象比較分析[D];浙江大學;2010年
6 包佳佳;比較文學視野中的《靜靜的頓河》與《茫茫的草原》[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11964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2119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