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dāng)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文藝評論論文 >

漢語傳統(tǒng)詩歌中的人稱模糊及其在西班牙語中的翻譯問題

發(fā)布時間:2017-05-04 09:12

  本文關(guān)鍵詞:漢語傳統(tǒng)詩歌中的人稱模糊及其在西班牙語中的翻譯問題,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漢語詩歌歷史悠久,流變紛繁,很早就達(dá)到了極高的藝術(shù)造詣;其中的語言藝術(shù)也表現(xiàn)出了精練、含蓄、簡樸的特點。然而,在漢語古詩詞向西方(印歐語系)語言翻譯的過程中,這樣一些特質(zhì)便顯得非常棘手,究其根本原因是作為屈折語的印歐語系諸語言在成分和結(jié)構(gòu)形式上與古漢語(尤其是古典韻文中的古漢語)的可對等部分較少,或者說比之于印歐語系內(nèi)部諸語言之間的對等要少很多。事實上,漢語傳統(tǒng)詩歌的一些形式和審美特點當(dāng)其向西方語言翻譯的過程中才顯得更加清晰,因為英語、法語和西班牙語等語言均有著重邏輯、明主客的特征,其語法要求每個文句有明確的主-謂結(jié)構(gòu),句子的每個成分都具有清晰固定的語法功能;而相形對照下,漢語古韻文凸顯了如下特征:其一,句子常由單個漢字或者雙音節(jié)單詞構(gòu)成,由于缺乏詞匯的屈折變化,所以每個單字(或詞)的語法功能和與其他成分的句法關(guān)系不明晰,而且句法結(jié)構(gòu)框架松散;其二,省略現(xiàn)象廣泛存在,常被省略的成分有“虛詞”以及人稱詞。古漢語詩詞的這些特征導(dǎo)致了理解闡釋的模棱兩可,不同譯者的處理會大相徑庭。本文將集中探討漢語古詩中人稱詞的模糊性及其在西班牙語翻譯中的處理方法。從一方面講,古典詩歌中人稱詞往往是隱者居多,顯者寥寥,這現(xiàn)象背后透射的是與西方語言和文學(xué)旨趣殊異的中文語言結(jié)構(gòu)和表達(dá)審美的特點:追求詩歌意義的含蓄和意境的隱約模糊。另一方面,翻譯的目標(biāo)語言西班牙語要求句子成分的語法功能明確,句法結(jié)構(gòu)完整、清晰,就人稱問題而言,是要求動詞的屈折的曲折須有確切的主語,形容詞定語也須和所指成分性數(shù)一致。如何處理漢詩西譯中的這些模棱兩可的問題:何時可以將源文本中未指明的人稱譯明,而何時又需要保持人稱的模糊;保持模糊時又如何滿足西班牙語的語法要求;等等,是本文的主題。
【關(guān)鍵詞】:詩歌翻譯 人稱 西班牙語
【學(xué)位授予單位】:西安外國語大學(xué)
【學(xué)位級別】:碩士
【學(xué)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H34;I046
【目錄】:
  • AGRADECIMIENTO8-11
  • 摘要11-12
  • Abstracto12-13
  • INTRODUCCIóN13-15
  • 1. Presentación del tema13-14
  • 2. Objetivos de la investigación14
  • 3. Metodología de la investigación14-15
  • 1. SOBRE LA PERSONA GRAMATICAL EN LOS POEMAS CHINOS15-31
  • 1.1. La dificultad de la traducción de poema15-17
  • 1.1.1. Los valores esenciales de estética de un poema es casi intraducible15-16
  • 1.1.2. Las cuatro contradicciones en la traducción de poema16
  • 1.1.3. La traducción prosaica no es una solución cualificada16-17
  • 1.2. La ambigüedad de la persona gramatical en la poesía china17-31
  • 1.2.1. La ambigüedad sintáctica en la poesía china17-20
  • 1.2.2. La ambigüedad de la persona gramatical en la poesía china20-22
  • 1.2.3. La importancia de la ambigüedad personal para la poesía china22-31
  • 1.2.3.1. Los valores estéticos de la ambigüedad personal22-26
  • 1.2.3.2. La ambigüedad de persona refleja la esencia de la cultura china26-31
  • 2. LAS TEORíAS DE LA TRADUCCIóN CULTURAL Y LAEXTRANJERIZACIóN COMO ESTRATEGIA DE TRADUCCIóN31-40
  • 2.1. Las teoría de la escuela de cultura de los estudios sobre la traducción32-35
  • 2.1.1. Teoría de Itamar Even-Zohar33
  • 2.1.2. Teoría de Gideon Toury33-34
  • 2.1.3. Teoría de Susan Bassnett34-35
  • 2.1.4. Teoría de Lawrence Venuti35
  • 2.2. La estrategia de la traducción de la ambigüedad personal de la poesía china35-40
  • 2.2.1. La probabilidad de la extranjerización en la traducción de persona36-37
  • 2.2.2. La necesidad de la extranjerización en la traducción de persona37-40
  • 2.2.2.1. La esfera semiótica37-39
  • 2.2.2.3. La frontera y la traducción39-40
  • 3. LOS CUATRO EJES QUE RIGEN LA TRADUCCIóN DE MORFEMASPERSONALES40-57
  • 3.1. El eje gramática-retórica-lógica40-45
  • 3.2. El eje subjetividad-objetividad45-48
  • 3.3. El eje prosa-poesía48-52
  • 3.4. El eje narrativo-descriptivo52-53
  • 3.5. Relaciones entre los tres ejes y sus aplicaciones53-57
  • 4. LAS CORRESPONDENCIAS DE LA GRAMáTICA ESPA?OLA A LA ELISIóNDE LA PERSONA DE LA POESíA CHINA57-59
  • 4.1. Oración impersonal58
  • 4.2. Gerundio58-59
  • 4.3. Participio pasivo59
  • 4.4. Adjetivo posesivo59
  • 4.5. Parafrasear59
  • 4.6. Omisión de verbos/oración imcompleta59
  • 5. CONCLUSIóN59-62
  • BIBLIOGRAFíA62-64

【相似文獻(xiàn)】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呂志魯;談?wù)勗姼璺g中增補(bǔ)的妙用[J];湖北大學(xué)成人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2003年04期

2 師蕾;詩歌翻譯中的理解和表達(dá)障礙[J];忻州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2005年03期

3 ;中國第五屆詩歌翻譯研討會通知[J];中國翻譯;2005年06期

4 ;中國第六屆詩歌翻譯研討會預(yù)備通知[J];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2008年02期

5 ;中國第六屆詩歌翻譯研討會預(yù)備通知[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學(xué)報);2008年02期

6 ;中國第六屆詩歌翻譯研討會預(yù)備通知[J];外語學(xué)刊;2008年02期

7 ;中國第六屆詩歌翻譯研討會通知[J];四川外語學(xué)院學(xué)報;2008年02期

8 ;第六屆詩歌翻譯年會將在重慶舉行[J];外國文學(xué)研究;2008年02期

9 ;第六屆詩歌翻譯年會將在重慶舉行[J];外國文學(xué)研究;2008年03期

10 凌莉;劉露;;詩歌翻譯的策略和方案[J];科技信息;2009年17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童晶晶;賈鑫鑫;;中國詩歌翻譯的“深秋”和“初春”——訪屠岸先生[A];屠岸詩歌創(chuàng)作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2 楊民生;;淺談詩歌翻譯[A];貴州省翻譯工作者協(xié)會2005年會暨學(xué)術(shù)交流會論文集[C];2005年

3 樊敏;;情感在布依族詩歌翻譯中的作用[A];布依學(xué)研究(之六)——貴州省布依學(xué)會第二屆第二次年會暨第六次學(xué)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1997年

4 陸鈺明;;多恩詩歌節(jié)奏及其翻譯初探[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5 胡文海;;詩歌的翻譯——以松尾芭蕉的俳句的中文翻譯為中心[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xué)會2012年會論文集[C];2012年

6 董玉芳;;詩歌翻譯,對等還是功能?——以許譯唐詩為例[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xué)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7 梁遠(yuǎn)翥;;歸化與異化策略在詩歌翻譯中的應(yīng)用[A];翻譯·跨文化旅游研究[C];2012年

8 游瑞嬌;;形式美在英律詩漢譯中的保留[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xué)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9 張煜;;《楚辭》的英譯比較研究——以《九歌山鬼》為例[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xué)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10 陳歷明;;晚清的宗教翻譯與新詩的現(xiàn)代性[A];中國翻譯學(xué)學(xué)科建設(shè)高層論壇摘要[C];201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黃東成;詩歌翻譯存疑[N];文學(xué)報;2013年

2 本報記者 黃尚恩;詩歌翻譯,期待更加規(guī)范化[N];文藝報;2013年

3 丁淑紅;異域的投影:阿拉伯古典詩歌翻譯在中國[N];文藝報;2013年

4 本報記者 王立元;詩歌翻譯:追尋相遇時的心靈相通[N];中國文化報;2011年

5 丁湘;研究詩歌翻譯的力作[N];中華讀書報;2001年

6 江楓;江楓答“詩歌翻譯存疑”[N];文學(xué)報;2014年

7 古麗莎·依布拉英;思維與角色的轉(zhuǎn)換[N];中國藝術(shù)報;2012年

8 傅浩;詩歌翻譯對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N];中華讀書報;2004年

9 劉皓明;直譯者的任務(wù)[N];東方早報;2011年

10 傅浩;幸存的詩[N];中華讀書報;2004年

中國博士學(xué)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張俊杰;試論中庸詩歌翻譯觀的構(gòu)建[D];河南大學(xué);2010年

2 毛志文;結(jié)構(gòu)詩學(xué)與詩歌翻譯[D];上海外國語大學(xué);2011年

3 陳琳;陌生化翻譯:徐志摩詩歌翻譯藝術(shù)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xué);2007年

4 江藝;對話與融合:余光中詩歌翻譯藝術(shù)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xué);2008年

5 吳,

本文編號:34480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34480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23583***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