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dāng)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文藝評論論文 >

狄金森詩歌“互文”意象的翻譯

發(fā)布時間:2020-07-30 09:45
【摘要】:狄金森詩歌翻譯中,除了音韻、節(jié)奏、句式、風(fēng)格發(fā)生變化之外,意象同樣發(fā)生變化。意象的變化,意味著不僅是代表意象的詞在字面上的變化,更重要的是該詞背后以及周邊意義所發(fā)生的變化。這種“背后以及周邊意義”就是本文討論的意象的“互文性”,而“背后以及周邊意義所發(fā)生的變化”就是意象的“互文性變化”。本論文嘗試將互文性視角結(jié)合進狄金森詩歌意象的翻譯研究,分析狄金森詩歌意象在翻譯中發(fā)生的互文性變化,以及造成互文性變化的原因。論文以狄金森詩歌中互文性特征較明顯的花園、圓、顏色三類意象作為代表,以文本細讀和對照分析的方法分析三類意象在翻譯中的具體互文現(xiàn)象,將譯本和原文本、各譯本之間進行對照比較,從而揭示出經(jīng)由意象翻譯所形成的譯者、作者、讀者,以及文本、文化、外部社會環(huán)境之間的互文性循環(huán)運動。緒論部分,梳理狄金森詩歌研究現(xiàn)狀、我國翻譯研究現(xiàn)狀,闡釋互文性視角下翻譯研究的新方法,并說明本論題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義。第一章,從狄金森詩歌中的花園意象入手,通過譯本與原文本、譯本與譯本的對比,顯示出譯者對狄金森詩歌花園意象還原的多少以及譯者之間闡釋的差異,分析花園意象在翻譯中的互文性變化及其原因。第二章,追溯圓意象的文化隱喻和在狄金森筆下的別樣意義,通過互文現(xiàn)象分別討論圓意象翻譯的互文性增加和減少,以及互文性變化的原因。第三章,追溯顏色意象在源語言文化中的互文意義,通過文本細讀和對照分析,討論顏色意象翻譯的互文性變化及原因。
【學(xué)位授予單位】:西南大學(xué)
【學(xué)位級別】:碩士
【學(xué)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I046;H315.9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琳;;互文視域下文化意象符號的解構(gòu)與重構(gòu)——以《麥田里的守望者》為例[J];長春理工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5年12期

2 張秀娟;;宏觀互文性視角下的《圍城》英譯研究[J];長春大學(xué)學(xué)報;2015年11期

3 顧曉輝;;艾米莉·迪金森與英國文藝復(fù)興時期詩歌傳統(tǒng)[J];外語與外語教學(xué);2013年04期

4 阮敏桑;;“神圣之傷”:論狄金森詩歌中“死亡”的認(rèn)知意義[J];外國文學(xué);2011年01期

5 周建新;;江楓和艾米莉·狄金森詩歌翻譯[J];華北電力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0年06期

6 康燕彬;;狄金森在中國的譯介與本土化形象建構(gòu)[J];中國比較文學(xué);2010年04期

7 李j木;;狄金森與中國——跨文化傳播、想象與理解[J];英美文學(xué)研究論叢;2010年01期

8 舒奇志;;文化意象的互文性與文化意象翻譯[J];外語與外語教學(xué);2007年08期

9 周建新;;美國艾米莉·狄金森研究述評[J];山東外語教學(xué);2007年03期

10 劉曉暉;;百年艾米莉·狄金森研究管窺[J];國外文學(xué);2007年01期

相關(guān)博士學(xué)位論文 前1條

1 向紅;互文翻譯的語境重構(gòu)[D];上海交通大學(xué);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8條

1 張晶;自然原型意象視閾下狄金森與李清照詩歌的異同對比研究[D];河南工業(yè)大學(xué);2015年

2 溫舒;互文性視角下《山月記》的翻譯研究[D];吉林大學(xué);2015年

3 王和平;狄金森詩歌漢譯中的意義流變[D];北京大學(xué);2012年

4 劉蕓;艾米莉—迪金森的“死亡詩”之隱喻意象的概念整合分析[D];西南大學(xué);2010年

5 黃超楠;論艾米莉·迪金森詩歌意象系統(tǒng)及其原型意象[D];華中師范大學(xué);2008年

6 賈紀(jì)紅;狄金森詩歌中的變異與接受[D];南京師范大學(xué);2007年

7 安芳;互文性與翻譯[D];四川大學(xué);2007年

8 張寶俊;從互文性角度看典故的翻譯[D];陜西師范大學(xué);2006年



本文編號:2775367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775367.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94177***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