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接受:論空間的存在與認知
【學位授予單位】:魯迅美術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J05
【圖文】:
圖 1《蜘蛛細胞》①上面我們談了藝術創(chuàng)作的外部空間形態(tài),接下來我們談談藝術創(chuàng)作的內部空間形態(tài)即形態(tài)中的空間。所謂形態(tài)中的空間便是藝術創(chuàng)作本身的內部結構特征。比如房子里的空間、洞穴里的空間、抽屜里的空間、汽車內的空間等等。這些空間內的布置與展示被我叫做形態(tài)中的空間。 還是從藝術作品的角度同樣以上面談到的藝術家布爾喬亞的《蜘蛛細胞》作品為例進行闡釋:椅子、香水瓶、書籍、火罐瓶、骨頭、懷表與鋼絲網圓柱體共同組成細胞密室,細胞密室的鋼絲網象征著蜘蛛的網,作為內部空間的邊線圍構出內部空間,細胞內的椅子成為視覺中心,其他的物體環(huán)繞其周圍,我們從內部空間之外的每個角度都可以透過鋼絲網窺視到其內部構造的生活場景。密室內的各個物體大小不一錯落有致的擺放,它們共同構造了細胞密室,它們共同占據密室里的部分空間。椅子的造型是細胞密室空間內的主要形態(tài),以椅子為視覺中心點牽引其他物體形態(tài)的再現(xiàn)。布爾喬亞所構造的細胞密室的空間,是在蜘蛛外部形態(tài)之外
《氣象計劃》①在我們以細節(jié)和理智理解空間之前,我們會感受到一個空間中的氣氛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月燕;;墳[J];中國詩歌;2016年12期
2 文建平;;關于自然光與建筑空間的關系研究[J];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2017年15期
3 曲妍竹;;十維空間的來訪者[J];科學啟蒙;2015年Z2期
4 王戈;;內在空間的詩意外化[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13年02期
5 ;日本人的住宅小區(qū)[J];安家;2002年05期
6 鄭士貴;日本預算中網絡和空間的收入[J];管理科學文摘;1996年01期
7 楊新民;強光滑Banach空間的一個特征[J];重慶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88年03期
8 南朝勛;;Banach空間的非正方形系數(shù)[J];數(shù)學季刊;1989年01期
9 戴興德;Schur空間的一個特征[J];科學通報;1984年05期
10 ;極度空間的光與影[J];山花;2007年1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鵬飛;李晶;;會所空間的趣味性營造[A];2015年8月建筑科技與管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5年
2 李鵬飛;李晶;;會所空間的趣味性營造[A];2012年8月建筑科技與管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2年
3 張一凡;;空間的多元與場所的隔離——以南京市鼓樓地區(qū)為例[A];多元與包容——2012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04.城市設計)[C];2012年
4 陳志光;楊妥;;建筑空間的對比與統(tǒng)一協(xié)調[A];科技與企業(yè)——企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與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C];2016年
5 朱曉瓏;李特;;論建筑空間的發(fā)展[A];2014年10月建筑科技與管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4年
6 朱曉瓏;李特;;論建筑空間的發(fā)展[A];2012年10月建筑科技與管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2年
7 劉靜雅;;探索山地城市發(fā)展過程中街巷空間的演變[A];2017城市發(fā)展與規(guī)劃論文集[C];2017年
8 黃楠;吳昊;;論建筑空間與人類情感[A];土木建筑學術文庫(第13卷)[C];2010年
9 胡紋;方曉靈;;傳統(tǒng)建筑空間的相對性——以四川寧場為例[A];中國傳統(tǒng)民居與文化(第七輯)——中國民居第七屆學術會議論文集[C];1996年
10 高慶輝;;室內的再設計——舊建筑現(xiàn)存空間的修復與改造性再利用[A];中國建筑學會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劉福利;微博自糾與網絡空間的自治[N];中國青年報;2010年
2 于洋;筑牢網絡空間的“防火墻”[N];解放軍報;2018年
3 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 王玉龍;古城更新:從場所的改造到空間的生產[N];濟南日報;2019年
4 韓義雷;傳統(tǒng)孵化器不必匆忙套上眾創(chuàng)空間的外衣[N];科技日報;2015年
5 本報記者 陶櫻楠;從平面到百變 開啟空間的無限可能[N];中國花卉報;2018年
6 約書亞·羅德里格斯 覃維桓 譯;黃金仍具有上升空間的三個原因[N];中國黃金報;2016年
7 瑞麗;節(jié)省空間的多功能家具走俏[N];中國建設報;2006年
8 木子;眾創(chuàng)空間的崛起之道[N];中國文化報;2016年
9 韓義雷;眾創(chuàng)空間的倒閉沒必要過度解讀[N];科技日報;2016年
10 戎章榕;以改革之力拓展眾創(chuàng)空間的空間[N];福建日報;201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董琳;宗教文化中空間的符號表征和實踐[D];中央民族大學;2013年
2 夏燕;網絡空間的法理分析[D];西南政法大學;2010年
3 張純剛;筑與居:震后居住空間的建構[D];中國農業(yè)大學;2014年
4 廖芳輝;Besov和Triebel-Lizorkin空間的若干問題[D];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15年
5 李昕陽;養(yǎng)老機構外部健康行為空間的循證研究[D];天津大學;2016年
6 周繼振;解析Q_K空間的一些新特征[D];汕頭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呂阿罹;眾創(chuàng)空間的設計研究[D];深圳大學;2017年
2 張付濤;感官接受:論空間的存在與認知[D];魯迅美術學院;2019年
3 陳晨;色調是展示空間的重要尺度[D];中國美術學院;2018年
4 張程;茶文化背景下論消極空間的詩性[D];湖南大學;2015年
5 胡曉蕾;高校校園駐留性空間的使用現(xiàn)狀及設計研究[D];北京服裝學院;2019年
6 夏繼陽;高校眾創(chuàng)空間的典型模式研究[D];浙江大學;2017年
7 陳偉;Q_(log)空間的分析性質研究[D];安徽理工大學;2018年
8 劉潔;紀念性空間的景觀生成藝術研究[D];大連工業(yè)大學;2015年
9 姜戌杰;初探大學建筑灰空間的營造與更新[D];青島理工大學;2010年
10 李智曉;高校校前空間的設計研究[D];河北工程大學;2017年
本文編號:272653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726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