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斯坦納翻譯四步驟理論下《史記》的英譯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3-23 07:31
【摘要】:《史記》是中國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蘊含著極高的歷史及文學價值。其對于歷史準確的描繪,優(yōu)雅的文風,生動的敘述,呈現歷史的嶄新方式,無一不吸引著海內外學者譯家,相關研究翻譯如火如荼。就史記英譯而言,楊憲益夫婦英譯本,華茲生英譯本,倪豪士英譯本可謂是“三足之鼎”。其中,楊譯本與華譯本重要性相匹,始于同一年代,因此對于二者的比較研究不僅可行且具有一定意義。喬治斯坦納的翻譯四步驟理論極大地推動了翻譯研究的發(fā)展,尤其是在文學翻譯的對比研究這塊,該理論之作用不容小覷。在對該理論做過基本研究后可以發(fā)現,這個較為細致地闡釋了翻譯全過程的理論可以作為本文的理論框架-本文實質上是對《史記》兩個英譯本,即楊譯本和華譯本,進行的對比研究。在該理論的指引下,兩個譯本的不同之處得以解釋,讀者也能對這兩個譯本有更全面的了解,更客觀的評價。本文第一章為對文章的大致介紹,第二章是對史記及其翻譯研究概況的綜述,第三章是對理論框架的呈現,第四章是從理論框架出發(fā)對譯者進行的具體分析,第五章是主體部分,該章節(jié)立足于第三章第四章,聚焦于具體的文本研究,最后,第六章是相關總結。通過本研究可得出如下結論:盡管兩譯本存在相似之處,但總的來說,不同之處更多。這些不同多半是由譯者在“入侵”和“融合”階段的不同做法導致的。不同的文化意識和個人理解使得譯者在“入侵”階段的做法各異,不同的翻譯思想,翻譯目的,翻譯環(huán)境及其他因素使得譯者在“融合”階段的產出也有所不同。最后,作者作本文旨在拋磚引玉,引起諸學者對喬治斯坦納翻譯四步驟理論及史記英譯的更多關注。
【學位授予單位】:東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H315.9;I046
本文編號:2596407
【學位授予單位】:東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H315.9;I04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郭曉勇;;平靜若水淡如煙——深切緬懷翻譯界泰斗楊憲益先生[J];今日中國(中文版);2010年01期
2 西風;;闡釋學翻譯觀在中國的闡釋[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9年03期
3 王曉麗;;古詩英譯之難的詮釋學解讀[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8年04期
4 任生名;;楊憲益的文學翻譯思想散記[J];中國翻譯;1993年04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王晨;翻譯家楊憲益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59640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596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