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學循環(huán)”視角下文學解讀的有效性及過度詮釋
【學位授予單位】:華中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I0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錦;;論法律解釋的解釋學循環(huán)[J];法律方法;2012年00期
2 孟琳;;通途與陷阱——-為解釋學一辯[J];德陽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3 邵長春;;從解釋學視角看塑造論哲學[J];理論學習;2009年04期
4 李紅;分析哲學和解釋學的融合趨向[J];哲學動態(tài);2001年06期
5 王們;;解釋學的起源與發(fā)展[J];金陵神學志;1999年04期
6 劉愛華;;解釋學視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類課程教學思考[J];文教資料;2017年16期
7 毛文娟;;作為理解對象存在的課程內(nèi)容研究[J];林區(qū)教學;2017年09期
8 王鑫鑫;;論激進解釋學的范式轉換[J];世界哲學;2017年03期
9 何衛(wèi)平;;信心解釋學與懷疑解釋學——從保羅·利科談起[J];哲學研究;2017年05期
10 姜韋;;論伽達默爾解釋學經(jīng)驗的特征及其對他者問題的啟示[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順;;追體驗:“突破解釋學循環(huán)”的一種可能?[A];古代文學理論研究(第三十輯)——中國文論的直與曲[C];2009年
2 韋玲娜;;是“意義”還是“意思”(摘要)——從解釋學角度談對現(xiàn)代藝術的解讀[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3 張金梅;;西方解釋學批評的理論闡釋與批評實踐[A];中國中外文藝理論研究(2013年卷)[C];2013年
4 黃應全;;略論中國傳統(tǒng)解釋學的方法論性質(zhì)[A];詮釋與建構——湯一介先生75周年華誕暨從教50周年紀念文集[C];2001年
5 邵小希;;論法解釋學上認識的客觀性[A];當代法學論壇(2008年第4輯)[C];2008年
6 莫偉民;;利科爾的反思解釋學及其與馬克思的差異[A];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第三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8年
7 侯才;;中國傳統(tǒng)文本解釋學的方法和特色[A];第二屆領導干部國學論壇論文集[C];2017年
8 王中江;;“原意”、“先見”及其解釋的“客觀性”——在“方法論解釋學”與“哲學解釋學”之間[A];詮釋與建構——湯一介先生75周年華誕暨從教50周年紀念文集[C];2001年
9 王瑞東;;解釋學視野中理解對象的客觀性問題[A];中國翻譯學學科建設高層論壇摘要[C];2013年
10 何衛(wèi)平;;信仰與理性的沖突與交匯——近代西方解釋學由局部向一般轉化一個重要動力[A];“理性、信仰與宗教”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項秉光;克服解釋學循環(huán)的三種嘗試[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年
2 陳雪 北京大學經(jīng)略研究院;人工智能視域下法解釋學的運用[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年
3 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 鐘厚濤;“中國解釋學”構建的跨文化開拓[N];社會科學報;2009年
4 湯一介;解釋學與中國[N];光明日報;2002年
5 徐兆仁;歷史解釋學的基本問題[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6 鄧新華;發(fā)展中的中國文學解釋學[N];文藝報;2006年
7 邢賁思;對“解釋學”的解釋[N];學習時報;2001年
8 朱立元;激活中國解釋學的內(nèi)在活力[N];文藝報;2015年
9 姜廣輝;中國為什么沒有解釋學[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4年
10 本社記者 薛應軍;不可忽視的法律行為解釋學著作[N];民主與法制時報;201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鄧友超;論教育的理解性[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2 陳海飛;論理解——馬克思主義視野中的解釋學重建[D];蘇州大學;2004年
3 覃世艷;后現(xiàn)代主義解釋學批判[D];蘇州大學;2006年
4 猶家仲;《詩經(jīng)》的解釋學研究[D];北京大學;2000年
5 劉李;深層解釋學與作為癥候的觀念[D];吉林大學;2008年
6 趙樂靜;可選擇的技術:關于技術的解釋學研究[D];山西大學;2004年
7 許繼紅;雷蒙德·威廉斯技術解釋學思想研究[D];山西大學;2010年
8 姜福東;返回方法論的法律解釋學[D];山東大學;2009年
9 毛安翼;回答“法是什么”的一條重要路徑[D];武漢大學;2013年
10 郭鵬;梅格納德·德賽經(jīng)濟解釋學思想研究[D];山西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吉國;“解釋學循環(huán)”視角下文學解讀的有效性及過度詮釋[D];華中師范大學;2010年
2 韓仰;解釋學視域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學策略研究[D];長春師范大學;2019年
3 康波;自我解釋策略對概念學習的影響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8年
4 陳冬陽;翻譯即解釋[D];華中科技大學;2018年
5 鄭景;伽達默爾的解釋學普遍性理論研究[D];安徽大學;2018年
6 毛文娟;作為理解對象存在的課程內(nèi)容研究[D];渤海大學;2018年
7 胡藝;解釋學視域下的鄉(xiāng)鎮(zhèn)中學現(xiàn)代詩教學的困難及對策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7年
8 趙倩倩;西方解釋學中的解釋循環(huán)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2年
9 施景韜;狄爾泰生命解釋學探究[D];延邊大學;2012年
10 于海燕;由分立走向綜合—對利科解釋學的一種詮釋[D];黑龍江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55369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553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