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格爾頓“文學事件”的三重涵義——兼談作為書名的event
本文關鍵詞:伊格爾頓“文學事件”的三重涵義——兼談作為書名的event
更多相關文章: 伊格爾頓 文學事件 事件哲學 結構主義 文學倫理學
【摘要】:伊格爾頓2012年出版的《文學事件》與事件哲學有沒有關聯(lián)?如果有,為什么伊格爾頓直到第五章才開始討論event?為什么這些討論僅僅局限于其中的一小節(jié)?為了回答這些疑問,我們不得不梳理一下他所運用的部分概念。伊格爾頓的"結構/事件"觀不但借鑒了列維—斯特勞斯的神話研究以及保羅·利科爾的解釋學,還參考了吉登斯的"結構化"以及伊瑟爾的"策略"概念。但是,伊格爾頓提出的文學藝術的"事件性"并不同于巴迪歐的"事件",倒是更接近于德里克·阿特里奇提出的"文學倫理學",因為文學藝術在伊格爾頓這里最終要產(chǎn)生實效,是一種自我批判、面向未來、敞開種種可能性的倫理活動,審美實踐最終可以看作一種更高層面上的道德實踐。而這種理解,既符合伊格爾頓的馬克思主義者身份,也符合我們對他的既定理解與期待。為了完整把握"文學事件"這個書名,不妨把"文學的發(fā)生"與"文學的后果"的涵義也囊括進來。
【作者單位】: 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
【基金】:中國博士后基金項目[項目編號:2015M581961]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I0
【正文快照】: Author:Yin,Zhike,Ph.D.,works in the School of Humanities,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 321004,China).Hisresearch interests are western aesthetics and literary theory.Email:Yinzhike@163.com《文學事件》(The Event of Literature)(2012年)是伊格爾頓近年出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麗芬;;重新闡釋馬克思——特里·伊格爾頓的意識形態(tài)美學觀述評[J];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2003年00期
2 克利夫·麥克馬洪;李永新;汪正龍;;論伊格爾頓[J];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2005年00期
3 戴維.洛奇,王曉群;向這一切說再見——評伊格爾頓的《理論之后》[J];國外理論動態(tài);2006年11期
4 金惠敏;;理論沒有“之后”——從伊格爾頓《理論之后》說起[J];外國文學;2009年02期
5 韓偉;徐蔚;;文化的危機與彌合——讀伊格爾頓的《文化的觀念》[J];文藝評論;2010年01期
6 陳文;;特里·伊格爾頓的文化理論觀[J];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10年04期
7 王杰;許嬌娜;;從伊格爾頓研究到新自由主義批判——大衛(wèi)·奧爾德森訪談錄[J];文藝理論與批評;2011年04期
8 王翠;;“理論高峰”之后——特里·伊格爾頓的《理論之后》述評[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9 賈潔;;論特里·伊格爾頓的美學批評策略[J];文藝理論與批評;2013年02期
10 吳亮;;西緒弗斯,還是普羅米修斯?——評伊格爾頓《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J];粵海風;2013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薛稷;;特里·伊格爾頓批判理論思想探析[A];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第三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編譯 黎文;伊格爾頓談“馬克思為什么是對的”[N];文匯報;2012年
2 編譯 黎文;特里·伊格爾頓談文學[N];文匯報;2013年
3 余亮;@馬克思[N];東方早報;2011年
4 段吉方 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后理論時代”的理論期望及其發(fā)展方向[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5 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外國文學評論》主編 盛寧;是起點還是終點[N];社會科學報;2005年
6 姜華 黑龍江大學文化哲學研究中心;21世紀仍然在場的馬克思主義[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7 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教授 馬海良;悲劇:一個不能放下的話題[N];中國圖書商報;2008年
8 王一川 梁剛;辯證批判與對話[N];光明日報;2001年
9 馬海良(山西大學外語學院教授);文化的分裂與整合[N];中國圖書商報;2004年
10 馬克思主義研究專家 李君如;為什么要重新討論馬克思“是對的”?[N];人民日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李煒;伊格爾頓的解構思想研究[D];揚州大學;2008年
2 趙光慧;超越文化政治:走向宗教倫理的批評[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3 段吉方;意識形態(tài)與政治批評[D];浙江大學;2004年
4 方玨;伊格爾頓意識形態(tài)理論探要[D];復旦大學;2006年
5 陳春敏;文學·文化·意識形態(tài)[D];北京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冉曉芹;伊格爾頓《理論之后》研究[D];西南大學;2007年
2 梁宏宇;伊格爾頓的馬克思主義者身份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5年
3 孫媛;伊格爾頓《理論之后》中的“審美話語”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5年
4 孟君;伊格爾頓的悲劇理論與現(xiàn)代自我認同[D];山東大學;2016年
5 周思釗;伊格爾頓后現(xiàn)代主義文化政治批判理論研究[D];山東大學;2016年
6 尤娟;伊格爾頓文化哲學思想的社會批判意義[D];山西大學;2008年
7 文劍;伊格爾頓意識形態(tài)論[D];西北大學;2009年
8 李麗杰;伊格爾頓文學理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9年
9 李帥;伊格爾頓“重建身體話語”研究[D];遼寧大學;2009年
10 黨霄羽;論伊格爾頓的悲劇觀[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28113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281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