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西文化的混雜性:《獅子與寶石》和《死亡與國王的馬夫》研究
本文關(guān)鍵詞:雅西文化的混雜性:《獅子與寶石》和《死亡與國王的馬夫》研究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沃雷?肖英卡 后殖民主義 混雜性 文化身份認同
【摘要】:從后殖民角度對肖英卡的研究多是偏向于薩義德的理論為主,從巴巴的理論出發(fā)的研究并不多見,并且多依靠中文譯本,缺乏對原始文本系統(tǒng)而深入地研究,這是該領(lǐng)域的憾事,也是本人選擇研究本課題的主要緣由□論文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運用霍米?巴巴的”混雜性”理論研究肖英卡及其作品中的后殖民文化特征,為肖因卡的研究提供一種新的視角。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巴巴的混雜性理論是一條可行的理論途徑,同時也解決了為何肖英卡在尼日利亞被認為是“異端作家”而他卻自稱為“傳統(tǒng)非洲作家”之間矛盾的原因□本論文由五章組成。第一章主要介紹了肖英卡的主要創(chuàng)作歷程,國內(nèi)外的研究現(xiàn)狀,選題緣由以及課題研究方法和論文框架;第二章介紹了后殖民主義的概況以及巴巴的混雜性理論;第三章詳細探討了肖英卡本身的混雜性身份;第四章對肖英卡的兩部戲劇作品《獅子與寶石》以及《死亡與國王的馬夫》做了較為細致的剖析,主要探討了其作品中所呈現(xiàn)出的雅西文化沖突;第五章是結(jié)論部分。本論文認為,作為一名接受過西方文化哲學教育并用英語寫作的非洲作家,肖英卡自身已具有了身份的混雜性特征,他已成為了“第三空間”之人,他的《獅子與寶石》中,雅魯巴和西方文化的碰撞產(chǎn)生了“混雜性”文化特征,而《死亡與國王的馬夫》中文化沖突更加明顯,但是解決沖突的最好方式不是一方消滅另一方,而是本土與西方文化共存,這似乎是尼日利亞文學,甚至非洲文學的發(fā)展方向□
【關(guān)鍵詞】:沃雷?肖英卡 后殖民主義 混雜性 文化身份認同
【學位授予單位】:河北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H315.9;I046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7
- Chapter 1 Introduction7-16
- 1.1 Literary Production7-8
- 1.2 Present Researches on Wole Soyinka s Plays8-13
- 1.2.1 Foreign Researches8-11
- 1.2.2 Domestic Researches11-13
- 1.3 The Reasons for Choosing this Topic13-14
- 1.4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Thesis14-16
- Chapter 2 The Overview of the Theory16-24
- 2.1 The Definition and Overview of Postcolonialism Theory16-18
- 2.2 The Definition and Overview Of the Hybridity Theory18-24
- 2.2.1 Bhabha s Hybridity Theory18-20
- 2.2.2 Frantz Fanon s View of Racism and Bhabha s View of identity20-23
- 2.2.3 The Third Space Theory23-24
- Chapter 3 Hybridity of Soyinka s Cultural Identity24-27
- Chapter 4 Hybridity and Ethnic Identity27-39
- 4.1 Mimesis Essentially Similar to Hybridity27-28
- 4.2 Mimesis in The Lion and the Jewel28-31
- 4.3 Hybridity in Death and the King's Horseman31-39
- 4.3.1 Switching in Transmigration in Traditional African Culture31-32
- 4.3.2 Cultural Identity32-34
- 4.3.3 Culture Conflict34-37
- 4.3.4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Hybridity37-39
- Conclusion39-41
- References41-44
- Acknowledgement44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高文惠;;索因卡的“第四舞臺”和“儀式悲劇”——以《死亡與國王的馬夫》為例[J];外國文學研究;2011年03期
2 馬建軍,王進;《死亡與國王的馬夫》中的雅西宗教文化沖突[J];外國文學研究;2005年05期
3 金慎;憤怒的“她”聲——解讀金凱德作品《彈丸之地》[J];蘇州大學學報;2004年04期
4 宋志明;“奴隸敘事”與黑非洲的戰(zhàn)神奧岡——論沃勒·索因卡詩歌創(chuàng)作的后殖民性[J];外國文學研究;2003年05期
5 宋志明;尼日利亞戲劇與宗教神話[J];外國文學評論;1999年01期
6 王燕;略論索因卡劇作中的延續(xù)性意象[J];國外文學;1998年03期
7 樂黛云;后殖民主義時期的比較文學[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7年01期
8 廖奔;;東方戲劇及其文化命運[J];中國社會科學;1996年04期
9 元華 ,王向遠;論渥萊·索因卡創(chuàng)作的文化構(gòu)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3年05期
10 王三槐;;奧因·奧貢巴《變革運動》[J];讀書;1987年01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余嘉;森林之舞:后殖民語境下的索因卡劇作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2年
,本文編號:105043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050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