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文學理論論文 >

論陳寅恪的文學闡釋學

發(fā)布時間:2017-07-18 07:25

  本文關鍵詞:論陳寅恪的文學闡釋學


  更多相關文章: 文學闡釋學 理解 陳寅恪


【摘要】:上個世紀90年代陳寅恪學術典范的再建立,無疑給學界吹來了一股新鮮的空氣。這種現(xiàn)象不僅是對中華文化劫后余生的倍加珍視,也是對陳寅恪本人卓越一生的充分肯定。隨之而來的則是批量的陳寅恪研究成果的涌現(xiàn)。受種種原因所限,陳寅恪幾十年來一直被當做史學家來研究,①近些年來,間或有人研究其文學方面的成就,但相比于陳氏豐富的文學思想,至多只算是冰山一角。在眾多的研究成果中,有人將大部分材料和觀點進行匯編,完成了一篇碩士論文。②但很明顯,這篇論文是從宏觀角度進行論述,與本文專論陳氏的“文學闡釋學”并不相同。 本文從文學闡釋學的角度審視陳寅恪的學術思想,這是一個新的角度。首先,文本從兩個方面論證了這個研究角度的合理性,一方面,從陳寅恪的解釋對象、解釋過程、解釋目的看,他的學術思想中確乎存在文學闡釋學思想;另一方面,縱觀陳寅恪一生的著作,以學術思想和創(chuàng)作風格為據(jù),可以看出陳先生的學術生涯在不同的生命階段是不一樣的,以1949年為界,前期追求歷史的真相,后期則皈依文學的搖籃。 在此基礎上,本文以文學闡釋學為理論依托,以陳寅恪的具體作品為分析依據(jù),總結出陳寅恪文學闡釋學的三個特色:第一,“了解之同情”是文學對話論的現(xiàn)實化,“了解”是符合情感邏輯和理性邏輯的正確、深刻的對話性理解,在閱讀過程中,“了解”和“同情”相互作用,形成閱讀的良性循環(huán),最終讀者重新認識了自身的存在,因此這是一個雙向的理解接受過程;第二,“代下注腳,發(fā)皇心曲”是文學閱讀論的具體化,其中包涵了方法和理論的雙重問題,“代下注腳,發(fā)皇心曲”的最重要研究方法與姚斯的“三級閱讀”冥會,具有相當?shù)目茖W性;而且這個過程也是作者和讀者相互認識、相互建構的過程,陳寅恪對彈詞體的認識變化過程是陳寅恪的閱讀史,也是陳端生和《再生緣》的接受史;第三,“圣籍神皋寄所思”是文學意義論的代言,陳寅恪在闡釋過程中既努力追尋作者的真本意,又借機闡發(fā)自己的真情思,鉤沉歷史真跡的同時,反思自我當下的生存狀態(tài),連接了歷史與當下,打破了科學和文學的界限,融化了狄爾泰和伽達默爾之間的矛盾,是為文學意義之所在。這三個方面共同反應了陳寅恪治學特征,即“通人”之學。 接著本文梳理了陳寅恪“通人”的知識構成和理論來源,一是美國的白璧德人文主義精神,二是德國的傳統(tǒng)闡釋學思想,三是佛學思想,四是中國傳統(tǒng)的詩學理念。博大精深而融會貫通是其文學闡釋學之特征。 最后本文分析了陳寅恪文學闡釋學思想的文化意義和當代價值。陳寅恪始終堅持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我們后世讀者解釋古人之書時所必須具有的學術靈魂;陳先生提倡并終身為之努力的“通人之學”具有兼容并蓄,海納百川的特征。這些都為我們當代的學術研究在文學獨立、專業(yè)分科、中國傳統(tǒng)的民族文學與世界文學融合的問題中,提供了寶貴的借鑒與經(jīng)驗。
【關鍵詞】:文學闡釋學 理解 陳寅恪
【學位授予單位】:廈門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I0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引言12-16
  • 一、正名:《論陳寅恪文學闡釋學》的合理性16-20
  • (一) 所南心史——陳寅恪闡釋思想的文學性16-18
  • (二) 陳寅恪文學闡釋學思想的證明18-20
  • 二、陳寅恪文學闡釋學的特色20-40
  • (一) 文學對話論——“了解之同情”的文學闡釋學意義20-26
  • 1. “了解之同情”的內涵:“理解”的方法與存在意義21-23
  • 2. “了解之同情”的中庸之道:“理解”的正確性23-24
  • 3. “了解之同情”的真理:“理解”的對話性質24-26
  • (二) 文學閱讀論——“代下注腳,發(fā)皇心曲”的文學闡釋學意義26-32
  • 1. “代下注腳,發(fā)皇心曲”的方法:文學閱讀活動的三級視野27-29
  • 2. “發(fā)皇心曲”的張力:文學閱讀的視野對峙與變化29-32
  • (三) 文學意義論——“圣籍神皋寄所思”的文學闡釋學意義32-40
  • 1. “后世相知或有緣”的本意追尋:讀者閱讀視野的挑戰(zhàn)33-36
  • 2. “他生重認舊巢痕”的歷史觀照:前理解與傳統(tǒng)文化的同構36-40
  • 三. 陳寅恪文藝闡釋學思想的理論淵源40-48
  • (一) 陳寅恪與白璧德人文主義40-41
  • (二) 陳寅恪與德國闡釋學41-42
  • (三) 陳寅恪與佛學42-43
  • (四) 陳寅恪與中國傳統(tǒng)詩學思想43-48
  • 四. 陳寅恪文學闡釋學的文化意義與當代價值48-52
  • (一)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堅守學術靈魂48-49
  • (二) 兼容并蓄,海納百川:建構“通人”視野49-52
  • 參考文獻52-56
  • 致謝56-58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論文以及參加科研情況58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陳姝妤;;論陳寅恪的婚姻觀[J];昆明學院學報;2013年05期

2 胡守為;;陳寅恪的史學成就與治史方法[J];學術研究;1987年06期

3 H.-G.伽達默爾;;解釋學的挑戰(zhàn)[J];哲學譯叢;1987年02期

4 于迎春;以“通儒”“通人”為體現(xiàn)的漢代經(jīng)術新變[J];中州學刊;1996年04期



本文編號:556611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556611.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8c4d9***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