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七賢交游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2-09-24 21:54
竹林七賢作為中古時期極具特色的文人團體,歷來以其率真灑脫而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這不僅因為他們擁有反對禮教的思想和放浪形骸的作風,更因為竹林交游帶來了一條與以往大不相同的交游標準——以精神旨趣會友。以阮籍、嵇康為首的竹林七賢一反古人志同道合式的交游,而將內心被壓抑許久的真性情釋放出來,并以此作為交友的重要標準。他們不論官階的高低、相貌的美丑,甚至是政治立場的相悖,全憑精神層面的志趣相投而悠游暢談于竹林之中,這種新型的交游模式對后代士人交游產生了深刻影響。因此,竹林七賢交游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論題,但目前學界對其縱向形成過程仍言之不詳。本文基于交游,深入挖掘竹林交游形成的歷史根源,并剖析它在當時環(huán)境下的獨特之處,以其交游的個性特征及各人之問關系的動態(tài)變化為中心,推導出竹林交游是在新興的獨立、自由思想意識支配下建立的一種新型文人關系,同時也是士人對于生存方式的新抉擇。本文正文部分由三章組成,分別為:《傳統(tǒng)交游秩序的發(fā)展與再造:竹林七賢的實踐》,《竹林七賢交游的獨特性》,《竹林交游對兩晉士人的影響》。 第一章《傳統(tǒng)交游秩序的發(fā)展與再造:竹林七賢的實踐》,分為兩節(jié):《傳統(tǒng)士人交游的發(fā)展》...
【文章頁數】:8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竹林交游之有無
二、竹林交游之地點、時間與人物
三、竹林交游的性質與思想
第一章 傳統(tǒng)交游秩序的發(fā)展與再造:竹林七賢的實踐
第一節(jié) 傳統(tǒng)士人交游的發(fā)展
第二節(jié) 竹林交游的產生
第二章 竹林七賢交游的獨特性
第一節(jié) 竹林七賢的內部交游
第二節(jié) 竹林七賢的外部交游
第三節(jié) 竹林交游的核心旨歸:逃離與救贖
第三章 竹林交游對兩晉士人的影響
第一節(jié) 竹林交游之遺風
第二節(jié) 竹林交游影響下的詩文創(chuàng)作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
后記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單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戴逵《竹林七賢論》探微[J]. 王淑梅. 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05)
[2]竹林七賢聚散考[J]. 賈玉海. 時代文學(下半月). 2009(07)
[3]竹林七賢詩文研究[J]. 范武軍. 新西部(下半月). 2009(06)
[4]從漢末名士到竹林七賢:魏晉風度的淵源與形成歷程[J]. 范毓周. 尋根. 2009(02)
[5]從情禮關系看竹林七賢的生命意識[J]. 劉學武. 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02)
[6]對死生的探求與抉擇——嵇康和阮籍生死意識之比較[J]. 伍寶娟,楊栩生,呂曉玲. 綿陽師范學院學報. 2008(10)
[7]“竹林七賢”名號之流傳與東晉中前期政局[J]. 馬鵬翔. 中國哲學史. 2008(02)
[8]竹林七賢:非正式組織與政德思悟[J]. 劉高遠. 時代文學(理論學術版). 2007(05)
[9]絕交書下隱藏的真實——從《與山巨源絕交書》論嵇康和山濤的關系[J]. 胡勇,朱茹. 重慶教育學院學報. 2007(04)
[10]玄學與竹林七賢的性格[J]. 盧盛江. 尋根. 2007(01)
碩士論文
[1]竹林七賢研究[D]. 蘇雯.廈門大學 2009
[2]《世說新語》所涉僧人、名士交游研究[D]. 楊恒.青海師范大學 2009
[3]從鐘會與竹林七賢的關系看司馬氏對待士人的態(tài)度[D]. 趙蕖.福建師范大學 2006
[4]竹林七賢莊學接受研究[D]. 張晨霞.華東師范大學 2004
[5]“竹林七賢”若干問題研究[D]. 陳圣宇.南京師范大學 2004
[6]竹林七賢偶像的形成與發(fā)展[D]. 韓猛.南京師范大學 2004
本文編號:3680933
【文章頁數】:8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竹林交游之有無
二、竹林交游之地點、時間與人物
三、竹林交游的性質與思想
第一章 傳統(tǒng)交游秩序的發(fā)展與再造:竹林七賢的實踐
第一節(jié) 傳統(tǒng)士人交游的發(fā)展
第二節(jié) 竹林交游的產生
第二章 竹林七賢交游的獨特性
第一節(jié) 竹林七賢的內部交游
第二節(jié) 竹林七賢的外部交游
第三節(jié) 竹林交游的核心旨歸:逃離與救贖
第三章 竹林交游對兩晉士人的影響
第一節(jié) 竹林交游之遺風
第二節(jié) 竹林交游影響下的詩文創(chuàng)作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
后記
攻讀學位期間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單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戴逵《竹林七賢論》探微[J]. 王淑梅. 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05)
[2]竹林七賢聚散考[J]. 賈玉海. 時代文學(下半月). 2009(07)
[3]竹林七賢詩文研究[J]. 范武軍. 新西部(下半月). 2009(06)
[4]從漢末名士到竹林七賢:魏晉風度的淵源與形成歷程[J]. 范毓周. 尋根. 2009(02)
[5]從情禮關系看竹林七賢的生命意識[J]. 劉學武. 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02)
[6]對死生的探求與抉擇——嵇康和阮籍生死意識之比較[J]. 伍寶娟,楊栩生,呂曉玲. 綿陽師范學院學報. 2008(10)
[7]“竹林七賢”名號之流傳與東晉中前期政局[J]. 馬鵬翔. 中國哲學史. 2008(02)
[8]竹林七賢:非正式組織與政德思悟[J]. 劉高遠. 時代文學(理論學術版). 2007(05)
[9]絕交書下隱藏的真實——從《與山巨源絕交書》論嵇康和山濤的關系[J]. 胡勇,朱茹. 重慶教育學院學報. 2007(04)
[10]玄學與竹林七賢的性格[J]. 盧盛江. 尋根. 2007(01)
碩士論文
[1]竹林七賢研究[D]. 蘇雯.廈門大學 2009
[2]《世說新語》所涉僧人、名士交游研究[D]. 楊恒.青海師范大學 2009
[3]從鐘會與竹林七賢的關系看司馬氏對待士人的態(tài)度[D]. 趙蕖.福建師范大學 2006
[4]竹林七賢莊學接受研究[D]. 張晨霞.華東師范大學 2004
[5]“竹林七賢”若干問題研究[D]. 陳圣宇.南京師范大學 2004
[6]竹林七賢偶像的形成與發(fā)展[D]. 韓猛.南京師范大學 2004
本文編號:368093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3680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