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文學理論論文 >

中國當代文學譯介倫理探討——以白睿文、陳毓賢英譯《長恨歌》為例

發(fā)布時間:2019-11-02 05:39
【摘要】:白睿文和陳毓賢合作翻譯的《長恨歌》以對文化"他者"的再現(xiàn)為宗旨,體現(xiàn)了一種具有典范意義的道德意識和譯介立場。該譯本實踐了作者與讀者、他者與自我之間的理想共場,完成了異質(zhì)文學的成功接納,為我們重新審視中國當代文學譯介的可能性與倫理觀提供了思考的源泉。本文以翻譯的操作倫理為視角,以《長恨歌》的英譯本為研究個案,考察兩位漢學家譯者的翻譯策略,闡明唯有充分尊重文本承載的文化差異,努力尋求異質(zhì)性和可讀性的平衡,才能真正實現(xiàn)文化交流的本源宗旨和翻譯行為的終極使命。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孫藝風;;翻譯與多元之美[J];中國翻譯;2008年04期

2 朱志瑜;;翻譯研究:規(guī)定、描寫、倫理[J];中國翻譯;2009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芙蓉;劉浩;;翻譯職業(yè)化視角下的翻譯倫理建設(shè)[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2 董愛霞;;女人 城市 歷史——從文化的角度解讀王安憶的《長恨歌》[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6期

3 夏夏;;世紀末的華麗[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7期

4 李敬;唐紅梅;;王安憶小說中的上海女人——試從《長恨歌》《桃之夭夭》談起[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2期

5 王艷艷;;尤金·奈達動態(tài)對等理論與翻譯的使命[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4期

6 鞠楠;;以情調(diào)代替情感——評王安憶《長恨歌》、《新加坡人》的得與失[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8期

7 曹帥;;新時期女性歷史敘事的內(nèi)涵辨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10期

8 任伊凡;;“女性不老的神話”——從“神話解構(gòu)”談張愛玲《傾城之戀》與王安憶《長恨歌》之比較[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2年01期

9 陳水生;;《紅樓夢》宗教文化詞的翻譯倫理與策略[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10期

10 馬春花;;后革命時代的上海懷舊與王安憶小說[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謝喜堂;錢靜芳;黃玨;;關(guān)于專利申請文件英漢翻譯的思考[A];全面實施國家知識產(chǎn)權(quán)戰(zhàn)略,,加快提升專利代理服務(wù)能力-2011年中華全國專利代理人協(xié)會年會暨第二屆知識產(chǎn)權(quán)論壇論文集[C];201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譚曉麗;和而不同—安樂哲儒學典籍合作英譯研究[D];復(fù)旦大學;2011年

2 劉雪芹;《論語》英譯語境化探索[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1年

3 劉巖;比較文學視野下的現(xiàn)代化中國想象[D];北京大學;2008年

4 王璐;困境中的反叛與突圍[D];吉林大學;2008年

5 張柱林;“一體化”/“差距”時代的文學想象[D];上海大學;2008年

6 張俊杰;試論中庸詩歌翻譯觀的構(gòu)建[D];河南大學;2010年

7 張曼;文化主體意識與文學關(guān)系個性化特征[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8 方薇;忠實之后:翻譯倫理探索[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9 劉衛(wèi)東;翻譯倫理重構(gòu)之路[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牟立群;從“以畫言事”到“以言行事”[D];武漢科技大學;2010年

2 張艷紅;異化翻譯策略在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的應(yīng)用[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梁萬新;城與鄉(xiāng):俗世生存的審美建構(gòu)[D];暨南大學;2011年

4 王瑞芬;獨特的歷史觀觀照下的城市書寫[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11年

5 張一弘;滿都麥漢譯小說女性形象研究[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11年

6 馬丹丹;翻譯中的交際倫理研究[D];四川外語學院;2011年

7 常娟;奧巴馬演說詞漢譯中的有意誤譯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2011年

8 孫昕;漂泊·回歸·尋找[D];中南大學;2011年

9 吳雯雯;想象中國的空間敘事[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10 王薇薇;消費時代的家庭倫理敘事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孫致禮;;譯者的職責[J];中國翻譯;2007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于青;;《長恨歌》異說[J];出版廣角;1996年05期

2 陸瑾;;獨特的女性敘事曲——析王安憶《長恨歌》的敘事特點[J];寫作;2006年03期

3 陶宣;羅運華;;論詩意在王安憶《長恨歌》中的體現(xiàn)[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4 白琰;;王安憶《長恨歌》的女性悲劇意識[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年03期

5 陳小花;;一顆弄堂里的“心”一個都市里的“魂”——《長恨歌》女主人公王琦瑤析[J];廣東技術(shù)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6 舒坦;;王安憶自評《長恨歌》三部曲[J];文學教育(上);2008年02期

7 王干;;難忘《長恨歌》[J];青年文學;2001年05期

8 林丹婭;;《長恨歌》之歌[J];名作欣賞;2008年05期

9 林丹婭;;《長恨歌》之歌[J];廈門文學;2008年09期

10 鄧玉英;;婉轉(zhuǎn)而多變的敘述視角——淺析王安憶《長恨歌》的藝術(shù)特色[J];當代小說(下半月);2009年10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黃小芳;;王安憶《長恨歌》的語言藝術(shù)[A];文學語言理論與實踐叢書——辭章學論文集(上)[C];2002年

2 李玫;;文學與影視作品中的上海書寫比較——以《長恨歌》為例[A];都市文化——文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劉世芝;;翻譯、翻譯主體性與翻譯倫理[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六輯)[C];2010年

4 鄭媛;;王安憶借《啟蒙時代》遠離張愛玲[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7.3)[C];2007年

5 李永東;;紀實與虛構(gòu)——新時期文學對租界時代上海的敘述(初稿)[A];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四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06年

6 周明鵑;;解讀都市民間——《富萍》與《托爾斯泰圍巾》比較研究[A];都市文化——文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7 曾軍;;觀看都市的方式[A];都市文化——文學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曾一果;;重建上海的“現(xiàn)代性”:一份雜志與它的“城市”[A];“傳播與中國·復(fù)旦論壇”(2008):傳播媒介與社會空間論文集[C];2008年

9 王莉;;自然 樸素 平實——王安憶小說的審美風格及其形成[A];中國小說研究[C];2003年

10 李美皆;;顧彬式的偏激和走俏[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9.2)[C];2009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石劍峰;王安憶:上海只是我小說的布景[N];東方早報;2008年

2 姜小玲;王安憶榮膺“年度杰出作家”桂冠[N];解放日報;2008年

3 本報記者 熊元義 韓曉雪;用誠懇的寫作回報社會[N];文藝報;2006年

4 秦華;遵從自己的 內(nèi)心來創(chuàng)作[N];鄭州日報;2007年

5 本報記者 蒲荔子邋實習生 周豫;王安憶:當代文學語言越來越糟[N];南方日報;2008年

6 本報記者 張裕;“我寫原創(chuàng)話劇有先天缺陷”[N];文匯報;2008年

7 《中國青年報》“青年話題”編輯 燕舞;作為談話者的王安憶[N];中華讀書報;2008年

8 本報記者 丁一嵐;《長恨歌》為何“飲恨”院線發(fā)行?[N];中國電影報;2005年

9 范耀華;都市想象中的寓言式書寫[N];文學報;2005年

10 董鳳鼎;王安憶的“三氣”[N];云南日報;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方薇;忠實之后:翻譯倫理探索[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2 趙海英;走向他者之途[D];吉林大學;2010年

3 張桂;教育的超越:走向他者的自我[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4 華霄穎;市民文化與都市想像[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5 朱玲玲;“自我之獄”與“外邊”[D];復(fù)旦大學;2012年

6 李淑霞;王安憶小說創(chuàng)作論[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7 陳亞亞;成如容易卻艱辛[D];復(fù)旦大學;2003年

8 吳蕓茜;與時間對峙[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9 劉巖;比較文學視野下的現(xiàn)代化中國想象[D];北京大學;2008年

10 梅啟波;作為他者的歐洲[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鄺利芬;論王安憶的小說創(chuàng)作與上海敘述[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2 徐晶;想象上海的方式[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3 孫雷;精神困境與個體突圍[D];吉林大學;2007年

4 孔麗;弄堂詩學[D];曲阜師范大學;2009年

5 佘艷春;詩意的策略 神話的終極[D];山東師范大學;2000年

6 孟文彬;尋找失落的家園——王安憶論[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7 謝青;日常生活意識的凸現(xiàn)[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8 余紅艷;在漂泊中尋根[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9 任晶;張愛玲與王安憶的文學比較[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10 丁瓊;在突圍中行走[D];蘭州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554323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2554323.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64874***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