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霸權與文學消費主義
本文關鍵詞:媒體霸權與文學消費主義,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
【作者單位】:
【關鍵詞】: 時尚化 意識形態(tài) 消費主義 嚴肅文學 中產階層 文學時尚 媒體 批判 文化領導權 批評家
【分類號】:I0-05
【正文快照】: 在一次學術交流中,曾有人提出一個很尖銳的問題:20世紀90年代之后中國整個民族的審美水平,或者說是審美愿望正在不斷地跌落,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的?這是一個非常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我說,先不正面回答你問題。我可以先講一下我個人的經驗。去日本訪問的時候,我對日本人民愛好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麗君;;從意識形態(tài)角度看林紓翻譯文本的選擇[J];青年文學家;2011年14期
2 趙穎;;意識形態(tài)與文學翻譯的張力關系研究——以穆旦詩歌翻譯為例[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1年07期
3 王洪琛;;穿越理論主義的美學寫作——評段吉方《意識形態(tài)與審美話語》[J];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2011年01期
4 郭麗;;論文學翻譯中的控制因素(英文)[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與教學);2011年08期
5 黃永健;;藝術精神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疏離[J];藝術學界;2011年01期
6 石曉巖;;從《嬌妻》到《娜拉》:民初與五四時期文學翻譯的創(chuàng)造性誤讀[J];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1年02期
7 吳靜;;譯者主體性在文學翻譯中的體現——以《水滸傳》中人物綽號的翻譯為例[J];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8 焦艷;郭美岐;;社會文化因素對文學翻譯的制約——《新小說》和《譯林》的個案分析[J];宜春學院學報;2011年06期
9 劉紀蕙;;符號、展演、癥狀式閱讀:歷史的精神分析式探問[J];當代藝術與投資;2011年07期
10 李錦霞;;從《紅樓夢》俄譯談翻譯文學經典的建構[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龍;陳粵;;美學和意識形態(tài)的虛妄——淺談保羅·德曼的“文學性”理論[A];文藝意識形態(tài)學說論爭集[C];2006年
2 駱賢鳳;;文學翻譯與社會文化的互動關系述略[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劉江;;追逐庸常:文學審美的時尚化[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四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論文匯編[C];2002年
4 吳元邁;;文藝與意識形態(tài)[A];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5 李寧;;戴著鎖鏈跳舞:意識形態(tài)操控下的《南京浩劫》改寫現象[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6 劉娜;;權力話語對譯本的影響——《簡·愛》不同譯本的個案研究[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7 劉娜;;權力話語對譯本的影響——《簡·愛》譯本的個案研究[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李群;;從文學翻譯的層次說解讀《天演論》[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五輯)[C];2010年
9 李進書;;不粘不脫——文學與政治的關系[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三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50年來文藝發(fā)展道路與21世紀文藝發(fā)展走向學術年會論文集匯編[C];2000年
10 郭躍輝;;新時期外來文論教材對我國文學理論觀念的影響[A];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時期文學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洪濤 徐妍;在時尚化中迷失的文學批評[N];人民日報;2006年
2 本報記者 陸梅;時尚化、市場化影響了文學[N];文學報;2001年
3 崔立秋 ;文學與時尚化[N];河北日報;2003年
4 洪治綱;時尚化一個致命的精神陷阱[N];文藝報;2002年
5 馬相武;文學不能脫離道德[N];文藝報;2006年
6 陸貴山;文藝基礎理論研究的新成果[N];光明日報;2000年
7 張杰 馬廣惠 辛斌 呂俊;跨入新世紀門檻的西方文學與語言學[N];文藝報;2004年
8 李鳴升邋胡英;新飛新絲路世界模特大賽啟程[N];消費日報;2008年
9 吳高泉 廣州大學人文學院;文學跨社會學研究的可能性[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10 胡鵬林;文藝批評的價值與社會主義榮辱觀[N];人民日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蘇仲樂;文化批評的實踐[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2 段吉方;意識形態(tài)與政治批評[D];浙江大學;2004年
3 劉小剛;創(chuàng)造性叛逆:概念、理論與歷史描述[D];復旦大學;2006年
4 臧運峰;新批評反諷及其現代神話[D];北京師范大學;2007年
5 吳,
本文編號:25513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255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