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格爾“觸覺-視覺”知覺理論芻議
[Abstract]:Zheng Ligger thinks, it is "artistic will" to push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of artistic style. He concluded that the evolution of art was from the early tactile stage to the later visual stage, that is, Greek tactile art gave way to Roman visual art. On the whole.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human visual art is a perceptual way of seeing closely from tactile. A history in which perceptual ways of viewing from sight to distance continue to advance. These theories are summarized in the late Roman Crafts. It is the most challenging work of Liegel, which regards the history from ancient Egyptian art to later classical art as the history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artistic will" from tactile perceptual mode to visual perceptual way. In a given period, every decoration must and can follow the inherent law of style development, that is, the inherent laws that ruthlessly push art from tactile to visual.
【分類號】:J0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平;李格爾與“藝術意志”的概念[J];文藝研究;2001年05期
2 張衛(wèi)峰;視覺藝術抽象形式的心理解析[J];湛江海洋大學學報;2005年02期
3 ;2005馬爹利非凡藝術盛典[J];航空港;2005年03期
4 陳平;帕諾夫斯基早期對“藝術意志”概念的詮釋[J];世界美術;2000年02期
5 高勝寒;;巴洛克視覺藝術與音樂藝術的形式性比較[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8期
6 歐文·帕諾夫斯基,陳平;藝術意志的概念[J];世界美術;2000年01期
7 陳平;李格爾與藝術科學——西方李格爾研究述要[J];新美術;1999年01期
8 管斐斐;;藝術與觸覺[J];美苑;2008年01期
9 李凌;;從《金銀島》的兩個中譯本透視文學翻譯中對原作藝術風格的處理[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10 郝春燕;;王朝聞論藝術風格的主體性[J];襄樊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9條
1 李曉峰;;鐫刻在歷史時空的生命詩章——《契丹藝術史》概要[A];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獲獎成果匯編[2007-2008年度][C];2010年
2 吳歡;;色彩的藝術價值與心理健康[A];新觀點新學說學術沙龍文集25:色彩與城市生活[C];2008年
3 魯明軍;;知識共同體:當代藝術學譜系的取向[A];2005年當代藝術與批評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4 高星;;轉瞬即逝的現(xiàn)代性——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先鋒”藝術家后期轉型現(xiàn)象評析[A];2010青年藝術批評獎獲獎論文集[C];2010年
5 徐永成;徐俊;;現(xiàn)代產品藝術設計中心理學因素的影響[A];節(jié)能環(huán)保 和諧發(fā)展——2007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二)[C];2007年
6 王志亮;;皮爾斯符號學與視覺藝術[A];2010青年藝術批評獎獲獎論文集[C];2010年
7 李于昆;;當代藝術的“越界”[A];2005年當代藝術與批評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8 傅惠敏;;中西藝術表現(xiàn)論的詩學比較——從“意境”與“有意味的形式”說起[A];江西省文藝學會2003年年會論文集[C];2003年
9 李益;;網絡藝術審美特性探微[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冉茂金 余寧;為澳門培養(yǎng)更多專業(yè)藝術人才[N];中國藝術報;2009年
2 籍忠亮 廣東省文史研究館終身館員、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特約研究員、客座教授;關于藝術風格[N];亞太經濟時報;2009年
3 劉小暉;視覺藝術管理離我們有多遠[N];北京日報;2003年
4 吳靜;視覺藝術,改變的不僅僅是形式[N];中國文化報;2008年
5 朱浩云;如何判斷名家書法贗品[N];中國文物報;2006年
6 本報記者 孫伶;上海Art Deco:以收藏的方式懷念1930年代[N];21世紀經濟報道;2007年
7 張俊彪;環(huán)境和氣氛是藝術生長的樂土[N];文藝報;2006年
8 曉波;不該受冷的中小名家作品[N];中國商報;2006年
9 趙忱;2007威尼斯:藝術雙年展將是什么味道[N];中國文化報;2006年
10 宋生貴;傳承與超越[N];美術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之昂;膚覺經驗與審美意識[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2 王菡薇;方法與對象[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3 鄒躍進;觀念與藝術[D];中央美術學院;2002年
4 樊清熹;后現(xiàn)代視角下的涂鴉藝術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3年
5 張激;國家藝術支持[D];中國美術學院;2008年
6 肖海鷗;批評家的作為:羅杰·弗萊研究[D];中國美術學院;2012年
7 楊源弘;論建立中國民營跨國視覺藝術機構的必要性[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2年
8 郝春燕;王朝聞審美關系論美學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9 楊孝鴻;中國文人畫史上的“四大”坐標[D];南京藝術學院;2001年
10 董嶺;藝術功能論[D];暨南大學;200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許蕾蕾;對李格爾“藝術意志”概念的解讀[D];上海師范大學;2013年
2 鄧高峰;張培基翻譯藝術風格管窺[D];中南大學;2006年
3 曹雅致;十八世紀法國洛可可藝術風格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4 黃萬獲;視覺文化視域中的“視覺方式”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8年
5 邱國橋;數(shù)字化影像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美學初探[D];江西師范大學;2006年
6 何燭明;視覺藝術中殘缺的審美價值[D];四川師范大學;2010年
7 鄧卉;新媒體藝術教育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8 莊曦;試論普通高校公共視覺藝術課程的教育價值取向[D];廈門大學;2007年
9 肖敏;點金石效應[D];中央美術學院;2009年
10 陳旭霞;古希臘羅馬視覺藝術中的“模仿”概念[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43247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2432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