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文學理論論文 >

民國時期中國藝術史分期思想的考察與反思

發(fā)布時間:2019-02-28 16:47
【摘要】:民國時期是中國藝術史的現代轉型期,這一時期的藝術史學者都有著自覺的藝術史分期意識。藝術史分期是藝術史學者在安排闡釋要素時須加以慮及的一種邏輯結果,這種分期的標準并非是客觀存在的,每個研究者都有一種從自身理解藝術史而建立的分期標準。民國時期藝術史分期主要有歷史學模式、形式主義模式、社會學模式、生物進化模式、唯物史觀模式等五種模式,每種模式各有其特點。這些模式是西方新史學與中國傳統畫史不斷融合的成果。藝術史分期具有模糊性、相對性和多樣性,提倡從藝術史和社會史結合的角度來思考分期的標準,是對民國時期藝術史分期進一步探討和反思的結果。
[Abstract]: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s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period of Chinese art history, and the scholars of art history in this period all have the conscious consciousness of art history staging. Art history staging is a logical result that art historians must take into account when arranging the elements of interpretation. The criterion of this kind of staging is not objective, and each researcher has a kind of staging standard established from his own understanding of art history. 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re are five models of art history: historical model, formalist model, sociological model, biological evolution model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model, each of which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These models are the result of the integration of western new historiography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painting history. The staging of art history is fuzziness, relativity and diversity. It is the result of further discussion and reflection on the period of art histor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o advocate the criterion of considering the staging of art history from the angle of the combination of art history and social history.
【作者單位】: 東南大學藝術學院;
【分類號】:J120.9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喬志強;論梁啟超“新史學”對民國時期美術史研究的影響[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04年02期

2 陳池瑜;20世紀上半葉中國美術史研究概評(上)[J];美術觀察;1999年11期

3 邁耶爾·夏皮羅 ,H.W.詹森 ,E.H.貢布里希 ,常寧生;歐洲藝術史的分期標準[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5年01期

4 丁寧;論藝術史的分期意識[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7年01期

5 薛永年;20世紀中國美術史研究的回顧和展望[J];文藝研究;2001年02期

6 徐子方;;藝術史三段論:原始、古典和現代[J];藝術百家;2008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寶祥;;《王氏之死》中的《聊齋志異》[J];蒲松齡研究;2008年02期

2 肖建新;;梁啟超與錢穆的專門史觀及方法論之比較——以《中國歷史研究法》為中心[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3 葉建;;20世紀前半期新舊史學關系論爭的綜述[J];安徽史學;2008年01期

4 李孝遷;;蘭克史學在晚清的傳播[J];安徽史學;2009年03期

5 丁玲;韓拙《山水純全集》中“氣”的思想[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年04期

6 杜蒸民;年譜學的一個新創(chuàng)例——胡適《章實齋先生年譜》述評[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7 傅怡靜;;丹青吟詠 妙處相資——宋代山水畫“吟詠情性”與“詩人相表里”[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8 陳雪影;孫湛;;虛谷繪畫藝術中的裝飾性元素探究[J];安徽商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9 黃輝;趙川;;論馬融的教育思想及其現代意義[J];安康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10 馬寅虎;歷史研究對象認識線索初探[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9條

1 沈慶利;;問解“李R既四煙狻薄嫖觥端浪⒗健返囊?guī)奥秘[A];“辛亥百年與四川小說創(chuàng)作”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當代文壇》2011年增刊)[C];2011年

2 任巖;;甘肅安多藏族民居裝飾圖紋的構成形式[A];建筑歷史與理論第十一輯(2011年中國建筑史學學術年會論文集-蘭州理工大學學報第37卷)[C];2011年

3 李心峰;;藝術學的“三級跳”與新“節(jié)點”[A];中華美學學會第七屆全國美學大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4 謝勤亮;;影像與歷史——“影視史學”及其實踐與試驗[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5 黃雅峰;;南陽漢畫像石、畫像磚人物題材的藝術特點[A];大漢雄風——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一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6 王亞晶;;建國六十年來的六朝繪畫研究回顧與展望[A];建國六十年來六朝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7 王杰;楊新新;;孫中山民生主義的學術回眸[A];“辛亥革命與民族振興”論壇交流材料[C];2011年

8 楊瑞;;科學思想在史學領域的興起與進取:從梁啟超到傅斯年[A];中國現代社會心理和社會思潮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9 章清;;“歷史研究的單位”:“專門史”與中國近代史研究[A];過去的經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保傳;社會與學術:黃宗羲與明清學術思想史的轉型[D];西北大學;2010年

2 王赫赫;中國古代人物畫“十八描”概念的歷史演進與畫史意義[D];中央美術學院;2010年

3 陰澍雨;明代寫意花鳥畫溯源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11年

4 孫振濤;3D動畫電影研究:本體理論與文化[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周常林;羅振玉與清末民初歷史文獻學[D];蘭州大學;2011年

6 喻琴;國立杭州藝專校長林風眠素養(yǎng)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7 張鑫;中西古典繪畫美學比較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8 史卉;魏晉南北朝雜傳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9 邵金峰;中國畫論中的生態(tài)審美智慧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10 宮寶龍;記號的迷思[D];浙江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魯京京;古史辨派對《史記》中先秦史料評判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孫曉松;清中期書畫收藏熱潮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韓盛華;建筑美術課程體系理論教學研究與思考[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謝曉霞;凝神寫心、千古絕唱[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王琦;論繪畫寫生中的創(chuàng)作意識[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袁庚申;宋代福建刻書與文學關系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張高志;中國山水畫借鑒素描因素可行性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8 李振認;荊軻形象論[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9 馬詩書;梁啟超與乾嘉學派關系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10 張敏;唐代佛教人物畫創(chuàng)作研究[D];淮北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童書業(yè);;中國山水畫南北分宗說辨?zhèn)蝃J];考古;1936年01期

2 皮道堅;應當重視美術史研究的方法論問題——從一個流行的公式談起[J];美術;1982年09期

3 林嘉琳;美國的中國美術史研究概況[J];美術;1989年05期

4 朱青生;實驗的藝術與實踐的藝術[J];美苑;2000年04期

5 丁寧;論藝術史的分期意識[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7年01期

6 薛永年;美國研究中國畫史方法述略[J];文藝研究;1989年03期

7 薛永年;20世紀中國美術史研究的回顧和展望[J];文藝研究;2001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廣智;論民國時期中西史學交流的特點[J];史學月刊;2004年11期

2 溫梁華;民國時期的云南高等教育[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1988年05期

3 王天獎;;民國時期河南“土匪”略論[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1988年04期

4 何開庸;民國時期南京的著名教育家(四)[J];南京社會科學;1992年06期

5 單輝;關于民國時期方志經費支出的幾點啟示[J];黑龍江史志;1995年03期

6 曾偉;民國時期的廣東糧食狀況[J];廣東史志;1999年04期

7 ;貴州城鎮(zhèn)史跡(二) 民國時期的貴陽縣[J];理論與當代;2002年09期

8 王正元;民國時期的"夏時制"[J];鐘山風雨;2003年01期

9 齊志全;;民國瓷器的鑒別之法[J];收藏界;2005年08期

10 鄭大華;;關于民國鄉(xiāng)村建設運動的幾個問題[J];史學月刊;2006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別必亮;;民國時期我國高校校歌探微[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0)——中華民國教育史研究[C];2009年

2 謝曉鵬;;民國時期河南匪禍及其成因[A];中國現代社會民眾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3 宋海燕;;民國鄉(xiāng)村書院的演變——對廬陵兩本書院志的解讀[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0)——中華民國教育史研究[C];2009年

4 戚厚杰;;民國時期廢除不平等條約的歷程及教訓[A];百年滄桑論香港——江蘇省暨南京市各界舉行慶祝香港回歸祖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7年

5 王欣;;馬長壽先生的康藏研究[A];任乃強與康藏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C];2009年

6 馮敏;;辛亥革命與民國時期國家審計的發(fā)展[A];孫中山與辛亥革命——紀念辛亥革命90周年論文集[C];2001年

7 王波;任俊;;民國時期甘肅發(fā)行“節(jié)約建國儲蓄券”歷史背景及其版式[A];第二屆西北五省區(qū)錢幣學會協作會議專輯[C];2002年

8 慈鴻飛;;民國時期中國西部農業(yè)資源開發(fā)[A];中國農業(yè)歷史學會第九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9 劉偉;;民國時期職業(yè)補習教育對現今中等職業(yè)學校教育教學的啟示[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綜合一專輯)[C];2006年

10 夏紅艷;;民國時期湖北省棗陽縣商會及其錢票[A];湖北錢幣專刊總第六期[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梁嘉賓;民國時期成縣的馬幫和腳騾店[N];民主協商報;2005年

2 張聲和;匹馬曾經地盡頭[N];溫州日報;2006年

3 記者 陶瑋邋實習生 劉莎;通元發(fā)現民國時期建筑[N];嘉興日報;2008年

4 李萬萬;民國時期的改良年畫[N];團結報;2010年

5 陳江濤 王俊明;特品特藏 雙人雙鎖[N];中國檔案報;2005年

6 林南中;紀念章見證民國時期漳州的一次體育盛會[N];閩南日報;2006年

7 陳香;學界反饋力量大《民國時期社會調查》出《續(xù)編》[N];中華讀書報;2007年

8 記者 劉華;有力駁斥“民國時期西藏獨立說”[N];團結報;2010年

9 薛其林;民國時期學術的主要特色與成就[N];光明日報;2004年

10 張艷華 章慕榮;民國時期的一場中外香煙大戰(zhàn)[N];團結報;200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馬廷中;云南民國時期民族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2 薛其林;民國時期學術研究方法論[D];湖南師范大學;2001年

3 楊常偉;民國時期山西農業(yè)科技[D];山西大學;2009年

4 程森;明清民國時期直豫晉魯交界地區(qū)地域互動關系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5 陸漢文;民國時期城市居民的生活與現代性(1928—1937)[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6 黃正林;黃河上游區(qū)域農村經濟研究(1644-1949)[D];河北大學;2006年

7 吳秀梅;民國景德鎮(zhèn)制瓷業(yè)研究[D];蘇州大學;2009年

8 楊茜;民國時期上海民俗書刊出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金兵;民國時期職業(yè)指導研究[D];蘇州大學;2009年

10 王芹;民國時期檔案法規(guī)研究[D];蘇州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友軍;清末和民國時期的中學歷史教科書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05年

2 李曉平;民國時期福建的土匪問題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2年

3 吳靜;民國時期學位制度探析[D];浙江大學;2002年

4 劉月華;民國時期新疆石油開發(fā)研究[D];新疆大學;2005年

5 劉斌;民國四書文獻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6 劉方;民國時期的新興職業(yè)女性[D];吉林大學;2006年

7 蘇剛;民國時期職業(yè)教育立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8 吳志娟;科學本土化:民國時期科學發(fā)展必由之路[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9 呂敏霞;民國時期中小學德育制度探析[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10 李金軻;額濟納旗土爾扈特史述論[D];蘭州大學;2007年

,

本文編號:2431977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2431977.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8410a***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