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西女神形象的異同及古代女性地位變化的原因
本文選題:女神 + 女性形象 ; 參考:《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2期
【摘要】:神話作為人類藝術殿堂中的文學瑰寶世代相傳,以其曲折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和鮮活豐滿的人物塑造令后人對上古先民的生活狀態(tài)產(chǎn)生無盡的遐想。神話中的女性原型更是折射出無盡的奇幻魅力,引得后人崇拜敬仰。文章通過中西神話中的女性形象的對比,從共同點中分析出女性從屬于男性的歷史根源,從差異性中透視出西方女性比東方女性更具個體意識和反抗精神,并從馬克思主義女性觀的視角來揭示女性受到雙重壓迫的根本原因,鼓勵女性積極地尋求兩性平等的途徑。
[Abstract]:Mythology, as a literary treasure in the palace of human art, has been hand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With its tortuous and vivid storylines and vivid characters, the later generations have endless reverie on the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ancient ancestors. The female archetype in mythology reflects the unending magic charm and attracts the later generations to worship and admire.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female imag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mytholog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root of female subordination to male from the common ground, and points out that western women are more individual and rebellious than oriental women.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view of women to reveal the root cause of the double oppression of women, encourage women to actively seek the way of gender equality.
【作者單位】: 大連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吉林師范大學大學外語部;
【基金】:大連理工大學研究生精品課程建設項目:“研究生精品課《當代西方社會思潮及其影響》建設”(JP201107)
【分類號】:I0-03;I106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德勇;論毛澤東早期哲學思想及其在中國現(xiàn)代哲學史中的地位[J];安徽大學學報;2000年03期
2 沈躍春;馮友蘭對“大全”悖論的消解[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2期
3 劉靜芳;中國哲學的合法性——從馮友蘭到張岱年[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4期
4 郭淑新;神秘主義:一種哲學的“境界”和“方法”——論馮友蘭對神秘主義的詮解[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2期
5 謝樹放;;試談儒家之中、仁、和及三者關系[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2期
6 龍云;;斯坦利·費什的閱讀觀與女性主義文本[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7 王成華;馬克思主義哲學課教學改革芻議[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8 劉剛;;詮釋論視閾中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觀[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9 余秉頤;;現(xiàn)代新儒家文化哲學的核心理念[J];安徽史學;2010年06期
10 張曉峰;;淺談人性論對先秦法律思想的影響[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汪樹東;;“文學是人學”思想在大學文學教育中的建構與展開—一以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教學為例[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王娟;;環(huán)境意象與犯罪行為預防[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3 王如松;;3000年來的中國人類生態(tài)觀[A];青年生態(tài)學者論叢(一)[C];1991年
4 王大慶;;論“αγων”與古希臘賽會精神[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愛智和宏道:人文奧運的哲學基礎”哲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5 孫燁;;“天”與“神”——從宗教的根源比較中國與古希臘文明[A];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碩士卷)[C];2008年
6 西渡;;孫大雨的新詩格律理論[A];新詩研究的問題與方法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7 張靜互;;孟子“禮”概念的三重含義——作為“門”、“心”、“人倫”的“禮”與其教育內(nèi)涵[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8 魯紹臣;;P·安德森國家理論的啟示與困境[A];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第三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8年
9 唐正東;;《資本論》:馬克思新唯物主義哲學發(fā)展的第四個階段[A];第五屆馬克思哲學論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研究會議論文集(下)[C];2005年
10 史曉宇;;淺議《論語》對黨員干部素養(yǎng)的啟示[A];孔學研究(第十五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十五次暨海峽兩岸第八次孔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偉;海洋空間資源性資產(chǎn)產(chǎn)權效率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2 范江濤;駁雜與務實:《抱樸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開大學;2010年
3 王曉雪;先秦兵家治國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趙方杜;身體規(guī)訓:中國現(xiàn)代性進程中的國家權力與身體[D];南開大學;2010年
5 徐媛媛;德爾斐神諭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劉明輝;魏晉士人政治心態(tài)類型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代俊蘭;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及當代價值[D];南開大學;2010年
8 謝華;《長物志》造園思想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9 傅建安;20世紀中國文學都市“巫女”形象論[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10 李樂;宋代書籍編輯思想研究[D];武漢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鑫;清代以來恩施市城鎮(zhèn)景觀演變解析[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李彬;舞龍快樂合作式教學模式在上海市部分中學課外體育活動中開展的實驗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3 周玉英;陳染小說創(chuàng)作論[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田斌;儒家文化與中國國家形象重塑[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王經(jīng)芹;中西義利觀及其對外交政策影響的比較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李婷婷;《八月之光》中種族歧視下一個混血兒的悲劇[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7 譚卓華;從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對陶淵明精神家園的守望[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梁艷;尋求和諧之殿堂——生態(tài)女性主義完整性訴求[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劉麗紅;生命的探索——歐茨悲劇藝術展現(xiàn)生存危機[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谷李煒;包裝設計中書法應用之研究[D];浙江農(nóng)林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金花;;希臘神話中的女性表現(xiàn)出的女權意識[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2 溫乃楠;;傳媒文本中女性“刻板”形象的心理學分析[J];知識經(jīng)濟;2008年05期
3 田永麗;;從“女仆”到“女神”——張煒近期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女性形象轉變[J];當代小說(下);2010年03期
4 臧小艷;;解讀路遙作品的“女神”原型[J];時代文學(上半月);2011年02期
5 郭亞玲;;苔絲和游苔莎與其原型月亮女神的比較[J];作家;2009年14期
6 郭亞玲;任宇紅;;游苔莎女神形象解讀[J];名作欣賞;2009年12期
7 劉曉紅;;試論《四世同堂》中女性形象[J];學理論;2010年01期
8 張淑梅;;中國北方少數(shù)民族民間文學中的女性形象芻議[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9 孟麗花;;失聲的一群:歷史正劇中的女性形象[J];電影文學;2011年15期
10 郭麗萍;郭麗冰;;兩極女性形象在“三言”中的融合[J];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邵朝霞;;中國大學生英語詞匯習得“石化”認知研究[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郭平生;孫卓;陳奕衛(wèi);鄭志豪;;納米碳基膜為陰極二極管型場發(fā)射顯示器原型的研制[A];納米材料和技術應用進展——全國第三屆納米材料和技術應用會議論文集(下卷)[C];2003年
3 曾建彬;;下義關系的認知語義研究[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4 劉美婷;宋廣文;李朝旭;;大學生“仁”概念的原型初探[A];中國社會心理學會2008年全國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8年
5 ;原型研究[A];首屆《西游記》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6年
6 王招榮;趙宏杰;張笑波;雷鈞濤;林宇春;張華;;證候的模型觀、原型與建模方法簡介[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中醫(yī)診斷學分會第十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7 王立平;何守才;;EDBS的客體原型[A];第九屆全國數(shù)據(jù)庫學術會議論文集(下)[C];1990年
8 梅青;;馬六甲海峽的華人會館[A];建筑史論文集(第12輯)[C];2000年
9 江耀祖;吳英卓;徐勤勤;黃國兵;於三大;;三峽船閘關鍵水力學問題研究[A];“三峽工程建成后對長江中游的影響”專題論壇——2007中國科協(xié)年會分論壇之十論文集[C];2007年
10 江耀祖;吳英卓;徐勤勤;黃國兵;於三大;;三峽船閘關鍵水力學問題研究[A];三峽工程建成后對長江中游的影響——2007中國科協(xié)年會分論壇之十論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丁 潔;讓女性形象在熒屏綻放真善美[N];中國藝術報;2006年
2 本報特約記者 周曄 林林;誰是大眾傳媒中的女性形象?[N];文藝報;2000年
3 溫亞軍 鄧暉;教育題材中的女性形象[N];中國文化報;2006年
4 陸敏;淺談媒體對女性形象的表現(xiàn)及反思[N];中華新聞報;2007年
5 龔靜;她們,,“有意味的”世紀形象[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3年
6 王世枚;廣告中的女性形象與審美取向[N];中華新聞報;2004年
7 羅韻娟 謝鈺婷;網(wǎng)絡女性頻道的內(nèi)容分析與解讀[N];中華新聞報;2007年
8 文紅霞;徘徊在覺醒與迷惘之間[N];中國婦女報;2005年
9 本報記者 喬虹;中國女性形象教育工程第二階段活動啟動[N];中國婦女報;2006年
10 仁懷市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局 祁小平;淺議電視節(jié)目在女性形象重構中的偏頗[N];經(jīng)濟信息時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X;晚清文學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傳統(tǒng)再構[D];南開大學;2010年
2 黃巍;“文革”時期女性形象政治化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2年
3 王小燕;中古詩歌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4 曾靜;云南少數(shù)民族史詩歌謠中女性形象的認同研究[D];云南大學;2012年
5 趙小青;東方影像中的女性[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3年
6 蔣小平;晚明傳奇中女性形象研究[D];蘇州大學;2006年
7 曾慶香;試論新聞話語[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8 李軍;想象性書寫與邊緣性閱讀[D];吉林大學;2011年
9 李欣;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電影對女性形象的敘述與展示[D];復旦大學;2005年
10 謝紅;女性形體識別及服裝類別原型生成[D];東華大學;200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賢義;叛逆與傳統(tǒng)的雙重變奏[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2 梁曉平;從傾斜到平衡—勞倫斯小說中的女性形象[D];華北電力大學(北京);2005年
3 戴海紅;論曹禺前期戲劇的女性人物形象[D];江西師范大學;2004年
4 白軍芳;唐傳奇中的女性形象[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5 陳美珍;女性的沖決樊籬[D];四川大學;2003年
6 劉遙;倫理困境與自由危機[D];華中師范大學;2010年
7 李嶠;從文學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角度論“翻譯等值”[D];安徽大學;2004年
8 姚海燕;非自主的存在:中國古代作品中的女性形象[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9 羅燕媚;女性主義視角下的媒介跨文化研究[D];暨南大學;2004年
10 艾洪磊;曹禺、易卜生戲劇女性形象比較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09876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2098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