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文學理論論文 >

混沌中的秩序:重讀《透明物》——兼論兩個中文譯本的缺陷

發(fā)布時間:2018-05-12 22:45

  本文選題:納博科夫 + 《透明物》; 參考:《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2期


【摘要】: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的《透明物》是一部元小說風格的作品,內容隱晦,結構復雜。其敘事者具備雙重身份,小說表面來看是圍繞著主人公的四次瑞士之旅展開的有關主人公的命運故事,而深層故事卻是有關一個作家如何建構一部藝術作品的步驟勾勒。這部作品目前國內有兩個譯本,但是由于兩位譯者都沒有看出原著貌似混亂的表象下面隱藏的深層秩序,兩個譯本都在不同程度上把原作中一些關鍵性的信息當做噪音屏蔽掉了,結果徹底消解了原作中的深層故事,破壞了原作的元小說風格,讓中文譯本讀者感受到的只是一些混亂瑣碎的細節(jié)。強調秩序隱藏于混沌之中的混沌理論被認為是解讀元小說的一種有效方法,借用該理論的"神奇吸力"、"重復"和"自我組織"三個概念,認為《透明物》的各種敘事技巧使其文本結構具備"自我組織能力",召喚讀者對文本反復重讀。
[Abstract]:Vladimir Nabokov's transparent object is a metafiction-style work with obscure content and complex structure. The narrator has a dual identity. The novel is, on the surface, a story about the fate of the protagonist around his four trips to Switzerland, while the deep story is a sketch of how a writer constructs an artistic work. At present, there are two translations of this work in China, but since neither translator can see the deep order hidden beneath the seemingly chaotic appearance of the original work, In both versions, some of the key information in the original is blocked as noise to varying degrees, resulting in the complete elimination of the deep story of the original and the destruction of the metafiction style of the original. What makes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readers feel is only a few confusing and trivial details. The chaos theory, which emphasizes that order is hidden in chaos, is considered to be an effective way to interpret metafiction. The three concepts of "magic suction", "repetition" and "self-organization" of the theory are used.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various narrative techniques of Transparency make the structure of the text "self-organizing", which calls the reader to reread the text over and over again.
【作者單位】: 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蘭州大學外國語學院;
【基金】:蘭州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項目(10LZUJBWZY048)
【分類號】:I04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林莎萍;;論納博科夫的細節(jié)觀[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2 林莎萍;;《夢鎖危情》對納博科夫游戲觀的闡釋[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0年03期

3 肖誼;論納博科夫《夢鎖危情》的敘事藝術[J];外國文學研究;2002年04期

4 夏凌云;;納博科夫《透明物》的藝術性探微[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8年S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邱靜娟;;《絕望》與俄羅斯文學傳統(tǒng)的關系[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2 袁李姝;;婚姻的偶然和必然——以查理·包法利的一生為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2期

3 黃一暢;;微妙的寄主與寄生物——從《微暗的火》之文本關系看小說的解讀模式[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12期

4 張云孟;;順從與抗爭——《曼斯菲爾德莊園》、《簡·愛》女主人公形象比較[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6期

5 李冠華;何妍;;虛構與現實——略薩小說詩學探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7期

6 張競見;;從《洛麗塔》看弗拉基爾·納博科夫的零度寫作觀[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7 陳沿西;;《微暗的火》中的兩個容器意象解讀[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23期

8 林莎萍;;論納博科夫的細節(jié)觀[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9 付紅妹;;欲將心事付瑤琴——論曹文軒小說中女性形象古典美的建構[J];滄州師范?茖W校學報;2008年03期

10 赫云;;一場可怕的錯誤:《尤利西斯》與《奧德修紀》的對應[J];大連大學學報;2011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韋華;;元小說敘事——解讀納博科夫的一個視角[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霍甜甜;;《阿妲或熱情:一個家族的編年史》納博科夫的時間哲學下的敘事特點研究[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2年會論文集[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亮;流亡的詩學[D];浙江大學;2011年

2 張婷;納博科夫英語小說的后現代性[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3 金鋮;構筑想象的城堡[D];吉林大學;2012年

4 韋華;美國黑色幽默作家的元小說創(chuàng)作[D];吉林大學;2012年

5 王霞;越界的想象:論納博科夫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越界現象[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6 譚少茹;納博科夫文學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7 范昀;審美與正義[D];浙江大學;2008年

8 盧茂君;井上靖的中國題材歷史小說探究[D];吉林大學;2008年

9 樸玉;于流散中書寫身份認同[D];吉林大學;2008年

10 劉陽;小說本體論[D];復旦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唐潔;流浪方舟[D];江南大學;2010年

2 陳發(fā)超;論奧斯丁小說中的交往習俗[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李楊;《曼斯菲爾德莊園》中的帝國話語[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趙靜;奧斯丁小說的政治和道德傾向性[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程超;論王朔小說中的“我”[D];重慶師范大學;2011年

6 尹正保;“童年記憶”與中國當代小說的歷史書寫[D];暨南大學;2011年

7 劉穎潔;《追憶似水年華》中的時空建構[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8 田奇;張竹坡《金瓶梅》評點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9 陳琳;解析《洛麗塔》中的悲劇人物及其成因[D];東北林業(yè)大學;2011年

10 張佳;小說文本與電影文本的互文闡釋[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子蘇;論點摘編[J];中國比較文學;2004年01期

2 王瓊;;誰說“虛構”不是“真”?——淺析納博科夫的“虛構真實觀”[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7期

3 高孫仁;;元小說:自我意識的嬗變[J];國外文學;2010年02期

4 吳建超;;塔城春日喚昔憶 夢里杜鵑望鄉(xiāng)臺——《那一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與《菲雅爾塔的春天》主題比較研究[J];青年文學家;2009年04期

5 杜瑾煥;;尼采的叛逆精神與納博科夫的小說理念[J];前沿;2010年06期

6 張俊萍;;講述他人即講述自我——納博科夫和博爾赫斯[J];時代文學(下半月);2010年09期

7 鐘燕;;試議納博科夫與錢鐘書文學觀的異同[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0年11期

8 崔媛媛;方加勝;;元小說在網絡時代的審美能指與人學意義[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9 趙志軍;作為文學性雜語的元小說[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10 石炯;;藝術家的創(chuàng)意——構圖與混沌中的形象[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5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葛鐵鷹;;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簡評《一千零一夜》中譯本[A];國際交流學院科研論文集(第三期)[C];1996年

2 李寧;;戴著鎖鏈跳舞:意識形態(tài)操控下的《南京浩劫》改寫現象[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3 夏魯明;;文學作品姓名翻譯的探討、反思與借鑒——以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 Blood Prince的兩個中譯本為例[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唐艷芳;;試論文學翻譯中的風格傳譯——兼評The stroy of an Hour兩種中譯本[A];華東地區(qū)第6屆(泉州)翻譯研討會文集[C];2001年

5 梁素芹;曹杏;;韓禮德情景語境理論觀照下的文學翻譯——Oracles & Miracles及其中譯本《“!辟t奇跡》個案研究[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六輯)[C];2010年

6 曹嫻;;釋意理論視角下《高老頭》的兩個譯本對比分析[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7 夏魯明;;文學作品姓名翻譯的探討、反思與借鑒——以《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的兩個中譯本為例[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8 屈海燕;;馬原與毛姆的敘事藝術比較[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7.1)[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史國強邋孫福廣;《洛麗塔》的三個譯本[N];遼寧日報;2007年

2 張道興;生活與創(chuàng)作[N];解放軍報;2002年

3 肖云儒;延安文藝運動的創(chuàng)新品格[N];文學報;2002年

4 程光煒 賀桂梅 陳曉明 張器友 董學文 唐先田;文學地形圖[N];社會科學報;2002年

5 本月撰稿 王曉漁;重建文學獎的“分級制度”[N];文學報;2005年

6 孟華;為“X與Y”模式一辯[N];中華讀書報;2000年

7 王曉路;生命朝露 藝術長存[N];中國圖書商報;2007年

8 劉燕;先談藝術,再說收藏[N];東莞日報;2008年

9 胡續(xù)冬;物之旅:植物類專欄的寫作寶典[N];第一財經日報;2008年

10 早報評論專欄朱大可;諾貝爾文學獎:一場斯德哥爾摩游戲[N];東方早報;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魏慧梁;從安德烈·勒菲弗爾的翻譯四層次比較《麥田里的守望者》的中譯本[D];河北大學;2011年

2 李瑩瑩;[D];鄭州大學;2000年

3 李靖;從目的論角度評析《海狼》的兩個中譯本[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4 朱勝超;The Portrait of a Lady兩種中譯本的比較研究[D];上海海運學院;2001年

5 曹軍;從《呼嘯山莊》兩個中譯本看英語文學文本漢譯的結構轉換[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0年

6 胡龍春;試評Bacon's Essays兩種中譯本[D];上海海運學院;2001年

7 趙挺;從翻譯轉換理論看兩個簡愛中譯本的對比[D];遼寧師范大學;2012年

8 夏曉榮;從語境空間視角看《德伯家的苔絲》三個中譯本的注釋[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1年

9 楊倩;改寫理論視角下《格列佛游記》兩個中譯本的對比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10 杜珊珊;《呼嘯山莊》三個中譯本的歷時語料對比分析[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

本文編號:188048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188048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f90bd***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