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復調到對位法——薩義德對巴赫金理論的揚棄
本文選題:復調理論 + 對位法。 參考:《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年02期
【摘要】:復調理論貫穿了20世紀西方文論史,始于巴赫金,由薩義德來謝幕。巴赫金的復調理論是對話性思維,是作者、主人公的對話,側重作者與作品;薩義德的對位法是聯(lián)系性思維,是東方與西方的對話,側重讀者和世界:二者在認識論上都基于客體的主體性,二者在方法論上都向文本外部拓展,注重事物間的聯(lián)系,重視社會分析、歷史溯源、同時性共存。但二者在東方觀、體系性和破立之道上存在分歧,薩義德的對位法從三方面發(fā)展了巴赫金的復調理論:掙脫歐洲中心傾向,放眼東方;打破整體性系統(tǒng),關注局部;摧毀權威,有虛無主義傾向。
[Abstract]:Polyphonic theory runs through the history of western literary theory in the 20 ~ (th) century, beginning with Bakhtin and coming to an end by said. Bakhtin's polyphonic theory is a dialogical thinking, a dialogue between the author and the protagonist, with emphasis on the author and the works. Focus on the reader and the world: both epistemology are based on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object, both in methodology to the text external expansion, pay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ngs, social analysis, historical origin, coexisting at the same time. However,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in the view of the East, systematicness and break-up. Saeed's antithesis develops Bakhtin's polyphony theory in three aspects: break free from the European central tendency, look eastward; break the whole system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part; destroy authority. There is a nihilistic tendency.
【作者單位】: 廣東警官學院公共課部;中山大學中文系;
【基金】:2014年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薩義德批評理論研究及其中國化應用”(GD14CZW01) 2013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當代文論與‘去黑格爾化’研究”(13BZW004)
【分類號】:I0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寇國慶;薩義德論知識分子[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2 汪楊;“飄”年代的女性物語——對林白小說的再解讀[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3 陳占彪;;王的諍臣——胡適論知識分子的角色及使命[J];安徽史學;2009年01期
4 汪明香;從“文化帝國主義”到“跨文化傳播”[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年01期
5 孫妮;評《三位女性的文本與帝國主義的批判》譯本——兼論西方文論的翻譯標準[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6 孫妮;;V.S.奈保爾《模仿者》的多重主題解讀[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7 褚蓓娟;;海勒筆下的女性[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8 韓亞文;跨文化交際中的誤征探析[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9 徐在中;;從《魯賓遜漂流記》看西方殖民過程[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10 郭丹;;漂泊在失憶之城里的“外省人”——從“外省人”的寫作身份比較朱天心、林白的小說[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趙勇;;從知識分子文化到知道分子文化——大眾媒介在文化轉型中的作用[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上)[C];2012年
2 梁迎春;;論魯迅雜文中的理解訴求[A];魯迅與“左聯(lián)”——中國魯迅研究會理事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3 趙勇;;學者上電視與知識分子的缺席——以《百家講壇》為例[A];和諧社會:社會建設與改革創(chuàng)新——2007學術前沿論叢(下卷)[C];2007年
4 何小菲;;“雜交性”策略在跨文化符碼中的運用及受眾的解讀——北京奧運會吉祥物案例研究[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Ⅱ)[C];2006年
5 林鐵;;媒介知識分子:公共性與議程設置[A];湖南省美學學會、文藝理論研究會2010年年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6 陳賢君;;利用基督征服世界——美國對華宣教運動中的殖民主義思潮及其流變[A];“傳教運動與中國教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7 魯明軍;;誰之批判?何種現(xiàn)代性?——當代藝術批評的價值重思與實踐檢省(1990-)[A];中央美術學院青年藝術批評獎獲獎論文集[C];2008年
8 葛士恒;;后殖民語境下的文化資本爭奪戰(zhàn)——對“中國符號”熱的再探討[A];中央美術學院青年藝術批評獎獲獎論文集[C];2008年
9 白草;;張承志視野中的魯迅形象[A];第十四次全國回族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10 丁國旗;;馬克思主義文藝學中國化的理論思考[A];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新時期文學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反思[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金哲;平面化: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付明端;從傷痛到彌合[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蘇勇;解構批評:形態(tài)與價值[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苗永敏;拒絕妥協(xié)[D];蘇州大學;2010年
5 黃芳;跨語際文學實踐中的多元文化認同[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張紅峰;大學組織變革中的博弈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7 張雪艷;中國當代漢族作家的“少數(shù)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傅美蓉;從反再現(xiàn)到承認的政治[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9 劉佳;黑澤明作品的美學特質及其對當代中國電影的啟示[D];南開大學;2010年
10 劉軍;顧憲成與晚明東林運動——傳統(tǒng)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顧博;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理論探析[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高佳;自我發(fā)現(xiàn)歷程—《藻海無邊》與《野草在歌唱》中的身份危機[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吳燕;印度民族道路之探討[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孫笑晨;白色陰影下的回歸—小說《黎明之屋》的后殖民解讀[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盧春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義務[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6 殷婷婷;黑白世界中的自我尋找——解讀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身份認同問題[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楊哲梅;后殖民女性主義視野下的《女勇士》[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8 王政吉;東方主義在《女勇士》中的解構:性別、種族和文化[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9 王君;論詹姆遜的全球化文化思想[D];湘潭大學;2010年
10 黃曉輝;“美國公眾的良心”[D];湘潭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耿波;;巴赫金美學中的“聚置”詩學模式[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0年01期
2 D.E.維康;王靜;;我者自述之———巴赫金視角觀照下的敘事身份[J];敘事(中國版);2010年00期
3 文浩;;巴赫金審美建構論探析[J];理論與創(chuàng)作;2010年03期
4 簡圣宇;;略談國內的巴赫金理論研究——1982年至2010年[J];高校社科動態(tài);2010年04期
5 馬君;;淺析巴赫金對話與狂歡中的人本思想[J];東方企業(yè)文化;2010年10期
6 沈華柱;巴赫金語言思想的哲學基礎及對傳統(tǒng)語言哲學的批判[J];九江師專學報;2000年04期
7 賈奮然;;試論巴赫金的對話藝術思維[J];文學前沿;2000年01期
8 曾軍;在審美與技術之間——巴赫金對形式主義“純技術(語言)”方法的批評[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9 梅蘭;國外巴赫金研究概況[J];外國文學研究;2001年04期
10 曾軍;“復調”和“狂歡化”——巴赫金的“超技術(語言)”批評及其在巴赫金文論思想體系中的地位[J];荊州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齊效斌;;巴赫金符號學思想初探[A];全國語言與符號學研究會第五屆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2年
2 姚文放;;文化在文學領域中的表達——巴赫金的啟示[A];2005:發(fā)展·和諧·公正——江蘇省社科類學會學術年會成果薈萃[C];2005年
3 曾軍;;問題意識的對話——關于中國巴赫金接受30年的回顧與反思[A];生命、知識與文明: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9年
4 劉晗;;雙重批判與反思中的理論建構——巴赫金話語理論研究之一[A];湖南省美學學會、文藝理論研究會2010年年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5 田春鳳;;巴赫金的對話理論與圣經詮釋[A];基督教思想評論第四輯[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與俄羅斯文論家談論巴赫金[N];中華讀書報;2005年
2 廖四平;獨樹一幟的巴赫金研究[N];文藝報;2009年
3 錢中文;“我們這些人實際上生活在兩種現(xiàn)實里面”[N];中華讀書報;2000年
4 劉文飛;彼岸的巴赫金[N];中華讀書報;2001年
5 錢中文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理論是可以常青的[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6 錢中文;巴赫金研究的新成果[N];中華讀書報;2002年
7 ;狂歡理論是“想像催生”的嗎?[N];社會科學報;2004年
8 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季水河 劉中望;學術對話·學理詮釋·學科建設[N];社會科學報;2004年
9 本報駐俄羅斯記者 馬劍;中國成就舉世矚目[N];人民日報;2001年
10 張開焱;學會在開放中封閉[N];文藝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宋春香;狂歡的宗教之維—巴赫金狂歡理論研究[D];中國人民大學;2008年
2 凌建侯;話語的對話本質[D];北京外國語大學;1999年
3 張素玫;與巴赫金對話[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4 吳承篤;巴赫金詩學理論概觀[D];山東大學;2006年
5 周衛(wèi)忠;巴赫金詩學的雙重性思想[D];浙江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濟遠;試論巴赫金的文學觀[D];曲阜師范大學;2000年
2 程軍;巴赫金“對話”美學研究[D];安徽大學;2004年
3 文浩;巴赫金主體性思想初探[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4 陳瑞煊;巴赫金主體建構理論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7年
5 袁建軍;巴赫金對話與狂歡化理論中的人本觀[D];江西師范大學;2003年
6 林衛(wèi)星;論巴赫金詩學的主體間性[D];華僑大學;2011年
7 何勤;身體狂歡——巴赫金的邊緣人生論[D];西北大學;2010年
8 蔣三軍;巴赫金語言哲學思想中的馬克思主義思想[D];吉林大學;2011年
9 王春輝;論巴赫金的文學觀[D];曲阜師范大學;2002年
10 陳然興;形式即邊緣[D];西北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88018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1880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