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形態(tài)對翻譯的操控——魯迅翻譯思想及翻譯實踐研究
本文選題:意識形態(tài) 切入點:操控 出處:《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學報》2007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意識形態(tài)是連接理論與實踐、觀念與行動的橋梁,在翻譯領域,意識形態(tài)不僅決定了譯者的翻譯目的、譯文選材和翻譯策略,也決定了他對原文中語言和論域等有關問題的處理方法。魯迅的相關譯論精辟深刻,無不烙著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政治的印記,無不體現(xiàn)他崇高的革命意識和社會責任感。譯作《哀塵》和《月界旅行》的文本分析進一步闡釋了意識形態(tài)操控下魯迅翻譯思想及翻譯方法的具體體現(xiàn),以及隱藏在文字背后的政治關系和意識形態(tài)紛爭。
[Abstract]:Ideology is the bridge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concept and action.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ideology not only determines the translator's purpose, selection of translation material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t also determines his approach to the problems related to language and discourse in the original text. Lu Xun's relevant translation theory is so incisive and profound that it bears the imprint of ideology and social politics. All of them embody his lofty sense of revolutionary consciousness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 text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ed works "mourning Dust" and "Moon Travel" further illustrates the concrete embodiment of Lu Xun's translation thought and translation method under the control of ideology. And hidden behind the text of political relations and ideological disputes.
【作者單位】: 浙江大學
【分類號】:H059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雷亞平,張福貴;文化轉(zhuǎn)型:魯迅的翻譯活動在中國社會進程中的意義與價值[J];魯迅研究月刊;2000年12期
2 崔永祿;魯迅的異化翻譯理論[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建龍;翻譯中的意義選擇[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年01期
2 鄭玲;從目的論看漢英翻譯中的文化傳輸——兼評《京華煙云》中的翻譯策略[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3 鳳群;認知語用學中的翻譯觀[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4 陳習芝;從意識形態(tài)的角度解讀龐德的詩歌翻譯[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5 涂傳娥;;淺談解構(gòu)主義翻譯觀[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6 趙秀明;張文斌;;從翻譯的目的論角度重新審視嚴譯名著《社會通詮》[J];安陽工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7 張道振;;論周作人的兒童文學翻譯思想[J];安陽工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8 譚蓮香;爐火純青 形神兼似——《匆匆》張培基英譯本賞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9 季水娟;《中圖法》應修改“魯迅專類”[J];圖書與情報;2002年03期
10 李坤;;漢譯押韻英語廣告的影響因素及翻譯策略[J];成都紡織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陸剛;;等效理論張力下的翻譯認同[A];福建省首屆外事翻譯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于蘭;;中西文化浸潤下的英譯本《圍城》——從小說的特點及文化內(nèi)涵分析英譯本[A];福建省外文學會2007年會暨華東地區(qū)第四屆外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 鄧云麗;;在文化背景下的翻譯更新[A];福建省外文學會2007年會暨華東地區(qū)第四屆外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夏貴清;;大翻譯家翻譯有多快?——兼評250—300[A];貴州省翻譯工作者協(xié)會第6屆會員代表大會暨2007年翻譯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5 劉祥清;;中國翻譯地位的歷史演進[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胡德香;;解讀錢鐘書的文化翻譯批評[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朱健平;翻譯的跨文化解釋[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2 賀顯斌;論權(quán)力關系對翻譯的操控[D];廈門大學;2004年
3 林星;近代福建城市發(fā)展研究(1843-1949年)——以福州、廈門為中心[D];廈門大學;2004年
4 侯國金;語用標記等效原則[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5 陳歷明;翻譯:作為復調(diào)的對話[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4年
6 楊元剛;英漢詞語文化語義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7 酈青;李清照詞英譯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8 李占喜;翻譯過程的關聯(lián)—順應研究—文化意象處理舉隅[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5年
9 蔣向艷;向著中西文化“第三元”的自覺探尋[D];復旦大學;2005年
10 王勤玲;幽默言語的認知語用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程漫春;以過程為取向的翻譯研究方法——兼對《飄》中譯本的過程取向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1年
2 Jiang Zhongjie;[D];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2001年
3 段文靜;《駱駝祥子》英譯本比較研究[D];上海海運學院;2001年
4 鄔若蘅;組合關系與聚合關系在詩歌翻譯中的應用[D];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2年
5 曾奇;《儒林外史》英譯本中文化詞語的翻譯[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6 劉心蓮;理解抑或誤解[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7 連美麗;科技英語中的省略現(xiàn)象及其翻譯[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2年
8 李林波;唐詩中典故的英譯[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9 俞建青;譯者在文學翻譯中的角色[D];浙江大學;2002年
10 周丹;情景模式——可操作的翻譯單位[D];浙江大學;2002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婷;;無情、無奈還是無愧:——從意識形態(tài)角度探究《吾國與吾民》漢譯本[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2期
2 謝曉云;;改寫理論視閾下看林紓對原作的操控[J];現(xiàn)代企業(yè)教育;2008年20期
3 王鳳霞;;魯迅早期翻譯的意識形態(tài)操控[J];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4 馬錦然;劉杰輝;;翻譯批評與意識形態(tài)——以林紓為個案[J];作家;2009年20期
5 王玲英;嚴復翻譯之“信”與意識形態(tài)操控[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05年04期
6 周寧;;意識形態(tài)對翻譯的操控——魯迅翻譯思想及翻譯實踐研究[J];廣東外語外貿(mào)大學學報;2007年01期
7 李青蔚;;從改寫理論看郭沫若的翻譯[J];文學教育(中);2010年04期
8 王蕾;;操控性改寫理論與中國近代翻譯活動[J];湘潮(下半月)(理論);2009年08期
9 朱斌;;意識形態(tài)觀照下的史耐德譯本選擇研究[J];劍南文學(經(jīng)典教苑);2011年07期
10 王登文;郭亮;;論意識形態(tài)對翻譯實踐的操控[J];忻州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吳秀英;;對《中國日報》和《紐約時報》關于5.12四川地震后災區(qū)調(diào)整計劃生育政策報道的比較分析[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2 司顯柱;;論語境的層次性對翻譯的張力關系[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劉芳;;論規(guī)范對翻譯事件的影響——董秋斯翻譯個案研究[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郭秀珍;;兩篇新聞報道的批評性分析[A];第六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5 ;屠岸發(fā)言[A];吟誦經(jīng)典、愛我中華——中華吟誦周論文集[C];2009年
6 徐英;;新聞翻譯中的框架重構(gòu)問題[A];全國首屆翻譯碩士(MTI)教育與翻譯產(chǎn)業(yè)研討會會議手冊[C];2009年
7 辛斌;;批評性語篇分析的社會-認知取向[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8 孫丹楓;;淺析龐譯《論語》之特色——龐德個性化解讀對《論語》譯本翻譯取向的決定作用[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四輯)[C];2009年
9 齊效斌;;巴赫金符號學思想初探[A];全國語言與符號學研究會第五屆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2年
10 陸少兵;;法庭語境中預設的心理認知[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胡為雄;關于漢譯中的“意識形態(tài)”一詞[N];學習時報;2008年
2 譚學純;歷史與修辭相遇[N];光明日報;2005年
3 秦暉;現(xiàn)代公民如何弘揚“漢語文化”?[N];南方周末;2007年
4 王焱;“有話好好說”與“讀書先須識字”[N];南方周末;2007年
5 思郁;黃子平緣何害怕寫作?[N];中華讀書報;2006年
6 董琨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副所長 研究員 博導);瑕不掩瑜的優(yōu)秀辭書[N];中華讀書報;2007年
7 本報高級編輯 鄭榮來;“老外”是貶義詞嗎[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7年
8 連錦添;兩岸文通:你的話語我懂[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0年
9 上外高級翻譯學院翻譯研究所 謝天振;文化轉(zhuǎn)向:當代西方翻譯研究新走向[N];社會科學報;2007年
10 劉青;重視7±2法則 讓自己生動起來[N];中國證券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鳴;操控理論視角觀照下當代中國的外國文學翻譯研究(1949-2008)[D];山東大學;2009年
2 賀顯斌;論權(quán)力關系對翻譯的操控[D];廈門大學;2004年
3 曾慶香;試論新聞話語[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李桔元;廣告語篇中的意識形態(tài)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5 吳,
本文編號:160352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1603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