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處身與翻譯研究
本文關(guān)鍵詞:文化處身與翻譯研究 出處:《當代文壇》2015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羅賓遜與龐德 具身性 翻譯研究 意義與理解
【摘要】:身體構(gòu)成了我們理解世界以及文本世界的結(jié)構(gòu)性視域。身體和心靈/理性是一個復合統(tǒng)一體,彼此間并沒有我們一見就賦予它們的那種顯而易見的界限。認知本身內(nèi)涵了軀體因素,意義是語言使用者用軀體所感受到的意義。道格拉斯·羅賓遜的"軀體翻譯",龐德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翻譯實踐,以及梅洛-龐蒂的知覺現(xiàn)象學把我們重新拉回到存在的基礎層面,讓我們從人的文化具身性去思考讀者與文本、譯者與原文之間的關(guān)系,這不僅有助于給長期局限于概念化的翻譯研究提供一種基礎性的入思路徑,而且也會推動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一座語言、意義與軀體共現(xiàn)的無意識冰山。
[Abstract]:The body consists of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and the text worl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ructural body and mind / reason is a composite unity, and we see each other without boundaries will give them that obviously. The connotation of the body itself cognitive factors, meaning by language users feel physical significance. Douglas Robinson's translation of "body" Pound China translation practice of classical poetry, and Melo - Ponty's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takes us back to the basic level of existence, let us from the cultural embodiment to think the reader and the tex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ranslator and the source text, which not only contributes to the long-term study on limitations in translation the concept of a fundamental thinking path, but also will push us to find a body language, meaning and co-occurrence of unconscious iceberg.
【作者單位】: 電子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關(guān)于翻譯與意義的生成本體論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批準號:11XYY003)
【分類號】:I046;H315.9
【正文快照】: 了認知過程中軀體滲透性以及對一種充滿人性化的存在語引言言觀之訴求。人是體驗中和行動中的主體。軀體在人對世只要原文不能外在于讀者而存在,它就不是客觀的。界的體驗過程中始終扮演著最重要的角色。存在論重視同樣,只要譯文不能獨立于譯者的周遭世界,它就不具備純“在者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鄭海凌;譯者的形象[J];中國比較文學;2004年01期
2 王寅;體驗哲學:一種新的哲學理論[J];哲學動態(tài);2003年07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君;;論體驗哲學理論對大學英語教材建構(gòu)的啟示[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2 黃河;;龐德對《落葉哀蟬曲》英譯本的改寫策略[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7期
3 趙旭;;龐德在《華夏集》翻譯中對中國文化的誤讀[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11年05期
4 王東梅;;動態(tài)話語中隱喻的鑒別機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5 丁琪;黃淑琴;;基于體驗哲學探討英文電影教學[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6 劉響慧;;操控理論下的龐德《大學》譯本[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7 劉壇孝;董維山;;當代漢語新詞語義模糊性的體驗哲學思辨——以“山寨x”詞串構(gòu)式為例[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8 胡良驥;;龐德翻譯中主體審美的彰顯[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9 陳大亮;;“境界”的審美特征及其在翻譯鑒賞、批評與創(chuàng)作中的運用[J];大連大學學報;2011年04期
10 賀鴻莉;;龐德古詩翻譯中的意象傳遞[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年01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彭懿;英漢膚覺形容詞的認知語義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2 李良炎;基于詞聯(lián)接的自然語言處理技術(shù)及其應用研究[D];重慶大學;2004年
3 張洪芹;動態(tài)詞義識解論[D];河南大學;2007年
4 曾建彬;下義關(guān)系的認知語義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5 段峰;透明的眼睛:文化視野下的文學翻譯主體性研究[D];四川大學;2007年
6 趙宗金;心理學的意義空間[D];吉林大學;2008年
7 郭繼民;莊子哲學的后現(xiàn)代解讀[D];山東大學;2008年
8 冷惠玲;論譯者風格批評[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9 張慧琴;高健翻譯協(xié)調(diào)理論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10 劉慶元;《小說月報》(1921-1931)翻譯小說的現(xiàn)代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麗雯;說海透珠——論吳興華的作品[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張俊霞;從李杜詩歌中意象的英譯看韋努蒂的異化翻譯觀[D];四川外語學院;2011年
3 聶敬磊;從改寫論視角看龐德的中國古典詩歌翻譯[D];廣西民族大學;2011年
4 周曉春;論意識形態(tài)對文學翻譯的操控[D];安徽大學;2011年
5 單成蔚;小學語文體驗式教學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1年
6 何娟;原型范疇理論及模因論視域下的語碼混用[D];西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閆培瑜;接受美學理論視角下中國古典詩詞翻譯策略的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0年
8 鄒少芹;論龐德對《論語》的創(chuàng)造性翻譯[D];廣東商學院;2011年
9 張文斐;動態(tài)意義觀下中國古典詩詞的翻譯策略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1年
10 王一杰;從概念整合理論看兩版英譯《紅樓夢》的判詞翻譯對比[D];中南民族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王寅;Lakoff & Johnson筆下的認知語言學[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1年04期
2 王東風;譯家與作家的意識沖突:文學翻譯中的一個值得深思的現(xiàn)象[J];中國翻譯;2001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謝天振;陳浪;;在翻譯中感受在場的身體——讀道格拉斯·羅賓遜的《譯者登場》[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年09期
2 向剛;;拜見羅賓遜一家[J];視聽技術(shù);2008年03期
3 鮑曉英;;搖擺——翻譯中的非理性和理性力量——讀道格拉斯·羅賓遜的《翻譯和“搖擺”問題》[J];中國翻譯;2012年04期
4 王巾;;論羅賓遜的“翻譯身體學”理論[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2年07期
5 ;漫畫[J];南風窗;2013年12期
6 翼謀;《劍橋經(jīng)濟學刊》出版專號紀念喬安·羅賓遜[J];社會科學輯刊;1984年05期
7 李楊;痛苦與幽默的交融──艾·阿·羅賓遜詩歌賞析[J];山東外語教學;1995年04期
8 劉重德;羅賓遜對譯者兩種傾向的論析及其翻譯新論[J];外語研究;1998年02期
9 QQ糖;;《拜見羅賓遜一家》[J];英語大王;2007年11期
10 ;勇往直前 片名:拜見羅賓遜一家[J];新少年;2008年05期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杜婕;羅賓遜“飛躍”前輩[N];中國體育報;2006年
2 宮敬才;瓊·羅賓遜夫人未獲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的玄機[N];中華讀書報;2012年
3 記者 吳丹 實習記者 錢夢妮 邱妍;每一只貓都是獨特而唯一的[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12年
4 記者 陳威華 陸大生;與中國合作富有成效[N];人民日報;2002年
5 本報記者 劉柳;康妮·羅賓遜:起訴3C聯(lián)盟難有勝算[N];財經(jīng)時報;2005年
6 楊琳樺;“出多少信息費”是最優(yōu)決策?[N];中國煤炭報;2009年
7 記者 尚陵彬;郝林海會見杰西斯·羅賓遜[N];寧夏日報;2012年
8 宋潔云;美國首位“網(wǎng)絡殺人魔”被起訴[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0年
9 伯潤達·古德曼邋(王繁 編譯);誰來治愈工作狂?[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07年
10 佚名;聘一個昆蟲鐘點工[N];大眾科技報;2005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閆一煒;羅賓遜悲劇詩學[D];廣東商學院;2011年
2 李艷;道格拉斯·羅賓遜翻譯身體學研究[D];山西大學;2011年
3 趙新蘭;地方理論視角下的羅賓遜《管家》解讀[D];湖南師范大學;2013年
4 景朝亮;充滿矛盾的人生和寫作[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6年
5 陳玉洪;旁觀時代的詩人[D];蘭州大學;2006年
6 郭麗梅;瑪麗蓮·羅賓遜《持家》之文學倫理學解讀[D];首都師范大學;2014年
7 楊陽;從生態(tài)批評視角解讀《管家》[D];鄭州大學;2014年
8 段紹俊;E.A.羅賓遜詩歌的弗洛伊德解讀[D];云南師范大學;2008年
9 劉文婷;對于埃德溫·阿靈頓·羅賓遜詩歌的存在主義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徐麗;瑪麗蓮·羅賓遜小說中的基督教思想[D];鄭州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37099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1370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