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化與夷化之間—王維《輞川集》兩英譯本比較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12-26 20:21
本文關鍵詞:歸化與夷化之間—王維《輞川集》兩英譯本比較研究 出處:《華僑大學》2014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輞川集》 翻譯 歸化與夷化 余寶琳 宇文所安
【摘要】:王維被譽為盛唐時期最著名的詩人之一,幾乎是一個全才型的藝術家,詩歌、音樂、繪畫兼擅。其山水詩造詣尤精,被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其中,又以《輞川集》組詩最為出彩!遁y川集》組詩作為王維山水詩的代表之作,自從介紹到西方之后就有很多學者陸續(xù)翻譯過,吸引了許多國內外讀者,然而其譯作研究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本文選取余寶琳和宇文所安兩個《輞川集》英譯本,以劉若愚的歸化(naturalization)與夷化(barbarization)理論為此研究的理論基礎,通過微觀與宏觀兩大視角,,具體從音律、選詞、語法、典故、意象五個方面來比較分析兩個譯本,并嘗試探討譯本存在異同之處的原因。 通過對這兩個譯本的比較及分析,筆者發(fā)現(xiàn)余寶琳和宇文所安都屬于批評型翻譯家(critic-translators),因此兩譯本均帶有“夷化”色彩。但由于二者的譯法不同,兩譯本仍存在不少差異。大體來說,余寶琳的譯本體現(xiàn)了其傾向于用“夷化”的方法進行翻譯,而宇文所安則較喜歡采用“歸化”譯法。但這種劃分并不是絕對的,在處理原詩的某些詞句時,他們反而采用了相反的譯法。因此,這兩個《輞川集》英譯本并不是絕對“歸化”或是完全“夷化”的產物,而是介于兩個極端之間。 譯者的學術背景、文化身份、個人審美及讀者對象是造成兩譯本異同的關鍵因素。余寶琳是一位華裔漢學家,精通中、英文,具備一定的語言和文化優(yōu)勢,較容易捕捉到原詩里特有的表達和意境?紤]到譯本的目標讀者多為研究中國古典詩歌的學者及譯者,余寶琳在翻譯時多采用“夷化”的方式以保留原詩特色;而宇文所安為了彌補其母語非中文的劣勢,在翻譯過程中常使用“歸化”譯法,以使其譯本能為多數(shù)英語讀者及學生接受。
[Abstract]:Wang Wei 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poets in the Tang Dynasty, is almost a versatile artist, poetry, music, painting and good. The landscape poetry attainments especially fine, known as "Painting-in-poetry, There is poetry in a painting". Among them, the "Wang Chuan Ji" most colourful poems. "Wang Chuan set" as the representative poems of Wang Wei s landscape poetry works, there are many scholars translated since introduced to the west, has attracted many domestic and foreign readers, but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did not get enough attention.
【學位授予單位】:華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H315.9;I04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靳乾;張燁;;論典籍詩歌英譯過程的情感傳達——以王維的《輞川集》為個案研究[J];衡水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2 卓振英;漢詩英譯中的風格變通[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年10期
本文編號:133871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1338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