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中的隱喻及其翻譯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11-23 10:33
本文關鍵詞:唐詩中的隱喻及其翻譯研究
【摘要】:隱喻是語言中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不同的語言體系包含著不同的隱喻體系!半[喻”一詞最早起源于希臘語,本意是“由此及彼”。其實,早在兩千年前隱喻研究就受到了學者們的關注。傳統(tǒng)的觀點認為隱喻只是一種修飾語言的修辭手段,但是隨著對隱喻研究的深入,人們對隱喻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觀。認知學家認為,從認知學的角度來說,僅僅將隱喻作為修辭學的一個概念是不科學的,因為它忽視了隱喻的本質,即其認知性質。1980年,拉科夫和約翰遜合著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出版。在本書中,他們首次提出了“概念隱喻”這一理論。在這一理論中,拉科夫和約翰遜很有見地的指出,隱喻并非像傳統(tǒng)所認為的那樣是一種修辭手段,而是一種認知手段。隱喻不僅存在于文學作品之中,而且存在于日常語言中。在現(xiàn)實生活中,隱喻是無處不在的,可以說人類的整個概念系統(tǒng)都是建立在隱喻基礎之上的。隱喻的心理運作機制是通過一個概念域向另一個概念域的結構映射,其實質就是用一個具體的概念來理解另一個抽象的概念。基于這樣的認知,隱喻的翻譯就不只是修辭層面上的語言符號轉換問題,譯者必須從認知的角度深入了解隱喻產生的心理基礎,并根據(jù)隱喻的心理運作機制來制定具體的翻譯策略。隱喻翻譯的譯文必須為讀者所感知,才能獲得意義,才是一篇成功的翻譯。 詩歌是隱喻的海洋,尤其是中國古典詩歌更是包含了大量的隱喻。唐詩作為中國古典詩歌的一座高峰,隱喻的使用處處皆是。詩人們經常用隱喻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托物言志。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結晶,唐詩中包含了大量的帶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色彩的隱喻。這些隱喻的來源十分豐富,有些與中國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有關,有些與中國的宗教有關,有些則來源于中國的神話故事和傳統(tǒng)典故。由于生活環(huán)境的不同,宗教信仰的不同,語言和文化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方讀者認知的不同。在對待同一隱喻時,中西方讀者可能會產生不同的認知,因此外國讀者很難理解唐詩隱喻的深層含義,要翻譯這些隱喻也就變得十分困難。在處理唐詩隱喻翻譯的時候,我們除了要讓外國讀者理解并感知唐詩隱喻所蘊含的深層意義而且不破壞原詩的意思,同時能夠傳遞原詩所蘊含的文化,能夠讓外國讀者得到知識和文化的雙重享受,這就需要譯者從認知的角度來分析中西隱喻的異同點及其產生的心理基礎,實現(xiàn)原文與譯文隱喻概念域之間的對等映射。只有這樣,翻譯的譯文才能被讀者所感知。 本論文第一章為引言,介紹了本論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義以及論文結構,目的是通過概念隱喻這一理論對唐詩隱喻翻譯進行探析研究,總結出幾種行之有效的翻譯策略,從而能夠幫助外國讀者更好地理解和感知唐詩隱喻。本論文第二章為文獻綜述,介紹了傳統(tǒng)的隱喻觀點,國內研究現(xiàn)狀和國外研究現(xiàn)狀。 本文的第三章為理論框架,介紹了概念隱喻理論,概念隱喻理論的三個分類,紐馬克的隱喻翻譯觀和許淵沖的詩歌翻譯原則。拉科夫和約翰遜認為隱喻是一種認知手段,并將概念隱喻分為三個類別:方位隱喻,結構隱喻和實體隱喻。方位隱喻是指運用上-下,前-后,深-淺,中心-邊緣等空間方位的概念來理解另一概念系統(tǒng),比如“快樂是向上的,悲傷是向下的”。結構隱喻是指用一種概念的結構來構造另一種概念,使兩種概念相疊加,將所談論的一種概念的各方面的詞語用于談論另一種概念,比如“時間就是金錢”。實體隱喻是指人們把無形的、模糊的感情、思維、事件等抽象概念看作具體的有形的實體,比如唐朝詩人李白就將“鄉(xiāng)愁”這一抽象的情感視作具體的實體“明月”。關于隱喻翻譯,紐馬克提出了七種翻譯方法,即在目的語中重現(xiàn)相同喻體、用目的語中的標準喻體取代源語中的標準喻體、用明喻代替隱喻保留喻體、用明喻和喻底結合翻譯隱喻、將隱喻轉化為喻底、省略法以及隱喻同喻底結合。關于詩歌翻譯,許淵沖則提出了“音美,形美,意美”的“三美”原則。 本論文第四章探析了唐詩中隱喻的來源。唐詩隱喻的來源多種多樣,如來源于自然環(huán)境、人類價值觀、中國傳統(tǒng)神話故事、典故、文化風俗等。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讀者的認知也不相同。此外,本章還從方位隱喻、結構隱喻和實體隱喻的分類角度對唐詩中的概念隱喻進行了歸納,旨在幫助人們對唐詩中的概念隱喻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 在第五章,作者通過對唐詩譯文的分析研究總結了四種唐詩隱喻的翻譯策略:保留原隱喻、轉換原隱喻、釋義原隱喻以及保留原隱喻與加注相結合。 本論文第六章為結論部分,總結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內容,研究發(fā)現(xiàn)和不足之處以及對未來研究的啟示。本文以認知學中的概念隱喻理論為依托,結合紐馬克的隱喻翻譯理論和許淵沖的詩歌翻譯原則,分析研究了唐詩中的隱喻,并且總結了四種行之有效的翻譯策略,希望能夠對唐詩隱喻的翻譯有一定的啟示。本文選取的素材來自許淵沖的《唐詩三百首》,郭著章、傅惠生等編譯的《漢英對照千家詩》以及文殊、王晉熙和鄧炎昌翻譯的《唐宋絕句名篇》。
【學位授予單位】:長江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H315.9;I046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韓晶;;隱喻在詩歌中的運用[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2 胡壯麟;詩性隱喻[J];山東外語教學;2003年01期
3 劉海波;段成;;李白詩詞中的概念隱喻研究[J];沈陽大學學報;2010年01期
4 劉羽;楊文地;;概念隱喻觀照下的詩歌解讀——以李商隱的《錦瑟》為例[J];學術論壇;2011年07期
5 唐漢娟;;唐詩《琵琶行》中的概念隱喻[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6 李佐;;淺議許淵沖“三美論”在唐詩翻譯中的運用[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本文編號:121818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1218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