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聲、民族與通俗三種唱法融合的研究
本文關(guān)鍵詞:美聲、民族與通俗三種唱法融合的研究
【摘要】:當今聲樂界出現(xiàn)了各式各樣的“跨界”融合的現(xiàn)象,那么如何看待和分析這種現(xiàn)象是我這篇文章的選題原因。 通過該文的論述,打破了單純一種唱法的單調(diào)模式,為我國聲樂界的三種唱法的發(fā)展提供了理論依據(jù),提高了實際演唱技術(shù)水平,也使作曲者的作品更加的開闊,不受拘束。 該文主要用三種唱法之間的融合的幾種形式來闡釋了當今我國音樂界的“跨界”融合的現(xiàn)象。美聲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是我國聲樂表演的三種形式,流行唱法注重感情的表達,聲音依靠話筒來傳播;民族唱法注重聲音的自然與明亮,音色多甜美,字正腔圓;而美聲唱法注重聲音的共鳴和穿透力,發(fā)音講求規(guī)范和技巧。雖然三種唱法有許多的不同之處,但在本質(zhì)上還是“志同道合”的,所以他們的融合是一種愈演愈烈的趨勢,,也是聲樂發(fā)展的必然,提高了歌曲駕馭的能力與藝術(shù)欣賞性,“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也滿足了聽眾對音樂多樣化的需求,是應該大力弘揚的。 運用了大量的實例舉證,參照了大量的書籍與資料,從三個方面來分別闡述:美聲與民族、通俗唱法的融合;民族與美聲、通俗唱法的融合;通俗借鑒美聲、民族唱法以及多元化的元素。它們的融合對于聲樂界的發(fā)展起到了非常大的積極作用。
【關(guān)鍵詞】:三種唱法 跨界 融合 多元化
【學位授予單位】:河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J616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9
- 引言9-10
- 第1章 美聲、民族、通俗唱法各自的含義及特點10-18
- 1.1 美聲唱法的含義及特點10-11
- 1.2 民族唱法的含義及特點11-13
- 1.3 通俗唱法的含義及特點13-14
- 1.4 三種唱法的比較14-18
- 第2章 美聲唱法與民族、通俗唱法的跨界融合18-24
- 2.0 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融合18-19
- 2.1 美聲唱法和通俗唱法的融合19-22
- 2.1.1 學院派美聲唱法跨界做“中國式的美聲”20-21
- 2.1.2 “跨界美聲”21-22
- 2.2 “美聲組合”中的多元融合22-24
- 第3章 民族唱法與美聲、通俗唱法融合24-30
- 3.1 民族唱法與通俗唱法結(jié)合成民通唱法24-27
- 3.1.1 學院派民族唱法與通俗唱法的融合24-26
- 3.1.2 原生態(tài)民族唱法與通俗唱法的融合26-27
- 3.2 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結(jié)合成民美唱法27-28
- 3.3 民族唱法加入各種元素的融合28-30
- 第4章 通俗唱法借鑒美聲、民族唱法以及多元化元素30-39
- 4.1 通俗唱法借鑒美聲發(fā)聲的技巧30-31
- 4.2 通俗唱法借鑒民族元素31-34
- 4.2.1 通俗唱法與戲曲演唱、表演的融合31-33
- 4.2.2 通俗唱法與少數(shù)民族音樂及唱腔的融合33-34
- 4.3 通俗音樂創(chuàng)作多元化34-39
- 4.3.1 編曲的多元34-35
- 4.3.2 獨自創(chuàng)作的多元35-36
- 4.3.3 網(wǎng)絡創(chuàng)作的多元化36-37
- 4.3.4 通俗唱法與佛教音樂融合37-39
- 第5章 美聲、民族、通俗三種唱法融合的優(yōu)勢39-41
- 結(jié)語41-42
- 參考文獻42-43
- 致謝43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呂解生;;彭麗媛的心愿[J];音樂世界;1991年10期
2 郝寶珠;淺談美聲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差異[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9年02期
3 王磊;關(guān)于“民族唱法”之我見[J];中國音樂;2002年04期
4 李方芳;;淺談民族唱法的表演[J];云嶺歌聲;2003年03期
5 劉躍華;民族唱法在高校聲樂教育中的地位[J];劇影月報;2005年02期
6 陳煜麗;;關(guān)于“民通唱法”的探討[J];文化月刊;2009年07期
7 陳麗艷;;談“原生態(tài)民歌”與“民族唱法”之異同[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8 徐敦廣;;努力培養(yǎng)大批具有世界聲譽的中國歌唱家[J];藝術(shù)教育;2004年05期
9 劉勇;;要加強對“原生態(tài)”唱法的研究[J];廣播歌選;2011年06期
10 李宗堂;論民族唱法、美聲唱法中男高音的共性和特性[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馬建華;;“面罩”唱法在民族唱法中的運用[A];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1990年
2 王建群;王建;高下;沈曉輝;俞晨杰;楊燁;;美聲與民族唱法中不同元音嗓音測試分析比較[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次全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術(shù)會議論文匯編(下)[C];2007年
3 莊民權(quán);;聲樂訓練的民族化問題[A];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1990年
4 陳茉玲;;歌唱呼吸散論[A];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1990年
5 楊曙光;;多維文化視野中的專業(yè)聲樂教育——首屆中國大眾音樂高層論壇暨2005年《中國大眾音樂年鑒》年會上的講話[A];首屆中國大眾音樂高層論壇暨2005年《中國大眾音樂年鑒》年會論文集[C];2005年
6 苗鴻信;;我國通俗唱法的基本特征[A];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1990年
7 施王偉;;談現(xiàn)代歌曲創(chuàng)作的走向[A];社會音樂研究論文集[C];1990年
8 孫曉春;;略論民族聲樂作品的處理與表現(xiàn)[A];高等黨校藝術(shù)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C];2002年
9 崔艷;;在音樂教學中弘揚民族音樂——從《新疆好》談談將流行音樂引入課堂來輔助音樂教學[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下)[C];2007年
10 聶秀娥;;弘揚音樂文化 服務和諧社會[A];孔學研究(第十四輯)——云南省孔子學術(shù)研究會第十四次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周靜 沈仕衛(wèi) 實習生 季節(jié) 王晶 段成柱;貴州最適合用民歌來抒發(fā)[N];貴州日報;2008年
2 馬潔;“千人一面”辯[N];音樂周報;2003年
3 記者 譚雅竹;省第二屆青歌賽民族唱法決出單項獎[N];云南日報;2007年
4 孫煥英;“青歌大賽”三問[N];北京日報;2006年
5 賀白丹;呼吸就像聞花香 吐字須先練朗誦[N];深圳特區(qū)報;2006年
6 天水市歌舞團 楊濤;淺談民族聲樂與民族唱法[N];天水日報;2009年
7 逍遙;張朵兒:乘著歌聲的翅膀[N];青海日報;2006年
8 廖翊邋吳小軍;藏族歌手澤旺多吉:人間之愛,成就他的傳奇[N];新華每日電訊;2008年
9 本報記者 王春波 武愛萍;青歌賽精彩不斷 楚雄隊暫居榜首[N];楚雄日報(漢);2007年
10 記者 郭軍;張紅旗亮相青年歌手大獎賽[N];酒泉日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吳靜;中國民族唱法音色的聲學闡釋[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肖萍;論我國民族唱法的美學特征[D];山西大學;2012年
2 湯杏;社會性別視角下女性意識在民族唱法中的體現(xiàn)[D];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
3 李爽霞;民族唱法在演唱中的若干誤區(qū)及其教學策略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4年
4 彭黃;民族唱法個性化的探究[D];云南藝術(shù)學院;2010年
5 劉懿瑩;淺談民族唱法中的咬字和吐字[D];吉林藝術(shù)學院;2010年
6 童妙;CCTV青歌賽中民族唱法演變微探[D];福建師范大學;2012年
7 林林;民族唱法向京劇戲曲唱法的借鑒和運用[D];中國音樂學院;2012年
8 薛曉燕;試論民族唱法女高音的嗓音調(diào)節(jié)[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4年
9 魁麗華;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的相互借鑒及其發(fā)展趨勢[D];西北民族大學;2011年
10 張燁;中國當代民族唱法與美聲唱法之比較研究[D];河北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66322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qiyueyz/663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