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十年“中國風”歌曲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1-12 16:55
21世紀初,“中國風”歌曲在大江南北掀起陣陣熱潮,尤其在青少年受眾中形成廣泛影響,它甚至一度被編入中學課本。在眾多“中國風”歌曲定義的說法中,被廣泛認可的“三古三新”觀點!叭拧奔垂呸o賦、古文化、古旋律,“三新”即新唱法、新編曲、新概念。無論此定義是否科學和全面,我們能從這個解釋中看出的是,“中國風”歌曲飽含著古與今的融合,雅與俗的碰撞。“中國風”歌曲作為當代流行歌曲的成功典范,其古與今、雅與俗的融合主要體現(xiàn)在它與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諸多聯(lián)系上。首先,在配器上,中國風歌曲常選用中國傳統(tǒng)民族樂器,如二胡、古箏、琵琶和笛子等樂器。在歌曲中,曲作者充分利用這些民族樂器音色獨特的表現(xiàn)力來增強歌曲的“中國味兒”。其次,在歌曲的演唱上,中國風歌曲運用了中國傳統(tǒng)戲曲藝術的演唱技巧,如京劇、昆曲、豫劇等。此外,還有一些歌曲中融入了中國民間歌曲的演唱元素。“后現(xiàn)代主義”由20世紀60年代發(fā)端,經過發(fā)展,在90年代成為一只席卷哲學、政治學、文學、藝術等學科的全球性力量。本文將“中國風”歌曲放在后現(xiàn)代語境中進行探討,除了時間上的吻合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后現(xiàn)代音樂的諸多特征如解構思想、多元主義、拼貼主義在中國風歌曲...
【文章來源】:華中師范大學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4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第一節(jié) 選題緣起、研究目的及意義
第二節(jié) 研究現(xiàn)狀評述
第三節(jié) 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國風”概念界定
第一節(jié) 風
第二節(jié) 中國風
第二章 “中國風”與中國傳統(tǒng)音樂
第一節(jié) “中國風”歌曲與民族樂器的融合
(一) 民族樂器的特征
(二) “中國風”歌曲中的民族樂器
第二節(jié) 演唱上“中國風”歌曲對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吸收
(一) 對中國戲曲藝術演唱技巧的借鑒
(二) 對中國傳統(tǒng)說唱藝術的借鑒
(三) 與中國傳統(tǒng)民間歌曲的結合
第三章 后現(xiàn)代語境中的“中國風”歌曲
第一節(jié) 后現(xiàn)代音樂文化的特征
第二節(jié) 解構在“中國風”歌曲中的表現(xiàn)
(一) 中國傳統(tǒng)五聲調式的解構與重組
(二) 西方R&B曲風與中國傳統(tǒng)戲曲藝術的解構與重組
(三) 中國傳統(tǒng)器樂和西方器樂解構與重組
結語
參考文獻
代表性“中國風”歌曲曲目單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R&B中的“中國風”——淺析R&B音樂與中國民族音樂風格的融合[J]. 黃川. 音樂大觀. 2012(08)
[2]后現(xiàn)代主義文化對中國音樂審美觀的影響[J]. 秦俊. 北方音樂. 2012(02)
[3]淺談“中國流行唱法民族風”[J]. 張建. 音樂時空(理論版). 2012(02)
[4]論“中國風”歌曲的獨特性[J]. 滕朝軍,張軍平,母華敏. 名作欣賞. 2011(36)
[5]“中國風”流行音樂的藝術特征[J]. 張譯文. 黃河之聲. 2011(11)
[6]流行的中國風——淺談當下中國風歌曲的創(chuàng)作特點[J]. 張曉. 大眾文藝. 2011(03)
[7]流行歌壇“中國風”歌曲的民族化研究[J]. 李娜娜. 人民音樂. 2011(02)
[8]“中國風”——傳統(tǒng)音樂與流行音樂的相遇[J]. 潘存奎. 人民音樂. 2010(06)
[9]“中國風”歌曲的界定及意義研究[J]. 李文眾,蘭龍,郭理遠. 文學教育(中). 2010(01)
[10]關于“西方音樂中的現(xiàn)代主義與后現(xiàn)代主義”問題的商討——答鐘子林教授[J]. 葉松榮. 中央音樂學院學報. 2009(02)
碩士論文
[1]“中國風”歌曲研究[D]. 徐亮.重慶師范大學 2011
[2]青少年對流行音樂“中國風”的文化解讀[D]. 肖婷.復旦大學 2010
本文編號:3491323
【文章來源】:華中師范大學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4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第一節(jié) 選題緣起、研究目的及意義
第二節(jié) 研究現(xiàn)狀評述
第三節(jié) 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國風”概念界定
第一節(jié) 風
第二節(jié) 中國風
第二章 “中國風”與中國傳統(tǒng)音樂
第一節(jié) “中國風”歌曲與民族樂器的融合
(一) 民族樂器的特征
(二) “中國風”歌曲中的民族樂器
第二節(jié) 演唱上“中國風”歌曲對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吸收
(一) 對中國戲曲藝術演唱技巧的借鑒
(二) 對中國傳統(tǒng)說唱藝術的借鑒
(三) 與中國傳統(tǒng)民間歌曲的結合
第三章 后現(xiàn)代語境中的“中國風”歌曲
第一節(jié) 后現(xiàn)代音樂文化的特征
第二節(jié) 解構在“中國風”歌曲中的表現(xiàn)
(一) 中國傳統(tǒng)五聲調式的解構與重組
(二) 西方R&B曲風與中國傳統(tǒng)戲曲藝術的解構與重組
(三) 中國傳統(tǒng)器樂和西方器樂解構與重組
結語
參考文獻
代表性“中國風”歌曲曲目單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R&B中的“中國風”——淺析R&B音樂與中國民族音樂風格的融合[J]. 黃川. 音樂大觀. 2012(08)
[2]后現(xiàn)代主義文化對中國音樂審美觀的影響[J]. 秦俊. 北方音樂. 2012(02)
[3]淺談“中國流行唱法民族風”[J]. 張建. 音樂時空(理論版). 2012(02)
[4]論“中國風”歌曲的獨特性[J]. 滕朝軍,張軍平,母華敏. 名作欣賞. 2011(36)
[5]“中國風”流行音樂的藝術特征[J]. 張譯文. 黃河之聲. 2011(11)
[6]流行的中國風——淺談當下中國風歌曲的創(chuàng)作特點[J]. 張曉. 大眾文藝. 2011(03)
[7]流行歌壇“中國風”歌曲的民族化研究[J]. 李娜娜. 人民音樂. 2011(02)
[8]“中國風”——傳統(tǒng)音樂與流行音樂的相遇[J]. 潘存奎. 人民音樂. 2010(06)
[9]“中國風”歌曲的界定及意義研究[J]. 李文眾,蘭龍,郭理遠. 文學教育(中). 2010(01)
[10]關于“西方音樂中的現(xiàn)代主義與后現(xiàn)代主義”問題的商討——答鐘子林教授[J]. 葉松榮. 中央音樂學院學報. 2009(02)
碩士論文
[1]“中國風”歌曲研究[D]. 徐亮.重慶師范大學 2011
[2]青少年對流行音樂“中國風”的文化解讀[D]. 肖婷.復旦大學 2010
本文編號:349132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qiyueyz/3491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