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元時(shí)期北方農(nóng)村神廟劇場的演進(jìn)
本文選題:神廟劇場 切入點(diǎn):戲臺(tái) 出處:《文藝研究》2011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宋金元時(shí)期是中國古代神廟劇場形成與成熟的重要時(shí)期,而宋金元三代北方農(nóng)村神廟劇場的演進(jìn)軌跡至為明顯。宋代是神廟劇場的創(chuàng)立階段,演出空間稱為"舞樓"或"舞亭",其建在后世稱為獻(xiàn)殿的位置,呈縱向長方形,觀賞空間在廟院的兩側(cè),觀眾只是神的"陪客";金代是神廟劇場的改進(jìn)階段,前期無論是演出空間還是觀賞空間與宋代一脈相承,而到了中后期,演出空間進(jìn)一步縮小,由之前的長方形變成正方形,四面觀變成三面觀,并遠(yuǎn)離正殿,作為第一觀眾的"神"與作為百姓的普通觀眾被納入到"同向"的觀賞空間之內(nèi),觀賞空間進(jìn)一步擴(kuò)大;元代是神廟劇場的規(guī)范化階段,不僅觀賞空間擴(kuò)大化,而且建筑形制、建筑面積趨于同一,由金代的三面觀向小三面觀、一面觀轉(zhuǎn)化,從而為明代北方農(nóng)村神廟劇場新形式的探索開啟路徑。
[Abstract]:The Song, Jin and Yuan dynasties was an important period for the formation and maturity of the ancient temple theater in China,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temple theater in the north of the three dynasties of the Song, Jin and Yuan dynasties was obvious. The Song Dynasty was the founding stage of the temple theater. The performance space is called the "dance tower" or "dance pavilion", which is built in the position of the later generation known as the temple, and is a longitudinal rectangle. The viewing space is on both sides of the temple courtyard, and the audience is only the "companion guest" of the god; the Jin Dynasty is the stage of improvement of the temple theater. In the early stage, both the performance space and the viewing space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ong Dynasty, but in the middle and later stages, the performance space was further reduced, from the former rectangle to the square, the four-sided view into the three-sided view, and far away from the main hall. The "god" as the first audience and the ordinary audience as the common people were included in the viewing space of "the same direction", and the viewing space was further expanded. The Yuan Dynasty was the standardized stage of the temple theater, which not only expanded the viewing space, but also shaped the architecture. The building area tends to be the same, from the three-sided view of the Jin Dynasty to the small three-sided view, one view of the transformation, so as to explore the new form of the Northern Rural Temple Theater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Ming Dynasty.
【作者單位】: 山西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
【分類號(hào)】:J609.2
【共引文獻(xiàn)】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6條
1 望野;;河南中部迤北發(fā)現(xiàn)的早期釉上多色彩繪陶瓷[J];文物;2006年02期
2 李清泉;宣化遼墓壁畫散樂圖與備茶圖的禮儀功能[J];故宮博物院院刊;2005年03期
3 王亮;晉東南明清迎神賽社祭儀及其音樂戲劇[J];黃鐘-武漢音樂學(xué)院學(xué)報(bào);2003年03期
4 康保成;“竹竿子”再探[J];文藝研究;2001年04期
5 汪海峰;唐代斗拱探析[J];長安大學(xué)學(xué)報(bào)(建筑與環(huán)境科學(xué)版);1991年Z1期
6 李湞;中國早期木構(gòu)建筑的制材工具及相關(guān)技術(shù)初探[J];自然科學(xué)史研究;2001年03期
相關(guān)會(huì)議論文 前1條
1 金順姬;;《大頭和尚》的源流及形態(tài)流變考[A];山西長治賽社與樂戶文化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huì)論文集(下冊)[C];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小光;生死超越與人間關(guān)懷[D];四川大學(xué);2002年
2 劉黎明;宋代民間巫術(shù)研究[D];四川大學(xué);2002年
3 呂文麗;諸宮調(diào)與中國戲曲形成[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4年
4 陳建華;元雜劇批評史論——古代部分[D];華東師范大學(xué);2005年
5 楊毅;宗教與戲劇的文化交融[D];福建師范大學(xué);2005年
6 李永平;包公文學(xué)及其傳播[D];陜西師范大學(xué);2006年
7 毛忠;明代弋陽諸腔與民間文化[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7年
8 張士閃;鄉(xiāng)土社會(huì)與鄉(xiāng)民的藝術(shù)表演[D];北京師范大學(xué);2005年
9 康瑞軍;宋代宮廷音樂制度研究[D];上海音樂學(xué)院;2007年
10 徐蔚;男旦:性別反串[D];廈門大學(xué);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方成軍;宋元戲曲的考古學(xué)觀察[D];安徽大學(xué);2003年
2 李菲;近代上海青樓演劇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xué);2003年
3 包海英;從崔鶯鶯形象的演變談《西廂記》的接受[D];曲阜師范大學(xué);2004年
4 毛忠;徐慕云戲劇美學(xué)思想研究[D];武漢大學(xué);2004年
5 張麗紅;元代平陽雜劇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xué);2005年
6 謝敬;明代戲曲文物研究[D];河北大學(xué);2006年
7 王燕;元雜劇與元代時(shí)尚風(fēng)俗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xué);2007年
8 吳邦江;宋代節(jié)令詩研究[D];蘇州大學(xué);2006年
9 毛曉倩;宋元話本情愛小說的狂歡化視角解讀[D];湘潭大學(xué);2007年
10 曹麗娜;唐代民間營利性樂舞的生產(chǎn)與流通[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8年
【相似文獻(xiàn)】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延保全;;宋金元時(shí)期北方農(nóng)村神廟劇場的演進(jìn)[J];文藝研究;2011年05期
2 王冬冬;;三月街上尋歌樂[J];民族音樂;2010年04期
3 劉愛春;;試論音樂史學(xué)研究中實(shí)物資料研究的意義——以潮州戲本、戲臺(tái)為例[J];星海音樂學(xué)院學(xué)報(bào);2009年01期
4 楊菊華;師宗民間音樂拾萃[J];民族藝術(shù)研究;1998年03期
5 孫紅鶯;陳道斌;吳小平;;青衣[J];歌迷大世界(江南音樂);2010年04期
6 鮑方;;愛在千燈[J];歌迷大世界(江南音樂);2011年04期
7 克圖;;雨中唱大戲[J];寧夏畫報(bào);2002年06期
8 項(xiàng)陽;山西“樂戶”考述[J];音樂研究;1996年01期
9 曾寧;;漫談粵劇“首板”及掌板的魅力[J];南國紅豆;1998年02期
10 王方亮;三十里鋪[J];北方音樂;2004年12期
相關(guān)會(huì)議論文 前1條
1 曹書杰;;即將消逝的歷史文化名片——趙縣西朱家莊秧歌[A];中國新時(shí)期思想理論寶庫——第三屆中國杰出管理者年會(huì)成果匯編[C];2007年
相關(guān)重要報(bào)紙文章 前8條
1 席強(qiáng);《盛裝民樂》澳洲展國樂神韻[N];中國文化報(bào);2006年
2 田青;阿炳還活著[N];人民日報(bào);2003年
3 游國珍邋龍樂水;樂安“鄉(xiāng)射遺樂”重放異彩[N];撫州日報(bào);2007年
4 詹平相;江西樂安縣“鄉(xiāng)射遺樂”重放異彩[N];人民政協(xié)報(bào);2008年
5 王學(xué)華;出神入化的瓷樂演奏[N];中國檔案報(bào);2001年
6 劉復(fù)培;福州是個(gè)激發(fā)創(chuàng)作靈感的好地方[N];福州日報(bào);2008年
7 本報(bào)記者 蒼淑s,
本文編號(hào):161536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qiyueyz/1615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