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歷史主義音樂美學思想
本文關鍵詞:新歷史主義音樂美學思想 出處:《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新歷史主義 后現(xiàn)代主義 多元 復風格 無機拼貼
【摘要】:新歷史主義屬于后現(xiàn)代思想的一支,它反對傳統(tǒng)史學的因果連續(xù)觀,強調(diào)對歷史事物的當下解讀、現(xiàn)在對過去的意義。這種思想運用在音樂中,就出現(xiàn)了多元的無機拼貼也即復風格。后現(xiàn)代音樂家將歷史中的不同音樂作品分解為碎片,再進行重新組合;所有碎片都脫離了原來的歷史語境和原初意義,重新組合并不出現(xiàn)有機統(tǒng)一的作品,也不攜帶恒定的歷史信息,僅僅呈現(xiàn)一種混雜的拼盤或大雜燴的面貌。這種后現(xiàn)代文本不具有一個確定的意義中心,而是開放的、留白的,其意義需要聽者自己去填充。
[Abstract]:The new historicism belongs to the postmodern thought, it opposes the traditional historical theory of causality continuity, emphasizes the present interpretation of the historical things, and the meaning of the past now. This kind of thought is applied in the music. There appeared multiple inorganic collages, that is, complex styles. Postmodern musicians decomposed different musical works in history into pieces and recombined them. All fragments are separated from the original historical context and the original meaning, the recombination does not appear the organic unity work, also does not carry the constant historical information. The postmodern text does not have a definite center of meaning, but is open, blank, and needs to be filled by the listener himself.
【作者單位】: 中央音樂學院;
【分類號】:J601
【正文快照】: 以往的哲學美學都追求普遍性真理。形而上學的真理體系具有確定性、非歷史性的特征。也就是說,西方思想家希望在流變的世界中,抓住“萬變不離其宗”的所謂本質(zhì),一勞永逸地把握事物。顯然,這是一種反歷史或非歷史的思維方式。后現(xiàn)代主義則看到歷史的變化、偶然與斷裂,強調(diào)不同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包鵬程;《奧德賽》的結(jié)構與潛結(jié)構[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02期
2 朱紅文;后現(xiàn)代主義設計的風格和文化理念[J];保定師專學報;2001年03期
3 曾耀農(nóng);中國近期電影后現(xiàn)代性進程[J];保定師范?茖W校學報;2004年03期
4 劉莉;廣告:無意識欲望的書寫[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5 郝文武;師生主體間性建構的哲學基礎和實踐策略[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6 陳太勝;歷史形象與歷史題材創(chuàng)作[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7 王德勝;消費文化與虛擬享樂——當代審美文化批評視野中的廣告形象[J];北京社會科學;1998年02期
8 閆永利;文學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與經(jīng)典[J];濱州師專學報;2001年03期
9 羅璞;《鹿鼎記》中的市民話語與消費主義[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8期
10 付剛;當代中國大陸及港臺影視廣告與受眾心理研究[J];常德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賀建平;;消費社會的炫耀性消費與廣告的意義建構[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Ⅱ)[C];2006年
2 丁亞平;;批評策略:對個性的堅持與貫徹——論郁達夫文學批評的價值世界[A];創(chuàng)造社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1年
3 王一川;;當代大眾文化與中國大眾文化學[A];全球化與中國影視的命運——首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1年
4 楊向榮;;距離的生成與消解——現(xiàn)代主義與后現(xiàn)代主義的一種解讀[A];美學、文藝學基本理論建設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胡亞敏;詹姆遜·新馬克思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2 孫澤學;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文化建設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3 劉驚鐸;道德體驗論[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4 何玉興;社會群體溝通平衡問題學理資源探析[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高偉;生存論教育哲學發(fā)凡[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6 白蕓;理解學生文化[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7 向?qū)氃?曹禺悲劇美學思想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8 姜英;網(wǎng)絡文學的價值[D];四川大學;2003年
9 李顯杰;鏡像“話語”——電影修辭格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10 李小諾;論拱形結(jié)構[D];上海音樂學院;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晶;羅忠昒藝術歌曲的和聲應用[D];河南大學;2001年
2 鄧友超;走向主體間意義的教師主體性——教育工具的一個目標[D];四川師范大學;2001年
3 秦海英;論中國大眾文化生產(chǎn)和消費的錯位現(xiàn)象[D];曲阜師范大學;2002年
4 班麗霞;艾夫斯《新英格蘭三地》中的傳統(tǒng)回響[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3年
5 王鵬;體驗與表達[D];河北師范大學;2003年
6 黃成華;現(xiàn)代性道德危機及其重構維度[D];蘇州大學;2003年
7 尚琳琳;論九十年代散文的現(xiàn)代性[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8 田小紅;學生課堂生活方式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4年
9 陳松;?滤枷肱c教育:一種后現(xiàn)代的視角[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10 張s,
本文編號:143566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qiyueyz/1435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