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門德爾松無詞歌Op.38.No.3之創(chuàng)作特征——兼論其無詞歌創(chuàng)作的歷史成因
本文關鍵詞:論門德爾松無詞歌Op.38.No.3之創(chuàng)作特征——兼論其無詞歌創(chuàng)作的歷史成因 出處:《音樂創(chuàng)作》2011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門德爾松 無詞歌 創(chuàng)作特征 音樂觀
【摘要】:門德爾松開創(chuàng)了鋼琴小品無詞歌之先河,不僅使這種體裁在音樂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對后世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筆者通過對其第15首(Op.38.No.3)無詞歌創(chuàng)作技法的分析,進而總結出其創(chuàng)作特征,并就作曲家無詞歌創(chuàng)作的歷史成因進行論述,以期闡明門德爾松音樂創(chuàng)作與其音樂觀之間的聯(lián)系。
[Abstract]:Mendelssohn pioneered the piano composition without lyrics, which not only made this genre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music, but also ha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creation of later composer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techniques of the songless creation at No. 15 (Op. 38. No. 3), the author sums u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s creation, and discusses the historical causes of the composer's songless creation.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delssohn's music creation and his view of music.
【作者單位】: 棗莊學院音樂系;
【分類號】:J614.9
【正文快照】: 費利克斯·門德爾松(Felix Mendelssohn),德國作曲家,1809年出生于漢堡一個猶太家庭。從小便顯露出音樂的天賦,9歲開始公開演奏,10歲為《詩篇19》譜曲,17歲時完成了《仲夏夜之夢》序曲。1826-29年就讀于柏林大學。1829年3月在歌唱學院指揮演出巴赫的《馬太受難曲》,為復興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屠艷;;在機遇與奮發(fā)中繁榮——中國當代西方音樂史研究述論(1978—)[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05年04期
2 羅健;;普通高校開展藝術審美教育的價值探索[J];四川戲劇;2007年02期
3 周冰琦;論浪漫主義音樂的審美特征[J];音樂探索;2005年03期
4 霍橡楠;;中國古代唱論中的聲樂表演心理[J];中國音樂;2006年03期
5 金衛(wèi)國;西方聲樂體裁的歷史演變與形式含量的增長[J];中國音樂學;2004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王瑞;羅忠昒十二音作品技法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4年
2 覺嘎;西藏傳統(tǒng)音樂的結構形態(tài)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5年
3 婁文利;中國現(xiàn)代室內歌劇《命若琴弦》、《夜宴》音樂特色研究[D];中央音樂學院;2006年
4 周雪豐;鋼琴音樂的力度形態(tài)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年
5 黃永健;藝術文化論—藝術在文化價值系統(tǒng)中的位置[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7年
6 丁好;論古典奏鳴曲的形成[D];上海音樂學院;2007年
7 單林;稻作文化之谷[D];上海音樂學院;2007年
8 王安潮;唐大曲考[D];上海音樂學院;2007年
9 趙仲明;西方音樂研究在中國(1980-2000)[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洪江|;從《諾爾瑪》看貝利尼歌劇的藝術特點[D];首都師范大學;2004年
2 吳佳;伊薩依《六首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5年
3 任麗君;論鄂爾多斯蒙古族民歌形態(tài)[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5年
4 溫輝明;時代的音樂審美差異對和聲運用的影響[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5 彭立軍;試析舒伯特藝術歌曲的創(chuàng)作技法特點[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6 周怡;陸在易藝術歌曲演唱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7 朱文琪;李遇秋手風琴奏鳴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8 高陽;歌劇《弄臣》中悲劇性人物利哥萊托的形象初步分析[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9 張漪;阿爾班.貝爾格《小提琴協(xié)奏曲》研究:語境、分析、詮釋[D];上海音樂學院;2005年
10 楊明剛;試論建國前中國合唱藝術風格的階段性衍變及啟示[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曹漪;鄒永紅;;門德爾松《隨想回旋曲》演奏技巧分析[J];大眾文藝;2011年15期
2 孫炯;;再現(xiàn)單三部曲式結構作品的分析與寫作[J];音樂天地;2011年06期
3 潘達;;“變臉”——析舒曼《聲樂套曲》(Op·39)之變序[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11年02期
4 賴菁菁;;門德爾松《e小調小提琴協(xié)奏曲》的創(chuàng)作特征與演奏版本比較[J];藝術探索;2011年03期
5 張萌;;小提琴家盛中國:天分和慈愛皆來自母親[J];愛情婚姻家庭(風云人物);2011年06期
6 于泳;;約阿希姆和他的學生們對世界小提琴藝術的貢獻[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7 張倩;;浪漫音樂對古典音樂的繼承[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8期
8 趙洋洋;;談音樂中的文學性因素[J];作家;2011年14期
9 張譯文;;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音樂表演中的作用[J];大家;2011年15期
10 袁焱萍;;國人筆下的德奧藝術歌曲——以中國知網(wǎng)為例[J];大舞臺;2011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王銳;;樂中畫 畫中音——為美術專業(yè)學生開設的一次提高音樂鑒賞力的音樂欣賞講座[A];2003’北京第一屆全國音樂欣賞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李瑾 劉甜;200年后門德爾松還是明星[N];音樂周報;2009年
2 逸聞;正宗“門德爾松”來了[N];音樂周報;2009年
3 張蕾;北交推出門德爾松專場 陳曦攜名琴助陣[N];音樂周報;2006年
4 牛帥;一個十七歲少年的美夢[N];中國文化報;2009年
5 卜大煒;令人驚艷的“青春詠嘆調”[N];音樂周報;2004年
6 陳立;嫵媚柔情的門德爾松弦樂四重奏[N];音樂周報;2003年
7 實習記者 王連文;《贛風》拂面惹人醉[N];中國文化報;2009年
8 戴定澄;“紅色小提琴”溫暖而高雅[N];音樂周報;2004年
9 顯舟;音樂影響了我的寫作[N];音樂周報;2007年
10 本報記者 趙忱;美麗的主旋律沁人心脾[N];中國文化報;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龍勝;門德爾松《無詞歌》的研究及在教學中的運用[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2 王大為;論門德爾松音樂創(chuàng)作的獨特性[D];重慶師范大學;2012年
3 易亮;門德爾松《無詞歌》的藝術特征與教學啟示[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4 閻顥瑩;門德爾松鋼琴音樂的多元性[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錢至美;論門德爾松《無詞歌》的音樂與演奏特色及教學意義[D];上海音樂學院;2009年
6 馬瑩穎;門德爾松《第二交響曲“頌歌”》的音樂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2年
7 林旭;論門德爾松《無詞歌》的“形式美”[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8 劉婭;門德爾松鋼琴作品《嚴肅變奏曲》(op.54)探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9 何璇;門德爾松《六首鋼琴前奏曲與賦格》OP.35音樂風格與教學研究[D];西安音樂學院;2010年
10 張夢榕;門德爾松《仲夏夜之夢》的音樂與戲劇性特點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43558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qiyueyz/1435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