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笛上三調”與“清商三調”
本文關鍵詞:也談“笛上三調”與“清商三調”
【摘要】:根據(jù)既見于《宋書》也見于《晉書》中關于泰始十年笛律的記載,一支笛上共有三種調聲法,曰正聲調法、下徵調法和清角之調。文章認為其為三種調高,分別對應黃鐘均、林鐘均和仲呂均。清商三調之間的調高關系與笛上三調緊密相關,三調之間都屬于近關系調。其宮調層面的意義在中國傳統(tǒng)音樂中始終留存。
【作者單位】: 廣西藝術學院民族藝術研究所;
【關鍵詞】: 泰始笛 笛上三調 清商三調 大三調
【分類號】:J612.1
【正文快照】: 根據(jù)既見于《宋書》也見于《晉書》中關于泰始十年笛律的記載,一支笛上共有三種調聲法,曰正聲調法、下徵調法和清角之調。近代的研究學者們有人認為三種調法指代三種音階的,也有人認為其為三種調高的,且亦有不少學者將其與清商三調相對應。筆者在探究笛上三調之實質以及其與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馮潔軒;調(均) 清商三調 笛上三調[J];音樂研究;1995年03期
2 陳應時;;再談“變”和“閏”[J];音樂藝術;1987年01期
3 王譽聲;相和三調“三種音階”說[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成軍;清商三調研究[D];河南大學;2006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崔蘊華;從《聊齋俚曲》中“銀紐絲”小曲看明清民歌藝術的發(fā)展[J];安徽大學學報;2002年03期
2 羅依琪;黃自藝術歌曲的演唱風格評析[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3 李城;遲震;;梨鄉(xiāng)嗩吶樂班的田野考察[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4 宋恩偉;;樂舞一體話六代 秦漢俗樂占先聲——秦漢俗樂興起探[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年09期
5 李為渠;;宋元時期的宮廷音樂[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1期
6 海君;;論“宰割辭調”[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7期
7 何晴利;;“樂府”始創(chuàng)年代辨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11期
8 侯曉霞;;八十四調研究綜述[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12期
9 王萍;;論唐代琵琶詩之意境[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6期
10 覃勤;;中國“樂”與“詩”的分合淵源及關系綜述[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李湞;;官尺·營造尺·魯班尺——古代建筑實踐中用尺制度初探[A];建筑歷史與理論第十輯(首屆中國建筑史學全國青年學者優(yōu)秀學術論文評選獲獎論文集)[C];2009年
2 景月親;單亞莉;;基于知識服務的歌劇《唐璜》專題數(shù)據(jù)庫建設與研究[A];2011年中國索引學會年會暨成立二十周年慶典論文集[C];2011年
3 蔣家龍;鄧舸;;以清尺為單位對重慶市潼南縣雙江鎮(zhèn)楊尚昆舊居平面尺寸的復原研究[A];古建筑施工修繕與維護加固技術交流集錦[C];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軍政;中國古代詞學批評方法論[D];南開大學;2010年
2 劉紅紅;莊子思想與魏晉時期中國文藝的自覺[D];暨南大學;2010年
3 張曉娟;中國弦樂史研究六十年(1949-2009)[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4 孫曉燁;賦格寫作中十二音序列技法的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1年
5 宋佳;經方50味藥物在明代13位醫(yī)家中的用量規(guī)律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6 宋延強;金元四大家對經方50味常用藥物的臨床用量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1年
7 韓偉;宋代樂論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8 邱建立;民國時期租棧制度在蘇南的動作[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張宇;中國建筑思想中的音樂因素探析[D];天津大學;2009年
10 任飛;唐代太常、教坊樂官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白雪;《中國民間小戲與西方音樂劇比較研究》用黃梅戲《天仙配》和音樂劇《貓》為例分析[D];河北大學;2009年
2 王立揚;對鄂倫春“古倫木沓”節(jié)中音樂文化展演的現(xiàn)狀調查與思考[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劉陽;羅大佑歌詞的文學與商業(yè)價值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4 趙光強;道教曲牌音樂發(fā)展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10年
5 朱泓陽;對民族歌劇《白毛女》中主要人物形象及其唱段的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王英霞;小說《金瓶梅》的音樂史料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7 陳繼榮;魏晉人文思潮中的嵇康音樂美學思想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8 鮑樹柏;古代漢語樂器名源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2010年
9 初益辰;宋代宮廷音樂機構設置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10 施冰青;福州十番音樂調查與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余甲方;;楚聲沿革考略[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1988年01期
2 吳曉萍;西安鼓樂宮調問題研究述略[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3 丁紀元;相和五調中的清、平、瑟調新論[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1997年01期
4 丁紀元;相和五調中的楚、側二調考辨[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1997年03期
5 李幼平;論楚樂的分期與演進[J];江漢考古;1991年01期
6 楊匡民;楚聲今昔初探[J];江漢論壇;1980年05期
7 唐應龍;楚國音樂的機制及特點[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2年01期
8 王迪 ,顧國寶;漫談五弦琴和十弦琴[J];音樂研究;1981年01期
9 丁承運;清、平、瑟調考辨[J];音樂研究;1983年04期
10 夏野;關于“瑟調”的調式及陳仲儒“奏議”的校勘問題[J];音樂研究;1984年02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何昌林;音調邏輯的“調—聲”規(guī)范[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1983年02期
2 丁承運;清商三調音階調式考索[J];音樂研究;1989年02期
3 成軍;;“清商”樂肇始考[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4 丁承運;清、平、瑟調考辨[J];音樂研究;1983年04期
5 盧一飛;;清樂源流述略[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6 溫和;;魏晉南北朝“三調”歌舞伎樂源流考[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8年01期
7 龍建國;;清商樂及其管理考論[J];江西社會科學;2010年08期
8 郭慧穎;;從對史料的解讀看“笛上三調”問題[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9 馮潔軒;調(均) 清商三調 笛上三調[J];音樂研究;1995年03期
10 崔煉農;;“解”與“解曲”辨──《樂府詩集》音樂術語叢考之一[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漆明鏡;“清商樂”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12年
2 李晉源;中國洞簫音樂文化研究[D];中央音樂學院;200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成軍;清商三調研究[D];河南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91442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zqiyue/914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