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箏樂生態(tài)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6-03 00:14
【摘要】:箏,古名秦箏,今稱古箏,是約公元前221—前207年間出現(xiàn)在中國的古老抓彈樂器,由于其長期傳承、廣泛流播,在各方“‘地態(tài)、心態(tài)、語態(tài)、樂態(tài)、情態(tài)、美態(tài)’之遞為反映自然生態(tài)流程”中,逐漸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客家、潮州、河南、山東、陜西、浙江、福建、內(nèi)蒙、延邊朝鮮等箏樂派別?图夜~樂是唯一不以地域而以民系(漢民族內(nèi)部分支)命名的箏樂派別?图胰耸侵性线w的古漢人后裔,故其箏樂里有幸孑遺著古中原音樂文化因子,當其與徙入地音樂融合后,從客家絲弦音樂中逐漸分離出來,其成熟和發(fā)展又受廣東漢樂的影響,最終形成了典雅、古樸的客家箏樂。本文擬以廣東大埔為中心的客家箏樂的“‘地態(tài)、心態(tài)、語態(tài)、樂態(tài)、情態(tài)、美態(tài)’遞為反映之自然生態(tài)流程”為綱,以客家箏樂代表作《出水蓮》為個案,以客家“語態(tài)”為核心,逆向追溯“心態(tài)、地態(tài)”,順向揭示“樂態(tài)、情態(tài)、美態(tài)”遞為衍展,藉以管窺中國最古老的箏派——客家箏派之發(fā)生、發(fā)展的來龍去脈。
【學位授予單位】:貴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J632.32
本文編號:2693987
【學位授予單位】:貴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J632.3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溫昌衍;;論客家方言的保護[J];嘉應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2 溫昌衍;;梅州客家方言調(diào)查研究概況[J];嘉應學院學報;2010年07期
3 練春招;客家方言與南方少數(shù)民族語言共同詞語考略[J];嘉應大學學報;2001年02期
4 練春招;從詞匯看客家方言與粵方言的關系[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5 李如龍;客家方言與客家的歷史文化[J];嘉應大學學報;1998年02期
,本文編號:269398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wenyilunwen/mzqiyue/269398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